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诺木洪:戈壁滩“种”出红火日子
枸杞工人将鲜枸杞放在烤盘中准备烘干。刘晓倩摄
■本报记者 刘晓倩
9月初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位于青海省都兰县柴达木盆地东缘的戈壁滩上,一条长约30公里的绿色“丝带”——诺木洪农场已是车水马龙。早点摊上,有的在交流自家承包地里的枸杞产量,有的正小声合计着今年略有上涨的枸杞行情。
这里的一天,从盐坷坷里长出的枸杞开始。这里的农户,因枸杞脱贫。田间地头的小汽车,二层的村社,炫耀着他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种枸杞,一年一辆桑塔纳
龟裂的盐碱地上,一簇簇低矮的枸杞树顽强地生长着。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枸杞研究室主任樊光辉副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野生黑果枸杞。诺木洪农场的改变,正是从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开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一大批转业军人、内地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这里。他们搬掉万座大小沙丘、填平无数纵横沟壑,拉开了戈壁荒漠变绿洲的序幕。春小麦、青稞、油菜等高原特色农作物让黄褐色的戈壁滩逐渐绿起来。然而,这样的生产模式让土地一年大部分时间裸露,又衍生了农田沙化、植被退化、荒漠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初,诺木洪农场利用当地的野生资源进行枸杞驯化,成为柴达木盆地栽培枸杞的历史起点。2006年,依托生态治理项目,樊光辉的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继而开始对适合高原环境、盐碱土地的枸杞新品种进行培育。
诺木洪农场生产指导科副科长夏学宝告诉《中国科学报》,2005年,农场耕地面积5.3万亩,1200亩种枸杞,大部分种青稞、大蒜、莴笋、油菜等经济作物。
“那一年,农场无偿分配种枸杞的土地、枸杞苗等必备物资,要求各大队长带头种枸杞。”但是,农户们对种植枸杞呈观望心态。“甚至有人找大队长说情,能不能少种点儿枸杞。”夏学宝说。
然而,这种状况在两年后彻底反转,种枸杞的土地成了抢手货。又有农户找大队长说情,能不能多种点儿。 “种枸杞一亩地赚两千元,是粮油作物的5倍。”夏学宝说。
大队长们鼓励农户:“好好种枸杞,一年买一辆桑塔纳。”从2007年起,诺木洪农场开始有规划地种植枸杞。到2011年,几乎所有土地都种植了枸杞,总面积达到8万亩。
培育高原枸杞品种
2008年,时任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到诺木洪农场考察时了解到,青海省没有自己的枸杞品种。“培育青海枸杞新品种,敢不敢拿下来?”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占林研究员问樊光辉。“可以!”樊光辉说,有了前几年的基础,他大胆接下了枸杞新品种培育科技攻关项目。
喝着沟渠里的沉淀水,睡在会议室的大桌子上,背上干粮和水,樊光辉带领项目组,一头扎进了老百姓的枸杞地里开始株选。当时,诺木洪农场的枸杞品种十分混乱,产量也不高。“确定高原枸杞产区主栽良种,选育适合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品种,从产业链源头上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王占林这样规划。
为了找到适合高原栽种的枸杞良种,项目组跑遍了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全国所有枸杞产区。利用杂交、航天辐射等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2008年开始,项目组在诺木洪农场建立了枸杞活体种质资源圃、青海枸杞育种平台,筛选出了适宜柴达木栽培的枸杞良种,成功培育青杞1号、青杞2号和青黑杞1号等枸杞良种。
有了良种,在高原上育苗又出现新问题。柴达木盆地气候冷凉,以往倒置催根的枸杞育苗方法不适用。为此,项目组连续四年测量土壤回温规律,从土豆储藏方法里获得灵感,利用土窖沙藏,给穗条保温,延后扦插时期到合适的日期,大幅度提高了硬枝扦插的成活率。除此之外,项目组还通过枸杞良种嫩枝扦插育苗、组织培养育苗、水培育苗等无性繁育技术的研究,创建了高原枸杞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一块地种上百种枸杞的“地主”
在诺木洪农场,有一位特殊的“地主”。他的枸杞地里有上百种枸杞。每天早上,他戴着草帽、背着手,在地里转悠。今天哪株枸杞挂果了,明天哪株枸杞成熟了,他都一清二楚。他就是诺木洪农场农林科学研究所所长谢守忠。
2010年8月,正当枸杞行情火爆之时,樊光辉发现,很多农户地里的枸杞树枝条趴在地上,一浇水,果子全烂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樊光辉想到了葡萄架子,“把枸杞枝条绑在架子上,1.5米高的枸杞树可以长到1.7米。”拉高了树枝的距离,长果条的空间大了,不仅可以增加产量,也为后续机械化采收打下基础。
2011年后,诺木洪农场农林科学研究所与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建立合作关系,推广适应高原地区种植的枸杞品种,做枸杞的病虫害防治试验、工厂化育苗、种质资源圃等。
樊光辉和谢守忠共同试验“枸杞篱架栽培”。在诺木洪枸杞科技示范园,《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了篱架栽培试验地。由于抽枝多,树上枸杞数量繁多。没有枝条匍匐在地上,也没有烂果。
王占林对记者说:“篱架栽培是传统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有力助推了果实采收机械化的进程,有效提高了枸杞植株的抗风能力,重点解决了枸杞结果枝梢匍匐于地表而造成果实糜烂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枸杞果实提高产量和提升质量的目标。” 2018年,篱架栽培技术在青海省推广了7000多亩。
打有机牌摘国贫帽
2016年,青海省提出,绿色和有机是枸杞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研制了高原生态有机枸杞栽培技术,创建了枸杞产品安全质量溯源体系。
目前,柴达木有机枸杞已出口至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2016年,青海省有机枸杞占全国出口量的90%。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通过第三方认证有机枸杞产品面积5560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
每年8到10月,是枸杞丰收的季节。诺木洪农场的农村信用社每天现金流水可达2000万元人民币。有人开玩笑说,在诺木洪农场,一棍子打倒十个人,九个半是百万元户。2018年,诺木洪农场所在的都兰县因为枸杞产业,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在诺木洪,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种枸杞,先种防风林。在农场的主干道两边,高大的杨树向路中间聚拢,形成一个天然的树洞。不管外面烈日当空,树下自是一片阴凉。随着枸杞耕种面积的逐年扩大,柴达木盆地形成了乔灌木相结合的防风固沙天然屏障,曾经的“黑风”不见了,有效保护了柴达木绿洲湿地。
夜幕降临,装满枸杞干果的卡车向农场外的109国道驶去,柴达木枸杞由此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