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珍珠年产量在1200吨左右,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5%以上,其中浙江淡水珍珠就占全国的80%。金华又是省内最主要的产地之一,武义县生产的珍珠蚌苗占全行业85%以上。在浙江省,说到淡水珍珠,说到珍珠蚌苗,往往绕不开一位叫张根芳的水产养殖专家。
1963年,张根芳出生于金华市金东区一个四面群山环绕,称之为寺畈的小山村,村口就是一个水库的库尾。小时候,张根芳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水库库尾的水里捉鱼捞虾。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小读书用功的张根芳,于1982年从浙江水产学院的淡水渔业专业毕业,从此与水产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他2023年退休后还一直奔波在各个水产养殖场……
说起与珍珠结缘,张根芳说,在南京市水产研究所毕业实习,同宿舍的一位室友给他看了一本我国人工育珠开创者之一熊大仁教授所著的关于珍珠养殖的讲义,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大学毕业时他被分配到浦江县鱼种场,因为金华地区当时已经有不少人在养殖珍珠,加上那时淡水珍珠是我国少数几种统购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此后,张根芳买了不少珍珠养殖的书来看,经常跑到珍珠养殖场去参观,利用自己的水产专业理论,进一步向养殖户学习观摩珍珠养殖的方法,渐渐地掌握了珍珠养殖的基本技术。
在浦江县鱼种场工作一年后,张根芳被借用到金华农校水产职业班当老师。金华外贸局当时有一个“珍珠科“,经常组织珍珠养殖户及”接种“的人来参加学习培训。有一次,金华市七一农场一位负责人怕养殖的5000个三角帆蚌亏本,就找到张根芳,叫他以0.5元一只蚌的价格买去。张根芳很想要,但心里也很是犹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要2500块钱,手头没那么多资金。二是当时的政策土地已实行农业联产承包制,但水面还是集体的,他买来这些珍珠蚌一时也没地方去养。结果不久这批三角帆蚌被“珍珠科“买了去,使张根芳几个晚上都没睡着,一段时间曾经心里后悔不已。
“那时我要是买了那批蚌,两三年后就能赚五六万块钱,那可是上世纪80年代啊!赚了那笔钱,我肯定去从事珍珠养殖了,就不会走现在的路,想想还是现在好。”张根芳笑着说。从那以后,张根芳就走上了珍珠养殖的科研之路。
1994年,张根芳与妻子在金华成立了”威旺养殖新技术公司“,主要为珍珠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张根芳介绍,随着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华地区曾出现“无水不成珍”的旺盛场景。几乎只要有水库、山塘、农田挖成的水塘里,有水的地方都挂着一串串的珍珠蚌。但是,2010年以前,浙江珍珠养殖产业还未有任何一家良种场。珍珠养殖户和蚌苗繁育场均缺乏品种选育意识,大多自繁自养,多代留种。长期的自繁自养导致近亲繁殖,种质衰退,珍珠蚌抗病能力和珍珠品质不断下降。加上养殖户为了追求珍珠产量,采用单一的施肥育珠生产模式,把大量鸡粪、猪粪倒入山塘、水库,肥水产生大量浮游生物,由于施肥过量造成水质变肥、变臭,这不仅滋生了各种不同病原体的病蚌,也污染了水体环境。
那时候,张根芳往往一天要接待10多名前来咨询解困的养殖户。张根芳急为养殖户所急,在对送来的病蚌进行解剖、分析的同时,还经常跑到各地的养殖场进行现场察看,根据各种数据做出判断,及时治疗,确保蚌的成活率。很多珍珠养殖户为了尽快致富,不仅投入了家里全部的钱,还借了不少款,一只病蚌如果不处理好,就容易使整个水面的蚌染上病,甚至全部死亡,养殖户所有的钱就打了水漂,因此他们都把张根芳称为“救命菩萨”“救命医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已经尝到甜头的养殖户,纷纷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承包水面进行大面积的养殖。随着珍珠养殖户的增多,也使当地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止水污染,湖南、湖北以及我省杭嘉湖等地政府出台限养政策,使一些珍珠养殖大户血本无归,淡水珍珠养殖业陷入空前的困境。
“如何让珍珠养殖发展,而又不污染水资源“,这成了张根芳重点研究的课题。
2005年,张根芳作为金华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进住兰溪市游埠镇,带领24个农民养殖户组建了“兰溪市清溪湾水产专业合作社”。他在池塘里放养鱼苗,用饲料代替以往大量使用的鸡粪等有机肥。鱼的粪便成了浮游生物的营养源,浮游生物又成为河蚌的食物,珍珠养殖由此摆脱了富营养化导致的水体污染弊端。张根芳首先在兰溪将这项技术进行推广,在不到10年时间里,有两万多亩珍珠塘推广这种技术,仅养鱼一项纯收入平均达到每亩水面1500元。随后,张根芳经过多年的实践,攻克了从鱼类品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饵管理、病害防治等“蚌鱼混养”一系列技术难题,逐步形成了一套“投饵养鱼、鱼粪肥水、微藻育蚌”的“蚌鱼生态养殖新模式”。
2009年1月10日,张根芳受邀走进中央电视台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着重向全国观众介绍了金华兰溪推广实行“蚌鱼生态养殖”,“以鱼补珠”的经营新模式,并从开发珍珠新产品、研究育珠蚌新品种、提高珍珠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珍珠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根芳没有就此止步,他以合作社为载体和窗口,进一步开展蚌鱼生态养殖试验和推广,向周边不断辐射。2017年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金华综合试验站又将兰溪市作为“池塘蚌鱼生态养殖示范试验区”,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珍珠蚌生态养殖的模式,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22年底,兰溪市池塘蚌鱼混养面积达到了6万多亩,兰溪市成为全国池塘蚌鱼混养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历经几十年的人工培育后,人们可以成功掌控一只蚌中,产出珍珠的数量、大小等,唯独颜色还无法被选择。三角帆蚌是我国生产淡水珍珠的当家品种,这种蚌孕育出的珍珠特点是色彩种类多,从不同深浅的紫色,到黄色、粉红色和白色等各种渐变色。一只蚌可以培育出20-30多颗无核淡水珍珠,但紫色只有寥寥数粒,甚至没有,所以,紫色珍珠的市场价值就很高。如何定向培育出人们想要的颜色珍珠,又成了困扰着张根芳的难题。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孕育出什么颜色的珍珠主要和育珠蚌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微量元素有关。张根芳也顺着这个思维,走了多年弯路,终究没有找到答案。在珍珠行业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后,他逐渐发现有的农户家中紫色珍珠的数量特别高,有的数量却很低,就向紫色珍珠数量高的人家里购买了大量小蚌带回来研究。
“野生蚌做人工繁殖已历经了30多年,很多农户家里的蚌因为近亲繁殖,某些性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纯化现象。那紫珍珠产量的悬殊,会不会和制片蚌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张根芳花了整整10年时间,科学验证了制片蚌的外套膜组织小片对珍珠的颜色性状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人工育珠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对珍珠颜色起主导作用的制片蚌都在剖解时被杀死丢弃,因此,就被人们忽视了。如今,通过定向培训技术,同一只蚌中,他可以让左蚌壳只育紫珍珠,右蚌壳只育白珍珠等不同色彩的珍珠。
学术界和产业界从不相信到大家竞相模仿,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最终快速地推动了我国珍珠产业良种化的进程,提高了整个珍珠产业的良种化意识和选育优良珍珠蚌种的热情。
2012年底“贝壳珍珠层紫色、白色三角帆蚌人工选育”技术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该技术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也因此荣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及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
2013年以来,能够定向培育紫色珍珠的“紫皇后”已经在全国主要珍珠产地推广繁衍,实现了紫色珍珠规模化生产。如今,不仅专门孕育紫珍珠的“紫皇后”三角帆蚌已经普及生产,专门孕育白珍珠的“浙白1号”三角帆蚌新品种,也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
张根芳介绍,发现了珍珠层颜色的遗产规律,即可以通过人工选育定向繁殖不同颜色品系的珍珠蚌,用不同品种的珍珠蚌,就可以生产不同颜色的珍珠。开创了定向培育特定颜色珍珠,从而减少深浅不一的杂色珍珠,改变长期依靠人工分拣、漂白和染色的珍珠加工业状况。既节约大量劳动力,降低珍珠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淡水珍珠的质量,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淡水珍珠产业升级,提升我国淡水珍珠产业的技术水平。这样的品种和繁育技术,是珍珠生产的源头。掌握这样的核心技术,就相当于拥有了整个产业的“芯片”。
随后,张根芳又发明了一颗珍珠多种颜色的“彩色珍珠”方法,该方法已经取得PCT国际公约认可,并获得了澳洲和日本的发明专利授权。这一项目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珍珠色彩控制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张根芳从事珍珠技术的产、学、研40多年,从2005起,他作为金华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近20年来从未间断,哪里的养殖户需要,他就去哪里。农户缺乏理论知识,他的任务就是指导珍珠蚌育苗专业户,使他们从技术上实现蚌苗生产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并逐步走向良种化的道路。
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民获得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支持、服务,张根芳相继在兰溪市游埠镇、婺城区罗埠镇、武义县等地,帮助农民组建了“清溪湾水产合作社”和“溪埠鱼蚌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按照蚌鱼高效、生态的综合养殖技术模式,在游埠和罗埠两镇建立了“蚌鱼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在武义县建立了“珍珠蚌良种扩繁”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是为了让更多的小户组织起来,并以合作社的“服务部”为载体,将先进的养殖技术辐射到广大养殖户。
不少培育小蚌的专业户利用太阳能大棚薄膜保温提高珍珠小蚌上市时间,缩短小蚌养殖周期,提前出苗,抢占市场先机,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际上依靠太阳能大棚薄膜保温的方式,是靠天吃饭,还不是很理想。遇到气温下降或阴雨天气,大棚里的气温往往达不到要求,影响稚蚌的生长,特别是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还会造成稚蚌的死亡。武义县“珍珠蚌良种扩繁”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朱韶华在张根芳的指导下,采用锅炉进一步调控蚌苗繁育期间的水温。即环境温度下降时,利用环保锅炉,通过水泵、水管,把热水引到各个保温棚里,提升棚内的温度,这样不管是阴雨天气,还是“倒春寒”,都能确保棚内的温度适合稚蚌的正常生长,弥补了温度达不到要求的缺陷。这项技术在金华地区的小蚌养殖业中是首创。实现了提前出苗的目的,避开了价格战,抢占了市场先机。也为武义县成为“中国珍珠小蚌之乡”奠定了基础。
以武义为代表的三角帆蚌繁育产业已经占到了全国的2/3产量,是目前国内珍珠蚌苗繁育产业唯一集聚地,然而由于缺乏专养专育,育苗亲本多代留用,存在严重的种质退化,抗逆性下降的问题。
近年来,张根芳陆续将选育的紫红、紫罗兰、白色、金色“制片蚌”品系和鹰蚌“育珠蚌”品系引入武义开展保种扩繁,将珍珠育种育苗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介绍给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极大地提升了武义县珍珠蚌苗繁育产业化、良种化进程。
张根芳充分发挥特派员优势,通过相关科技项目的研究、示范、实施和推广,截至目前累计增加效益2000多万元,“鱼蚌生态养殖”推广面积达3万多亩,为养殖户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帮助本省养殖户,还运用自己的研究课题成果,帮助省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他们开展科学养殖生产、管理。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身份中,张根芳最在意的还是本职工作——教师。多年来,他一直担任畜牧、农学、农信、农经等专业的《水产养殖》课教学任务,丰富的的专业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为他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不仅在课堂上,张根芳还通过金华市广播电台、农技110、金华电视台38频道和武义县广播台等载体,为广大群众开展技术讲座、咨询和现场科技指导。在金华、萧山、绍兴、义乌、兰溪、龙游、桐庐、建德等县市(区)和乡镇开展了多次珍珠养殖新技术讲座,听课养殖户达1万多人次。同时也为安徽、贵州等外省培训合格接种工数百人。
为了更好地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早在2004年张根芳就在金华郊区建立了一个珍珠养殖实验基地。该基地通过建设和发展,2010年成为“省级三角帆蚌良种场”,目前已是国家级三角帆蚌良种场。同时,为配合全域旅游战略,响应地方政府开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号召打造成“九色珍珠科创园”。
张根芳说,今后基地将以珍珠研究、养殖、科普教育为基础,以中国淡水珍珠培育的整个过程为主线,通过珍珠蚌标本陈列室和珍珠产品展示室等展现珍珠科技文化,让游客参观、学习、体验珍珠蚌繁殖、蚌苗培育、手术操作、珍珠蚌养殖生产过程,从而解开珍珠“出生”的奥秘,感受珍珠的巨大魅力。
1985年,在老一辈黄埔军人杨学定先生的引荐下,张根芳加入了民革组织。近40年来,在组织的关怀、爱护和不断教导下,不断进取,从一个普通党员成长为支部主委和市委委员。2001年,组织推荐他为民革届的市政协委员,一直到2022年退休。
虽然社会兼职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忙,但张根芳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民革党员,用执着、勤勉、刻苦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用踏实、勤奋、求实的态度做好承担的每一项工作;用真诚、热情、感恩的心情对待自己的组织,积极参加民革支部和市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张根芳:民革金华市委会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委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授,金华市政协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政协委员。中国贝类学会理事,中宝协珍珠分会副会长,金华市珍珠行业协会会长,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金华试验站站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项目珍珠贝课题组成员。主持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各1项;主持完成了省自然基金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其中2项国际发明专利。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金华市科学技术一等、二等奖2项,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1次。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2017年度民革浙江骄傲人物。张根芳还受当地政府邀请5次前往巴西指导亚马逊河流域淡水贝类资源保护、养殖及其开发利用,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双边渔业技术、港口建设及渔产品贸易合作。(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