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种)业振兴是解决制约生态建设、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加强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草(种)业是生态修复、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核心和前提,牧草(种)业更是 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我国是草原大国,但却是草种业弱国。我国草种业 水平较为落后,已成为制约生态建设、畜牧业、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23年全国草种供需分析报告》预计2023年全国草种需求总量为16万—20 万吨,其中生态类草种(包括生态修复用草种和草坪草种)共计10万—12万吨; 饲草草种6万—8万吨;预计2023年我国草种进口量将维持在10万吨左右。随着国 家持续加大退化草原修复力度,我国对特性优良的乡土草种种子的需求将持续增 加。进口品种主要为黑麦草、羊茅、紫花苜蓿等。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牧草进口国和第二大牧草生产国。根据我国海关数据, 2022年我国进口干草累计194.00万吨,同比下降2.6%,其中,进口苜蓿干草累计 178.77万吨,同比增长0.4%。国内牧草产量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每年从国外 大量进口优质苜蓿。 针对我国草(种)业发展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草(种)业科 技发展。
种质资源是种子中蕴藏的遗传物质的统称,是基因的载体,是植物新品种培育及育种研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护,能够让农业、草牧业不断增加品种,再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保留种质,从而使种子类型不断增加,再通过培育新品种,推动农业、草牧业可持续发展。
种质资源中心是种质资源、土壤样本、植物标本的鉴定、保存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设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特征,承担着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安全保存、精准鉴定、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
1、项目的必要性
(1)种质资源中心建设是国家植物种质安全的战略需求
草种业是草业的“芯片”,属于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草业发展离不开种质资源的保护,种质资源是支撑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石。
世界各国主要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加强植物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种质资源支持,同时为种子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遗传物质基础。种质资源评价与选育,是各类种质资源有效改良的基础,是创造具有优良性状和适应性新品种的前提,是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把草种种源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并进行了重点任务部署。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8项重点任务之一。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横跨三北,林草种质资源丰富,植物区系独特,具有典型代表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内蒙古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0年》要求,截至2025年,收集保存饲草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总量达到2.5万份,完成500份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鉴定评价;
到2030年,饲草种质资源达到3万份;搭建起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基因挖掘平台;认定自治区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0家以上,完成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鉴定评价2万份,完成基因型精准鉴定和关联分析1万份以上,创制优异新种质200份以上,共享利用5,000份以上。公司种质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充分迎合了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需求,对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2)种质资源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扎根于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企业,公司很早便意识到乡土草种的重要性,自2011年起即着手建立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目前已入库保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2,200余种,涵盖生态修复、饲草、中草药等,共6万份,植物标本15万份,土壤样本150万份。2022年,该库获批成为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
种质资源库是公司“先数据、再科研、后修复”的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苛,为保证生态修复的效果,关键是坚持“适地种植”原则,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和植被建设必须运用耐瘠薄、耐盐碱、节水、抗旱、抗风等抗逆性优良的乡土植物。
公司二十余年来坚持搜集保存乡土植物,建立了完备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不断选育抗逆性优良品种用于生态修复,显著提高了植被成活率与生态修复效果。公司是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类上市公司中唯一建立种质资源库的企业,在西北地区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引种驯化方面处于最前沿,依托种质资源库构建的“特色种业+大数据平台”是公司生态修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种质资源库是公司草(种)业科技发展的核心。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草种的遗传物质基础,是草种育种创新的起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优劣性决定了草种产品未来的品质及市场生命力。搜集原始资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创新、培育优良品系是育种工作中的重点,育成一个新品种最关键的因素是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综上,种质资源是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种质资源储备,提高种质资源保护水平,加强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项目的可行性
(1)公司完备的研发体系和专业的科研团队将充分实现种质资源中心的价值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科研体系,成立了种质资源保藏中心、草种创新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应用研究中心、功能实验室和标准知识产权部;建立了种业科研实验室(3600平米),包括分子育种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种子检测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公司与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北方草原生态修复创新研发中心”、“国家林业草原北方抗旱耐寒草品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草原风蚀沙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截至2023年6 月 30日 ,公 司拥 有专 职 研发 人员 212人 ,占 员 工人 数的 22.99% ,其 中 拥有 博士 学历8名,硕士学历52名,本科学历110名。公司还建有草原生态修复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汇聚了草(种)业领域的顶级科技人才。公司2020年度-2022年度研发投入分别为14,154.63万元、18,123.46万元和19,713.7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7%、6.22%和8.8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公司完备的研发体系、专业的科研团队和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能够确保种质资源的后续研发利用,充分实现种质资源中心的价值。
(2)公司拥有运营种质资源中心的成熟经验
公司已经建立了种质资源“保育繁推”一体化应用体系,即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草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及高效生产、应用推广。
公司首先通过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评价了解现有种质资源状况,再通过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科技手段选育新品种,进行原种扩繁获得高品质良种,接着对培育出的良种进行产量提升、质量控制并包衣丸化处理,最后推广到生态修复、草坪建植、畜牧业牧草等各个应用领域。
公司现有的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保存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2200余种,涵盖生态修复、饲草、中草药等,共6万份,植物标本15万份,土壤样本150万份。通过采集种质、植物、土壤标本,研究植物及土壤特性,公司不仅收集了大量的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种子,为后续种子引种、驯化、扩繁提供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公司引种驯化乡土植物200余种,18个种质材料开展航天育种,“翠锦1号”、“秦草语嫣”等6项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伊敏河地榆”、“大青山二色补血草”、“巴尔虎羊草”等32个草品种通过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审定认定。
公司在内蒙古建立了草原生态种业研究院、在陕西建立了三秦乡土植物种业研究院、在西藏建立了西藏高海拔植物种业研究院、在新疆建立了中亚特色种业研究中心等,共18个种业研究中心,对不同地理、生态条件的乡土植物种质开展收集、评价、保存和研究工作。
公司在各个地区的专业科研人员、种业研究院和生态修复项目团队能够配合开展大范围、专业性的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
公司运营种质资源中心的成熟经验能够确保本项目的充分利用,并有助于公司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运营体系的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