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山珍之称的石蚌日前在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瓦恭社区养殖成功,标志着这里的农业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当地农民在稳定传统农作物种植优势的基础上, 利用农村相对丰富的林地资源另辟蹊径,各种以“特色”、“特种”为标签的农业悄然兴起,为农民带来良好收益。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昆明风顺石蚌养殖有限公司位于五华区西翥街道办事处瓦恭社区,在这个占地20亩的农庄里养有1万余只石蚌。负责人郑荣顺掀开黑色围网,小心地进入养殖池中,从池中的石板下捉出一只深褐色的成年石蚌,展示自己的养殖成果。

“这些石蚌养殖期需要两年,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成活率仅为50%左右。”郑荣顺说,瓦恭社区的水质很好,有许多野生石蚌,外地人常常会来捕捉。发现这一商机后,当地相关部门立刻引入一家公司投资,并雇佣当地村民作为养殖场的工人。

“要是没有这些庄园,我真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工人老杨是当地村民,他在土地被征用后由于没有任何技术,所以整天无所事事。一天,昆明风顺石蚌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找到他,准备雇佣他到养殖场饲养石蚌的主要食物大麦虫。老杨自此开始忙了起来,如今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

如今,昆明风顺石蚌养殖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养殖石蚌为主的休闲庄园,不仅石蚌可以外销,优美的自然风景还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到农庄休闲娱乐。而大麦虫用来喂养石蚌,大麦虫的粪便还可以滋养蔬菜,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的发展,我们村里人也应该依托当地的资源,开展特色农业。”郑荣顺说,这里最初只有石蚌苗50多只,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万只。按照保守的市场价每公斤300元计算,石蚌将带来巨大收益。下一步,公司还将发展大闸蟹养殖业,更大的增加农民的收益。

构建农业转型新模式

“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使农业、民族文化以及旅游形成产业链。”五华区农林局负责人说,五华区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很少,必须利用现有土地抓好精品农业。2013年6月起,五华区着力推进建设5个都市农庄项目,以便更好地发展特色农业。

由于特色农业在五华区刚刚起步,虽然从理论上讲特色农业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农户在发展中只能靠网络、报刊等渠道获取零碎的信息,导致一些农户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而半途而废,即便坚持的也在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颇费周章。“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是特色农业现在普遍面临的境况,这种被业界标榜为“短、平、快”的特色农业项目在五华区却表现出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的特性。

为此,五华区在2010年便在社区成立合作社,引入大型企业来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建立的都市农庄,因为都市农庄的土地所有权依然归集体所有,却可以为村民带来租赁土地和打工的双重收入,这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少民族文化也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未来,五华区还将在西翥片区建立农业园区,届时大量的生物产业项目、制药业等可在园区内培育发展。

“我们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返璞归真’。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监管,在产销过程中形成绿色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五华区农林局负责人说,今后政府将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让村民在项目选择上更准确明了,在具体生产中更有底气。(昆明日报 记者高建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