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作为一种优质的淡水鱼类,刺少肉细,广受欢迎,曾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出口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烤鱼、预制菜的盛行,斑点叉尾鮰国内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迎来了新一轮的养殖热潮。本文立足当前国内最主要的养殖模式——池塘养殖,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池塘准备、苗种放养、养殖管理、病害防控及捕捞收获等重点环节的典型做法和注意事项,为有意进行养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参考。
斑点叉尾鮰(学名:Ictalurus punctatus)隶属于鲶形目、鮰科、真鮰属,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具有食性广、生长快、易养殖、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刺少肉细等优点,是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1984年,湖北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从美国引进天然苗种,并于1987年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苗种被引种至全国15个省(区、市),开启了我国斑点叉尾鮰繁养之路。2001年,斑点叉尾鮰初加工产品——鱼片首次出口美国,出口量随后一路走高,2014年出口达到顶峰,年出口量为8313.65t。
2007年起,美国对我国斑点叉尾鮰出口实行贸易限制措施,斑点叉尾鮰出口不断萎缩,养殖企业开始尝试开拓国内市场。近年来,国家逐步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加上我国烤鱼和中式快餐酸菜鱼赛道潜力爆发,以斑点叉尾鮰为原料代表的免浆鱼片、开背鱼搭上了餐饮供应链发展的快车,市场需求急剧增加,斑点叉尾鮰迎来了新一轮的养殖高潮。经过多年的发展,斑点叉尾鮰养殖开发出了多种技术模式,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技术难度,池塘养殖仍是当前主流模式。
一、池塘准备
要求池塘底部平坦,淤泥厚度小于15cm,水源充足,进排水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水质符合NY 5361-2010《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池塘面积以7亩~9亩为宜,池底以沙质土为佳,具有保水保肥的优点。池深2.0m~2.50m,水深1.8m~2.0m,透明度35cm~40cm。
在放苗前10d~15d,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用量为100kg/亩,暴晒一周,以达到杀灭养殖水体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的效果。每口池塘配备增氧机1台(功率3k W左右)、投饵机2台。
二、苗种放养
(一)苗种选择
选择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灰黑斑点、体表光滑有黏液的苗种。推荐用“江丰1号”苗种,该苗种于2013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自主培育的首个斑点叉尾鮰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个头大、增产明显等特点,适合全国养殖。
(二)苗种起捕
斑点叉尾鮰属于广温性淡水鱼,5℃~36.5℃均能生长,18℃~30℃为最适生长温度。苗种起捕、放养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水温15℃以上进行。较高的水温,可有效降低水霉病发生风险。
(三)苗种运输
斑点叉尾鮰具有集群的特性,苗种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需要每隔2h左右翻搅一次,防止苗种在运输箱底部长时间扎堆造成缺氧。
(四)下塘前准备
鱼苗运至放养鱼塘后,可用2.5%~3%食盐水浸洗10min~15min,也可以用2 0 m g/L高锰酸钾浸洗5min~10min。下塘时,一边排放鱼箱中的水,一边用水泵不断添加鱼塘内的水,保持15min左右,使斑点叉尾鮰逐渐适应该鱼塘的水质和水温,降低应激反应。
鱼苗放塘后第2d可用碘制剂全塘消毒,2d~3d后重复消毒一次。
斑点叉尾鮰放塘后立即驯化饮食,可添加多糖、多维等免疫增强剂,以加快其体质恢复。
(五)放苗密度
斑点叉尾鮰喜集群摄食,放养密度过小会导致吃食减少,成活率低,影响驯化效果。一般放养规格30g/尾~50g/尾的斑点叉尾鮰1400尾/亩~1600尾/亩,搭配放养规格100g/尾~150g/尾的花白鲢鱼种250尾。3月中旬~4月中旬放苗,养殖到年底,每亩产量约为900kg~1000kg。
三、养殖管理
(一)饲料选择
建议选择专门的斑点叉尾鮰人工配合饲料,生长旺季可用膨化配合饲料。斑点叉尾鮰有上浮摄食的特点,优质的膨化配合饲料在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避开斑点叉尾鮰春季发病高峰期、错峰售卖增加效益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蛋白质需求量应不少于28%,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达到38%~40%为佳,且动植物蛋白比例为1:10。
(二)饲料投喂
斑点叉尾鮰放塘后即可驯化饮食。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一般日投饲料率为鱼体重3%,具体投喂量可结合水温、水质、鱼体重量等因素灵活掌握。3月~4月,投喂沉性料,缓慢加料;5月~7月,随水温上升斑点叉尾鮰进入生长旺季,改喂膨化料;8月水温较高,斑点叉尾鮰生长速度放缓,改喂颗粒料;9月~10月为黄金生长期,加大饲料投喂量;10月中旬后逐渐将膨化饲料改为沉性饲料并逐渐减少投喂,在水温低于10℃时可每2d投喂一次,在鱼塘结冰后停止投喂。
(三)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不耐低氧,溶氧需在4.5mg/L以上,p H值为6.5~8.9。半个月换水1次,换水量约为池水总量的1/3,透明度在35cm~40cm,池塘水色以茶褐色为宜。4月~9月为主要生长季节,每隔15d~20d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以调节池水p H值,用量为10kg/亩。8月为高温季节,可将鱼塘水加满,由于池底积累大量残饵、粪便,冬季越冬之前必须排换水1/2以上,并将鱼塘水加满。
(四)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进行巡塘,注意观察鱼类吃食和生长情况,检查进、排水拦网设施,及时捞出死鱼和塘边杂物,并做好气温、水温、投入品使用等记录,每月抽样检测鱼体长变化和增重情况,及时掌握鱼类的生长状况。
四、病害防控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强,发病主要是养殖技术不规范、盲目追求单位面积产量放养密度过高、生态环境差、鱼体免疫能力降低等原因。
(一)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是斑点叉尾鮰的常见疾病之一,危害极大。症状为皮肤、鳍条上有白色点状囊泡,鱼体消瘦、活动迟钝,常漂浮水面。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干塘后彻底清塘清淤、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冬天及初春做好肥水工作、养殖过程中注重改底等措施预防。
(二)水霉病
水霉病属真菌性疾病,此病全年均可发生。病鱼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菌丝,在水中更为明显,患病鱼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逐渐衰弱死亡。该病多因运输过程或捕捞操作中鱼体受伤引发,因此,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尽量不要使鱼种受伤。发病后主要是采用浓度为1mg/kg的高锰酸钾液全池泼洒,同时饲养过程中避免投喂霉烂变质饵料,多投新鲜饵料,清除池塘里及池塘边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新,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三)出血病
7月~8月为出血病易发季节,其症状为病鱼眼球周围、下颌及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肿胀出现腹水,肌肉、内脏出血,肠道充血有脓液。预防方法为勤改底,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发病后饲料投喂可减少1/3~1/2,连续外泼苯扎溴铵+戊二醛合剂两次,可同时进行药敏实验找出敏感抗生素。
(四)套肠病
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自游动,食欲降低或丧失。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出现充血、出血状况。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鱼出现腹部膨大、眼球突出或凹陷等状况,严重时眼球白浊,并长出水霉。濒死或死亡鱼鳃出血,鳃丝发白,有大量黏液。发病时,立即减少或停止饲料投喂,同时内服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等抗生素,配合三黄散、板黄散等清热解毒中草药,连用3d~5d。水温16℃以上时,使用复合碘、溴氯海因或强氯精等进行水体全面消毒,连用2d。
五、捕捞收获
因地域饮食习惯的不同,斑点叉尾鮰的规格需求差别较大,如北方地区以烤鱼为主,上市规格一般在1kg~1.6kg;西南地区以火锅、水煮鱼为主,上市规格一般在0.5kg~1.0kg;华东、华南地区则二者兼有。可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批捕捞,在生产过程中可采用捕大留小的方法,错开成鱼集中上市时间,尽量提高经济效益。分批捕捞可采用搬罾网挑选达到出售规格的斑点叉尾鮰;若是收获季一次性捕捞,可降低水位,通过搬罾网和干塘的方式,捕获、出售斑点叉尾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