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每年举办,年年都要有惊喜,对北京国际音乐节来说,挑战很大,尤其在疫情打乱国际古典音乐行业交流的前提下,难度翻倍增加。

24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当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内的交响乐团如何联动交流?当国家站在新的时代关口,我们需要如何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当古典音乐仍被评价为“小众”艺术,如何突破圈层吸引更多受众?在摸索前行中,音乐节为同行们积累了实践经验。

1

男中音歌唱家王云鹏、钢琴家徐庚延在国贸大酒店举办午间音乐会。本报记者 方非摄

提供经验

国内交响乐团如何联动?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致敬党的百岁华诞是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要使命。10月9日,来自全国20余个乐团和机构的百名演奏家齐聚保利剧院,在指挥家张国勇的带领下,这支特殊的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BMF节日乐团携手兰州音乐厅合唱团,为本届音乐节盛大启幕。

中国爱乐乐团首席曾诚担任这次节日乐团的总首席。他说,各个乐团演奏风格各异,要在两天半的排练时间内形成统一和谐的声音,是对演奏家们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平的不小考验。

全力合作也让乐手们之间的感情被无形拉近。“对音乐家来说,直接的交流是最有意义的。”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说。这次集结,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南期待,节日乐团的形式延续下去,联盟也可以在未来发挥更多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本届音乐节也为同行们积累了举办跨地域大型活动的实操经验,酒店入住、核酸检测、交通安排等各个环节都相当繁琐,如何能高效处理并在紧急情况下给出应急方案,音乐节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立足当代

用音乐深耕“中国概念”

回顾建党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当今的时代格局下,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故事?北京国际音乐节给出了一份用音乐写成的答卷。

2021年,维瓦尔第、圣-桑、马勒、斯特拉文斯基等西方作曲巨匠以及丁善德、郭文景、陈其钢、谭盾等中国作曲大家分别迎来了诞辰和逝世纪念年。在“大师与纪念”的主题下,专场及“对话”形式的音乐会纷纷上演。10月24日晚的闭幕音乐会上,又一场对话在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景仰者谭盾之间展开。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谭盾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火祭》迎来了首演,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古老乐器奚琴,即二胡前身,也在这部作品中再度“复活”发声。

自2001年开始,音乐节通过“委约”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了许多优秀作品和国际前沿视野,更为中国自己的音乐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2002年,音乐节正式提出了“中国概念”的主题,大力推荐享誉国际的大家和初出茅庐的新秀。在中国交响乐长远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谭盾如此评价这场对话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会:“能让世界看见中国,也能让中国看见世界。”

形式破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