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胶莱镇居民来说,致富能手王洪森并不是个陌生的名字,早在2007年青岛相关媒体就曾报道过胶莱镇的“经济小能人”王洪森,他通过立体养殖的方式,不用一分饲料钱就完成了鱼和鹅的规模养殖,年收入百万元,2月2日,记者与胶州市胶莱镇政府马店武装部张文智一同采访了王洪森,探访了这位能人的致富经。
纺纱织布挣出第一桶金
2月2日,记者一行人在胶莱镇前进村见到了王洪森,这位年入百万元的能人穿着朴素,说话走路雷厉风行,从不拖沓,性格非常直爽,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稍一落座就谈起了他的创业经历:出生于1968年的王洪森,1985年初中毕业,后在村里种地10多亩,“当时种土豆,也没少赚钱,但是我觉得并不满足。”王洪森说。
1990年,认准目标的王洪森开始收购针织下脚料,每年从诸城等针织厂收购废料400多吨,挑出大块布料在当地市场销售,剩下的布头销往南方市场,年纯收入 60多万元;到了1998年,王洪森又开始加工大棚保温材料,生产的保温毡专供山东寿光和东三省等种植户盖大棚用。
“2005年的时候,我花了300万从山西买了个纺纱机,然后又投了130万在南顶子村收购了青岛永盛木业有限公司,招聘30多名工人进行棉纱纺织加工。”王洪森回忆说,之后他从江苏和山东等地购进棉花、化纤等原料,运回加工后再把生产的劳保用布匹销往南方市场,通过一进、一加工、一出,每年纯收入60多万元,经营的接连成功,让王洪森尝到了甜头。
不断摸索,走上养殖路
虽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创业能人了,但他始终怀着一个朴素的梦想,“想挖个平塘,养些鱼、养群鹅,每天有吃的、有玩的。”王洪森告诉记者,随后他进行了多方考察,在他的梦想当中居然还有很多商机。
2013年王洪森投资60万元从扬州市和莱阳市购进乌龙鹅雏5000只,投资100万元在南顶子村西承包湾地70亩,挖出平塘一座,岸边围栏养鹅,水面购船游玩,水下养鱼垂钓,雇用四人值守饲喂,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他看到成群结队的白鹅像大雁一样在身边游走,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游水嬉戏,心里感觉特别高兴。
“养鹅的知识没有那么难,鹅这种禽类不容易生病。”王洪森告诉记者,养鹅重点预防小鹅瘟、禽流感即可。喂养以玉米糠 、蔬菜 、鱼粉等为主,每天早晨7时和下午4时喂两遍。幼雏喂成品饲料,20天后逐渐增加粗饲料的比例,非常简单。
立体养殖,拓宽致富路
“幼鹅需要生长4个月,再把公鹅挑出来出售,去年我们销售1000多只公鹅,每只体重约4公斤,每公斤卖6.5元,1000只公鹅纯收入3万多元。每只公鹅搭配五只母鹅养殖效益比较高。”养殖场负责人赵明财告诉记者,一只母鹅年产种蛋60多枚,每枚12元,种蛋都被江苏、安徽等地客商拉去孵化,一只雏鹅15元左右。我们场一年产鹅蛋15万枚,毛收入160多万元,减去人工费、饲料费等,年纯收入80多万元。
在养鱼方面,王洪森的鱼塘选址非常精明,是以前的一个大湾,水面积70多亩,而且最深处达到9米,可以容纳非常大数量的养殖规模,“2013年花15000元投放草鱼 、鲤鱼 、花白鲢、淡水鲳等10万尾鱼苗,现在较大的草鱼、花白鲢平均每尾4公斤,每年打捞出2万尾大鱼 ,至少卖50万元。”王洪森说。“我的诀窍就是不花饲料钱。”王洪森说,他每天把鹅赶进平塘,喝点泉水,伸展翅膀,游泳锻炼身体,鹅粪是鱼的天然饵料,特别是夏天鱼吃了鹅粪,既清理了池塘,又净化了水质。立体生态养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俗话说“达则兼济天下”,通过经营富起来的王洪森也不忘帮助其他人,近两年,在胶莱镇马店动检站干部的帮助指导下,他们建起了胶州瑞叶养殖场,成立青岛森兴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养殖场岸边养鹅,水面划船,水下养鱼,塘边栽果,建凉亭,开饭店,吸引青岛等地市民观光游览,体验垂钓乐趣,摘瓜果,捡鹅蛋,现场炖鹅肉、炒鹅蛋、红烧活鱼 ,品尝农家宴,展现“沽河明珠”新特色。“我们计划在今年春天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回收种蛋协议。”王洪森说,他免费把小鹅送给养殖户饲养,按协议价格回收种蛋。购置孵化机孵育幼雏,供应市场,带领更多农民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