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总面积1.0377亿亩,其中农用地6675.4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7.27亩。2009年度兵团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耕地面积1868.38万亩,比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增加了300.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比2008年增加了78.17万亩。在全国耕地“红线”频频告急的今天,兵团人始终保持着耕地动态增加的最新纪录。

“兵团是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从军垦的艰难岁月到逐步现代化的今天,兵团人一直保持着珍惜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兵团特有的土地文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刘新齐说。

沙砾戈壁种出万元田

农民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就能知道哪块地缺水,哪块地应该施肥;一个人管理1500亩作物,按一个键就可以控制灌溉、施肥;像播种棉花一样用播种机播种红枣,而且枣树当年挂果,当年产生效益,3年内一亩枣利润达到1万元,一户枣农种植50亩红枣年收入达70万元;在北方干旱地区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农十三师地处哈密,在全兵团耕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不足5亩,干旱缺水,发展农业先天不足。红星三场紧邻哈密市,发展城郊农业是最佳选择,但是,红星三场却没有可开发耕地的后备资源,唯一的一片未利用地是寸草不生的沙砾戈壁。守着城市没有菜地,总不能到青石板上种蔬菜吧?红星三场总农艺师闫学贵介绍说,红星三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哈密地区率先引进无土栽培技术,硬是建起了新疆第一个沙砾戈壁环境无土栽培设施农业园区。在无土栽培设施农业园区,正在大棚里忙碌的张静告诉记者,她承包了两亩滴灌设备齐全的大棚,每个棚每年水肥投入5000元。今年种植了樱桃和葡萄,按现在的情况看,每亩的收益在1.6万元左右,如果把套种的蔬菜算上,一亩地2万元没问题。同样也是没有耕地后备资源的农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曾经到几十公里以外、没有水源的荒滩上拉运沙土培养耕作层,在戈壁滩上人造耕地,发展生产,如今这里已经是瓜果飘香的美丽田园。无土栽培、人工造地确实给农十三师增加有效的耕种面积起到了实际作用,带来了可观的农业效益。

农十三师政委徐志新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十三师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有限的耕地空间。一方面通过红枣直播技术、节水灌溉实现了枣园的密植栽培和棉花大面积种植,另一方面通过设施农业技术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瓜果。原来是干半年,闲半年,如今是天天忙着生产,职工更充实了,收入也增加了。

把有限的耕地利用率放到最大

为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增加高产稳产田面积,农十三师广泛推广拉线修边、削埂扩边,耕地边成线、角成方的精耕细作模式,实施了“耕到边、播到边、灌到边、管到边、收到边”的“五到边”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近20%。近年来,农十三师又通过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整合节水灌溉、精准农业、信息工程等综合高新农业科技,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对团场、连队整体建设发展格局和产业调整以及职工增收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农十三师注重种养结合,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工程,保证兵团耕地质量不降低。开展了地理信息管理及施肥专家决策系统的研发推广应用,制作了土壤养分分布图和作物推荐施肥分区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农田信息统计、条田施肥推荐、农田信息专题图进行准确的管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快了建设基本农田质量监测工作。在做好基本农田土壤定点监测的同时,进一步做好补充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各团场基本3年全面监测一次),及时掌握补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耕地质量动态跟踪监测,既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品质,也保证了兵团耕地质量不降低,没有因为采用新技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增加,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度,强化基本农田的监督管理,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根据《兵团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各团团长对本团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数量和质量负总责。健全了师、团、连耕地保护责任制网。师与团、团与连、连与承包户层层签订了“十一五”耕地保护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工作管理机制,逐级分解落实师与各团“十一五”耕地保护责任书中确定的2010年耕地保有量、耕地净增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考核指标,并明确了奖惩办法。各师为落实保护耕地的责任,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订和完善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和规范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

不占耕地也能建工厂

农业生产发展的准确定位使工业发展有了方向,搞节水灌溉、地膜、农产品包装等工业企业顺势而起,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的食品加工、食品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红枣深加工以后转化成10余种产品销往外地,棉花、棉籽、棉短绒、棉秆又和纺织、造纸、榨油相映成趣,榨油和养殖业产生油渣、肥料与特色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完美结合。令人惊奇的是,5年来农十三师各项建设却没有占用一分耕地,全部使用原有建设用地或者未利用地。农十三师党委常委、副师长李永泉说,针对原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十三师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坚持“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从严控制工业园区以外的项目用地,与此同时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土地使用条件,达不到规定集约用地标准的建设项目不予安排用地计划。

与农十三师红枣后期加工配套投资建设的师直属“天山娇”红枣加工企业,原来打算占用耕地建厂区,农十三师国土资源局领导再三找师领导和企业做工作:减少耕地就会让农业受损,最终吃亏的是大家,影响的是全师。既不能砸锅卖铁,也不能燃衣取暖。最后,农十三师耗资几十万元填平一个面积十余亩的废弃的取土坑,建起了现在“天山娇”红枣加工厂。

十三师国土资源局局长姬景祥介绍说,盘活土地存量是确保工业项目落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用的是过去闲置的厂房,不仅盘活了存量,还降低了成本。2007年以来团办工业65个,其中51个全部利用闲置厂房办工业。另外,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危旧房改造、廉租房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如果按照以往的走外延扩张的路子,“红线”就要突破。十三师党委分析发现,部分小城镇的建筑密度不高,连队也有不少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于是决定对符合规划利用原址拆旧建新的优先供地,引导职工向团部小城镇集中。

把有限的耕地利用率放到最大,用最合理的结构和最新的技术让每一寸耕地产生最高的效益,让原有的建设用地甚至废弃地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农十三师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