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是产业发展大县,彝良产业发展规模大,带动效益好,产业化、组织化程度都高,龙头企业也多,产业发展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取得哪些成效?
彝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郭天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彝良县属山区农业大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自2014年以来,特别是实施精准脱贫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到昭通视察调研时提出的要求,紧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目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依托山益宝、恒基环保、宸宇农业、天麻交易中心、万物生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天麻、竹笋、花椒、草虫鸡、乌金猪、肉牛、百草羊等产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特色产业发展提档加速,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统筹谋划,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在助力实现贫困户增收的同时,有效巩固了全县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花椒产业实现产量8750吨、产值4.37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6929户29657人;竹产业实现竹笋产量7.15万吨和竹材产量1.45万吨、总产值5.778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0434户44658人;马铃薯产业实现产量54.3万吨、产值8.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5152户107000人;蔬菜产业实现产量19.68万吨(辣椒4.8万吨)、产值4.13亿元(辣椒0.96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5071户64966人;生猪产业实现猪肉产量3.36万吨、产值11.86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0980户87695人;肉牛产业实现牛肉产量0.26万吨、产值1.97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04万户42640人;黑山羊产业实现羊肉产量0.14万吨、产值1.22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869户11992人;土鸡产业实现鸡肉产量0.18万吨和蛋产量0.45万吨、总产值1.09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30955户129393人。产业扶贫项目覆盖有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6116户、252522人,人均纯收入2916.3元。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自2016年以来,按照扶贫整合切块资金不低于30%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累计到位整合涉农资金272728.26万元,投入产业扶贫112395.277万元,产业扶贫投入占涉农整合资金总额的41.21%;农行、农商行等金融部门累计为16799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61亿元。有效支持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激励推动了农户积极发展产业,促进了增收。
建立健全联贫带贫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力推“双绑”机制运行,确保不返贫。建立托管代养、订单种养、帮购帮销等联贫带贫模式,通过乡镇、村“两委”、企业、贫困户商议确定联贫带贫模式,并签订协议,落实帮扶措施,从而多渠道、多措施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比重达到52%,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比例不低于60%。全县龙头企业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343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599户,村集体经济公司、家庭农场等其他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4086户。
昭通广播电视台 记者:
彝良县发界安置区安置规模位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搬迁入住人口近2.6万人,彝良县是如何做好搬迁安置工作的?
彝良县易地搬迁安置局副局长 郑堂卫
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市委“133”工作思路,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的原则,紧扣“以人聚城、以城汇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在南部新城投资33.2亿元规划建设发界安置区,新建安置住房53栋,配套建设1个自来水厂、1个污水处理厂和5所学校及1个卫生院、4个卫生室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面对“彝良脱贫看易迁、易迁成败看发界”的空前挑战,彝良县聚焦项目进度、搬家入住、后续扶持、社会融入4个方面有序推进了搬迁安置各项工作。
保障要素抓进度。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指挥部,抽派80多名干部负责施工要素保障。2018年6月启动征地拆迁工作,至2019年4月共拆迁房屋371户、搬迁坟墓1189所。项目建设启动后,参建各方按照“保安全、抓质量、提速度”的要求,抢晴天、战雨天,发界安置区仅用238天完成47栋卡户安置住房主体工程,平均每层用时6天,跑出了脱贫攻坚的“彝良速度”。
有序搬迁保安家。2019年11月25日启动搬家程序,彝良县坚持“安全第一、区域统筹、轻装搬迁”3个原则,按照“搬迁准备组织化、安全搬家组织化、服务发展组织化”的思路,采取“一个组织领导、二级机构保障、三支力量帮助、四个搬前准备、五支队伍保障”模式,有序推进搬迁入住工作,用时66天完成了发界安置区5630户25725人(卡户5390户24626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平均每天搬迁85户,搬迁群众一步实现了从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发展。
后续扶持强信心。易迁群众入住后,要踏踏实实留住群众,必须让群众能创收有盼头。在帮扶措施中,近期以“就业”增收为主导,远期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全面推进后续扶持各项工作。一是较好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发界安置区有劳动力14088人,目前已通过各种渠道已就业12581人,预计三月底实现就业13386人就业率达95.02%;此外通过扶贫车间及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一有两无”人员1600人,做好了易迁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有序盘活“三地”资源。全县搬迁户共有“三地”20.7万亩,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流转、托管、量化入股等方式进行盘活。目前,已实施退耕还林3.5万亩,落实“三地”盘活资金1880万元规划发展林产业2.6万亩。三是足额兑现奖补资金。按照省提出的“稳得住”和市提出的“三步曲”方案等相关要求,省级下达了物业水电减免补助资金364万元,县级按照不低于省级补助标准自行筹措资金一次性减免了电视费332.8万元、电费116.9万元,并免收物业费及水费1年。截止2020年发界安置区建档立卡搬迁人口24626人已稳定脱贫,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9.7%。
强化管理促融入。发界安置区成立了临时党工委,下设4个工作站、4个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楼栋长53名;建成“临时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实施“一格多能、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管理责任单元格,将社区楼栋划分为若干个网格,逐步形成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管理格局,推动“组织所能”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促进易迁群众切实改变原有生活习惯,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昭通日报 记者:
小草坝天麻是彝良县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彝良县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的生物资源。请问“十三五”期间,彝良县在天麻产业开发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彝良县天麻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王忠巧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主任王忠巧,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十三五”期间,彝良县牢牢抓住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昭通市将天麻作为“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的机遇,以促进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为根本,为助推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
五年来,天麻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全县累计种植天麻12.56万亩,产鲜天麻11438.55万斤,实现天麻产值94.51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天麻种植2.98万亩,产鲜天麻2520万斤,综合产值22.01亿元,带动全县1.5万余户6万余名麻农人均增收5300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无缝衔接。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兰进”专家工作站、彝良天麻研究室,建成小草坝天麻野生种源保护区2000亩、天麻良种及“两菌”选育繁育基地2个。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乌天麻良种选育,分离、提纯本地天麻“两菌”菌株11株,成功申报蜜环菌国家发明专利1项。孙晓波团队研究发现小草坝天麻在镇痛、抗老年性痴呆、抗衰老、抗抑郁等药理作用方面,其药效和所需剂量优于其它地区的天麻。彝良县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国家专利23项,开发出5个系列30余个产品。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我县采取“公司+基层党组织主导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引进、培育天麻企业2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成立专业合作社152家。在小草坝建成天麻科技示范园、中国天麻博物馆、小草坝天麻交易中心、茂丰天麻“两菌”厂。“好医生”双乌天麻产业园、小草坝天麻研发中心和年产1000万瓶标准化“两菌”生产厂即将投产。小草坝天麻特色小镇、“大彭”天麻养生庄园推进顺利。2020年,小草坝天麻交易中心正式开市运营,首年交易额达5.8亿元。品牌效益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成功举办“2017第五届全国天麻会议暨中国(小草坝)天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先后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天麻生产先进县”以及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等殊荣,成功申报云南省“定制药园”5个;彝良天麻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
“十四五”期间,彝良县将深入贯彻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昭通市推动“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为基本要求,以品质提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打造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创建新模式、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将彝良打造成全国“天麻种质基因库”“天麻思想文化库”“天麻信息数据库”“天麻种植加工交易中心”“天麻研发中心”。预计到2025年,彝良天麻产业综合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以上。
回答完毕,谢谢!
云南日报 记者:
彝良是劳务输出大县,请谈谈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
彝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胡绍鸿
彝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劳务输出县,全县总人口63.1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63万人。
彝良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生产力相对低下,一系列制约因素客观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增收。由于资源利用率较低、历史欠账大,加之劳动者素质多数不高,历年来劳务经济成为全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最快捷、最有效、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将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抓实抓细,按照“抓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发展经济、稳定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战略思路,坚持以未脱贫卡户和易迁劳动力为重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配齐队伍,强化就业奖补政策制定,狠抓劳务协作、信息平台搭建、技能提升培训、劳务经纪人扶持、送岗上门服务、创建劳务输出基地、跟踪稳岗就业等举措,认真落实“劳务输出脱贫一批”的精准脱贫方略,深入挖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资源,将人才资源变成人才红利,以此助力脱贫攻坚。
2016—2020年,彝良县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8.86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9.22万人次、技能提升培训2.11万人次,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提升创业能力;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03.96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52.79万人次、易迁劳动力8.48万人次,有力有效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并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一大利器。
2019年是彝良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当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户56648户、贫困人口255068人,其中有劳动力的家庭54410户、劳动力145434人,已就业124528人,就业率85.63%;易迁户中有劳动力的家庭8287户、劳动力25402人,已转移就业22471人,就业率88.46%。年内,针对贫困劳动力所需开展就业培训25841人次;开发公益公服岗位9163个,帮助 “一有两无”零就业家庭就业增收;共收集务工收入证明90504份,有力支撑了42538户贫困户收入达标。务工收入在脱贫攻坚“四项收入”中占比达76.32%,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020年,彝良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委、县政府及时研判形势,于危机中捕捉战机,果断作出部署,聚焦贫困劳动力和易迁劳动力并兼顾大面,抓住各地优质企业用工窗口期,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和“应转尽转、应输尽输、稳岗就业”的要求,采取“组织保障、底数摸排、宣传引导、聚焦重点、精准对接、转输服务、稳岗服务”七到位的工作措施,高度组织化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2020年末,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0.79万人,已就业24.75万人,就业率80.38%。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4.54万人,已就业12.54万人,就业率86.24%。易迁和卡户中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云松主持新闻发布会。
杨云松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通过今天的专场发布,我们看到“十三五”以来彝良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质效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也全面展示了彝良县“十四五”规划发展的美好蓝图。
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彝良县各方面的发展,为进一步弘扬革命老区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实现我市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而团结奋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市政府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