最近,咱相城来了一位“渔业大咖”▼
9月11日下午,相城区农业局邀请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跑来到阳澄湖镇授课。
讲什么?还是关于大闸蟹!
徐跑先从当前大闸蟹养殖的困境说起——
由于环保行动的压力,水产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养殖效益出现下降,传统的养殖模式遇到了重重难题(如:养殖废水的排放、藻类水华的爆发、劳动力的老龄化、渔药用量剧增等),而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此,他从水产养殖困境出发,提出了新的养殖理念,详细介绍了中华绒螯蟹“863”生态养殖模式——
“863”养殖模式
“8”指亩放蟹种800只
“6”指回捕成蟹600只
“3”指亩产值3万元
【关键词】“好水、好种、好饵”
引进并推广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目的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绿色养殖的发展需求,实现水产养殖安全高效、提质增收,养殖户需转变养殖理念,打破原来的传统养殖模式。
该模式在相城推行结果如何?
先来看这个身边例子
↓
☑ 2017年年底,中华绒螯蟹新品种“诺亚1号”在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试养成功,“863”精品养殖模式利用原位修复技术使养殖基地水质优于阳澄湖水质,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品质和增加养殖效益的发展目标。
☑ 2017年2月,相城区农业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开发“阳澄湖1号” 中华绒螯蟹新品种以及养殖新模式,推广“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共建国家级河蟹、青虾种质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平台以及制定阳澄湖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地方标准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据了解,该合作目前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 2017年,苏州市唯一一家国家级虾蟹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在阳澄湖现代产业园设立;
● 2018年1月,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
● 2018年7月份,《中华绒螯蟹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和《青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完成标准制订。《中华绒螯蟹成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规定了河蟹养殖生产的产地环境与池塘设施、蟹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捕捞上市及水草处理与尾水排放等技术要点,适用于相城区河蟹的池塘养殖生产,对实现相城区河蟹池塘养殖标准化与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阳澄湖1号”和我们现在吃到的阳澄湖大闸蟹,口感、价格上有啥不同?
吃不到无真相
由于该品种还未上市
咱们只能先瞧一瞧它们的生长环境
瞧这风景▼
美的不要不要的~
“阳澄湖1号”体检报告
苏州相城阳澄湖
“阳澄湖1号”是采用全过程生态养殖模式培育的河蟹新品种,目前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已成果培育F4代阳澄湖大闸蟹扣蟹苗。
“阳澄湖1号”项目组在阳澄湖区有500余亩示范区,也是阳澄湖大闸蟹种质资源保护区。示范区内水质清澈透明,水下各种水生植物清晰可见。由于“阳澄湖1号”的生长要求水质清澈、水生植物丰茂,所以养殖时需要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螺蚬。
为此,示范区人工种植了伊乐藻、轮叶黑藻和黄丝草三种水生植物,再加上阳澄湖本身的竹节草等水草,水草面积占养殖水面的比例达到60%左右,为河蟹生长构建了一个茂密的“水下森林”。
这些水草在生长过程中既吸收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也为河蟹提供了更为适宜、接近于天然状态下的栖息生长环境。而放养的螺蛳通过不断地繁殖、生长,净化了水质,又为河蟹提供了绝佳的动物性饵料,水草、螺蚬、河蟹组成了一个有机全生态食物链。
检测结果也显示,示范区水域的水质已经达到国家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看完这些
是不是对咱们的“阳澄湖1号”更期待了?
小编了解到,下一步
相城区农业部门将继续大力支持“阳澄湖1号” 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培育工作,大力推广“863”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强化产学研合作对周边地区的良好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科学绿色养殖打造相城渔业专属品牌。
资料:相城区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