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张翠娜 摄影 宋姿熠)清澈如镜的旭水河蜿蜒而过,灰瓦白墙的民居商铺临河而立,盐运古道河滩壮美,祠堂宅院古韵悠然……在贡井区艾叶古镇,被青山环抱、以绿水相依的李家桥社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四川省首批传统文化村落。近日,记者来到李家桥社区,漫步于老街宅巷,凭吊昔日的盐运盛况,感受如今的闲适美好,细细追寻留在历史文脉里的乡情记忆。岁月悠长 古道遗韵犹在李家桥社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贡井区艾叶古镇的核心区域,当地人多称这里为艾叶滩。史料记载,汉代时,这里便有土著人依滩而居,留下雷公坡崖墓群。北周武帝时期(561一578年),朝廷组织开凿大公井取卤熬盐并设公井镇,这里便被纳入公井镇管辖。北宋庆历年间,李家桥开始显现其物资集散地的特殊地位。南宋乾道末年(1173年),旭水河艾叶滩至汪家滩75公里长的航道成型后,艾叶滩便成为旭水河盐运古道上第一个翻滩运输的集散码头。千百年来,作为旭水河航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艾叶滩为自贡市盐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据史料记载,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每年在艾叶滩转运的食盐多达三、四万吨。此外,煤炭竹木、农副产品等大量货物也在此转运。

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两次“川盐济楚”,富荣西场各井灶食盐汇集艾叶码头上船,经“八里秦淮”一路盘滩过坳,入釜溪、下沱江、进长江、至楚岸,运量数倍于以往,既缓解了军民淡食之苦,又成就了盐都的辉煌历史。李家桥作为物资集散地,聚集了抬盐工人、船工、来往马帮等各类人群,承载了食宿休憩、商贸交易、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宋代陆游诗作《入荣州境》“长筒吸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描绘出贡井产盐胜景。名儒赵熙于抗战初期到艾叶滩,吟出了“井灶如林冲云霄,黑白巨龙天上饶”的诗句,可见当年盛况。数百年来的物流交集、商贸兴繁,盐运文化、码头文化、商贸文化交融汇集,造就形成了李家桥独特的格局风貌与历史文化。作为古代水陆盐运的枢纽,李家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3条驿道。其中,横街长350余米,形成于唐宋时期,依沱滩而建;正街长900余米,形成于元顺帝时期,两侧建筑为川南特有的穿斗式建筑群落;平康路长300余米,形成于清光绪28年,街巷建筑为民国风貌。历经岁月沧桑,李家桥传统街巷格局如今仍保存完整,以路、河为建筑肌理,以盐井、灶房为核心,构成团聚式建筑群落。曾经的古宅院、古商铺、古戏院散布其间,虽然早已不见旧日风采,但仍以另一种姿态静默而立,仿佛轻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盐运遗珍 见证历史变迁岁月更迭,光阴荏苒。曾经的“盐运古道第一滩”上,古驿道、古桥、古转盐码头等仍保存完好,只是少了盐船竞渡、人声鼎沸的喧闹,多了饱经岁月的沧桑与沉静。千年的井盐生产和水陆盐运为李家桥留下了诸多历史遗存。最初,艾叶滩只有码头,是当时荣州煤炭下运至贡井盐场的驳转点和自贡盐巴水路运输的起点。为连接东西两岸陆路交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地修建了平康桥。此后,为提高水位翻转盐船,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筑平康堰闸。清康熙年间,艾叶码头建成,成为艾叶滩船槽至沱湾的第一码头。如今,这套水利交通枢纽工程仍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保护价值。除了这些丰富的盐史遗存,李家桥还留下了不少传统古建群落。而今,李家桥社区仍保存着贡井盐场三大盐仓之一的艾叶横街盐仓。该盐仓始建于清代,面积达243平方米,原为贡井大盐商罗万森的私家盐仓,后由贡井盐厂接管。该盐仓在贡井盐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和作用,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价值。吴家祠堂建于清代,是贡井吴姓地主的家族宗祠,建筑面积1384平方米。该祠原为两层四合院,现存正堂面阔8间、进深2间。吴家祠堂布局虽已残缺,但保存了古朴原始的风格,屋脊灰塑、雕饰和建筑布局不同于其他民间宗祠,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价值。

李家桥天宫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代重修,现存建筑面积389平方米。2002年,龚扇生产厂家选址于此,这里如今便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龚扇的编织中心。近年来,艾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对李家桥社区的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妥善保护和整治。该镇先后修缮了天宫堂、古盐道、艾叶横街等文物点和传统街巷,保护了艾叶滩、盐运码头等遗迹遗址,使其历史风貌和自然人物景观得以重现,焕发新的光彩。2022年8月,艾叶镇李家桥社区村史博物馆、艾叶盐业历史文化陈列馆在天宫堂建成投用。展馆以“井盐古镇、盐运要津”为主题,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这里丰富独特的盐史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李家桥社区持续开展风貌整治,对传统街巷环境进行提档升级,修缮路面、花坛,开展管杆电线和晾衣架规范整治,实施4公里亮化工程,使李家桥社区环境大为改善,古村落旧貌换新颜。传承保护 焕发现代活力“您先坐,喝喝茶,一会儿就上菜来!”在李家桥横街“胖妹儿鲫鱼”小餐馆中,63岁的社区居民李永红忙碌着招呼客人。这个餐馆其实是他从小居住的家,70多平方米的面积,被其布置得温馨整洁,摆上5张餐桌,如同家宴一般。

李永红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李家桥人,河滩、古桥、老街巷……每一处砖石草木都承载着他成长的记忆,他也曾一度为这里的老旧破败而失落。不过近些年来,李家桥有了很大的变化,环境变美了,街道热闹了,无人问津的老旧社区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游客前来欣赏盐运古道风景,在石滩清流上嬉戏玩耍,在老街深巷中拍照留念,探寻百年龚扇的奥秘,品尝艾叶土鸡脚、古镇豆花等美食……看着家乡如此变化,曾经从事过餐饮业的李永红跃跃欲试。几经思索,他把老房子装修一新,开起了小餐馆。艾叶镇政府对横街进行风貌打造时,他家旁边的平台被修整一新,李永红便将此处种花养草装点一番,摆上露营桌椅,供游人品茶休憩。此处正好临河观景,别有一番情致。“去年3月开业的,生意还行,现在周末节假日来的人还是不少。”李永红告诉记者,开业前一天,他还召集街坊邻里举办了一场坝坝宴,共摆了17桌。乡里乡亲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品尝美食,在温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乡情。李永红和居民们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让李家桥环境更美、生活更好。李永红和其他社区居民的盼望,也是艾叶镇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并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艾叶镇委托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了《艾叶镇李家桥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4-2030)》,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着手,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期治理,在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旅游。

当前,李家桥社区正规划打造“一心三轴三区”的空间布局形态。“一心”是以横街子、正街、平康路为基础形成的古街巷旅游发展核心;“三轴”是以旭水河水系景观为依托的滨水景观控制轴,由正街和横街子组成的以老街建筑风貌为主的人文旅游轴线,由艾芝路构成的城镇商贸发展轴线;“三区”即古村风貌保护区、特色风貌塑造区、一般风貌控制区。同时,李家桥社区还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以保护李家桥社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重要建筑为核心,注重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打造集古盐文化、历史街巷、休闲度假、盐都美食于一体的传统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让李家桥社区传统村落焕发现代活力。

曾经,因盐而兴,让地处富顺县东南部的长滩镇,依托沱江水道的便利,码头文化兴盛,素有“金沙滩、银码头”的美誉。如今,则依托沱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三园一带两镇”为发展目标,让长滩镇打开了农文旅融合的新画卷,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江水定期淹没的菜地4月18日下午,在长滩中坝的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四季豆迎来丰收,背着竹筐、戴着遮阳帽的农人,穿梭在一排排青翠欲滴的四季豆豆架之间,采摘、装筐,繁忙而有序。村民钟乾树是一名年近7旬的老菜农,今年他种的14亩地四季豆,从当天开始进入采摘时间。“今天的收购价是2.8元一斤,已经卖了一千多斤,都是卖往重庆,自己与那些批发商都合作了十多二十年了,是有销路保证的。”钟乾树说道。根据当前四季豆生长情况,进入四月底的时候,是长滩镇四季豆的采摘旺季。“按照往年的时候十多辆大货车排着队收购,全镇四季豆种植面积5000亩,产值预计在两三千万左右。”长滩镇农业中心主任周健说道,长滩中坝面积约3000亩,是沱江最大的冲积坝,水分充足,冲积土十分肥沃,每年6至8月为沱江洪水淹没期,自然形成水旱轮作模式,由于独特小流域气候和环境优势,还能够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是天然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以此为依托,长滩镇积极探索绿色蔬菜品牌创建,让更多群众认可长滩绿色蔬菜,实现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向更深层次推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毗邻沱江的咖啡“小院”在长滩镇,漫步在沱江边,微风吹拂脸庞,满目皆是生机勃勃的绿色,更是一幅难得的美丽风景线。而位于其中的青禾文创田院示范点则更让人眼前一亮,久经风霜的土墙、木质结构的房屋、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将这里点缀成了别具一格的“农家小院”,在小院里约上三五好友,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听鸟叫虫鸣,喝咖啡、吃烧烤和土鸡汤,享受一份难得的惬意时光。“自今年初运营以来,便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过来打卡。”周健高兴地说道,今年过年的时候,生意十分火爆,来的游客太多了接待都搞不赢,不仅如此,才刚开业的两个月的时候,周边农户自己养殖的土鸡都卖光了,所以说群众对这儿是十分支持的。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当地村民可以从中得到收益,另一方面则可以改善乡村面貌,扮靓和美乡村,提升乡村旅游质效。在打造好青禾文创田院,激活乡村新潜能上,长滩镇通过统筹整合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等资金,探索“财政资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模式,盘活农户闲置房屋和撂荒地等资产,根据村庄规划和结合村容村貌明确庭院建设标准,由专业民宿经营者对小院进行亮化、美化、绿化风貌打造,通过社会化运营,带动当地生态农产品、民宿餐饮、传统文化体验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同时根据年度经营状况对村集体经济、房屋所有权农户进行收益分成。

而由此持续推动农文旅有机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长滩镇对接下来工作有着明确规划,未来,将持续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渔岛”农文旅示范区,统筹谋划“稻作Space”、山地自行车赛、房车露营等“周末打卡点”,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长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紧盯农业产业发展、农村风貌改善和农民收入提升,以“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走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之路。(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刘瑞)

(李惠玲 记者 陈家明 文/图)阳光如金,行走在自贡贡井的田间地头,检测土壤、选购农资,农民忙着检修农机设备;送政策、讲技术,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修渠道、筑堤坝,为春耕生产集聚力量……春天的大地,处处展现出盎然的生机。春耕大景目前,贡井区粮食生产开局良好,在适播期内完成春耕播种任务,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拿壮苗。预计6月底,除部分适宜晚播作物外,粮食作物播种基本结束,为全年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保障农资供应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春播好不好,农资是关键。恰逢春耕备耕、抢占农时的紧要时期,贡井农资市场一派火热。近日,走进成佳镇农资销售门店、摊点,化肥、农药等农资码放得整整齐齐,前来批发购买化肥的村民络绎不绝。“我们店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一般在年初就备好货,储备充足,对所有售卖的产品做好提前备案,群众可以放心购买。”在一家种子门店内,工作人员一边备货一边还为农户介绍适合中晚熟种植的玉米种子品种。“只有吃透产品特点,才能给他们推荐适合的种子。让消费者满意,会提升我们的信誉度,有更多的回头客。”“咱们购买种子时,首先要查看种子的审定编号、四项指标、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及生产日期,再看备案手续;购买肥料要仔细查看包装袋上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国家标准、备案号;购买农药要用手机扫描包装标签二维码查验产品标准证号、生产许可批准证号及农药登记证号是否一致……”在检查过程中,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队员们不忘告知前来购买农资的群众注意事项。

检查农资“今天来买化肥,就怕买到假肥、假种、假药。”成佳镇徐家村村民周大爷高兴地说,“刚好碰到执法人员来检查,他们为我们把好质量关,让我感到很放心。”为确保春耕生产农资安全供应,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区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安排,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全面巡查检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让群众买到“放心种”、施上“安心肥”、用上“舒心药”。据了解,今年以来,贡井区储备优质水稻种7万公斤,杂交玉米种16万公斤,化肥7800吨,农膜320吨,能满足全区春耕生产所需。科技赋能春耕奏响农业生产“春之歌”“智慧大棚”、植保无人机等多种新型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今年春耕生产中,田间地头“以机代人”,处处透着“科技范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让“种田不下地”成为现实。走进位于贡井区蔬菜高粱现代农业园区的“智慧大棚”,悬挂的LED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作物生长的重要参数,地上、架子上铺满了高粱秧苗,几位村民正在操作全自动喷灌设备给高粱秧苗浇水,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需要人工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科技赋能春耕全自动播种机以及自动喷灌设备的投用,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还能科学控制育苗流程,比一般的露天育苗更好地保温保水,提高出苗率。

从2023年“智慧大棚”投用以来,已较2022年传统撒播高粱育秧每亩增产约25公斤。“现在农村劳动力不足,育苗质量偏低,我们通过引进智能大棚育苗,能够做到省种、省工、省肥、节水,达到更好增收的目的。通过试点,效果很好。我们下一步准备拿穴盘育苗,用机械移栽,进一步节省劳动力。”贡井区成佳镇农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机械设备,先进技术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法宝。“王技术员,我家的辣椒低叶已经开始黄上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种啊?”“李工,麻烦你看看我家地里的土,这两天玉米能下种了吗?”……这几天,走进农村,站到田间地头,随处都可以看到农民虚心求教农业技术人员的场景。入春以来,为切实做好春耕工作,贡井区组织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到户到田到地块,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发育进程,因地制宜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截至目前,共派遣农业技术人员15名,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80余人次,为全年农业生产再夺丰收“充电蓄能”。农技专家下乡抢农时保春灌农田畅饮“增产水”一条条水渠,连起了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一渠春水缓缓淌进广袤农田。时下,正值玉米种植季,龙潭镇团山村的村民们正戴着帽子在日头下辛苦地劳作,起垄、打窝、放种、浇水、覆土……大家配合默契,一行行玉米苗逐渐成型,生机勃勃。

村民刘大姐早早就来到地里忙着引水浇灌,看着春灌水缓缓流进田里,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对今年的收成也充满了信心。“我今年计划再多种植点辣椒,现在正是春灌的时候,这次春水来的非常及时,接下来,我要按时春播,争取超过去年的产量。”团山村以蔬菜种植为主,村里有陆地蔬菜2000亩,大棚蔬菜600亩。“去年受枯水期降雨量少等因素影响,农户面临着农田水渠引水难、水稻种植灌溉不全面、灌溉抽水设备损坏等问题,所以水源灌溉对春耕特别重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说。随着春耕生产的深入推进,预计4月下旬,贡井即将迎来春耕用水高峰期,为此,贡井区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今年春灌前,我们就着手维修水利设施、在田间地头清理渠道,协调现有农业生产水源,提升耕种收宜机化作业水平和抗旱保灌能力,为春耕生产备足了水。”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维修水利设施据悉,贡井区共有骨干渠道10余条,担负着11.15余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共检查120余处提灌站,维修机器 42 处、山坪塘 5 口。另一边,在位于桥头镇的四月阳光家庭农场中,53个种植大棚里正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已育秧苗进行灌溉,通过控制田间自动化灌溉设备就能实现精准灌溉,春管效率大幅提升。据了解,水肥一体化技术比传统农业节水节肥大约50%-60%,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土地污染,同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正春耕。在贡井,每一寸肥沃的土地,每一个努力耕耘的身影,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勤劳、智慧与希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正是这片土地无尽魅力的最好诠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