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是音乐人感受世界的工具

吹笙40年,这种乐器已经成为我最久的朋友,好像这个乐器天生就是我要付出这些心血的,不吹都不行。开始我只是好奇,后来我通过不同的学习,开始先是背诵经典,学习经典,后来无论是在摇滚乐里、还是在世界音乐里演奏世界民族音乐,到现在笙变成了我连接自己内心、连接世界和连接中国传统精神的桥梁,它变成了我看世界的眼睛和发声的嘴巴。

笙,一个竹字头,其实它是通假字,通生长的生。我们的世界,万物生长,从笙的结构上来说,下面是笙斗,这里面是它的发音器,叫簧片。而这个簧片上面这个部分我们叫笙苗,当我们演奏它的时候,一呼一吸就是一阴一阳,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就是种子,长出来的笙苗就是万物,就好像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祈祷,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我希望用笙这样一个和谐的声音,可以影响到人,影响到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

我世界观的养成也跟这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我好像学错了乐器,我觉得这个乐器一点都不能表达我那种特别深特别浓的情感。

我经常一起合作的伙伴弹的是电吉他。只要当电吉他插上线连到音箱,声音便一下就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那种扑面而来声音,真的是让人一下就热血喷张。可是就算不是电声乐器,是传统的纯声学乐器,比如小提琴的那种滑音,那种如歌的、那种优美的、那种浪漫的曲调,更甭提唢呐的那种高亢,鼓的那种振奋,这些笙都做不到。

虽然它可以吹出一些颤音,但当你想直接且快速的与听众产共鸣的时候,笙就很难做到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是晋朝的一位作者,他叫潘岳,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笙赋》,是专门给笙写的赋。他怎么形容笙的音色呢,他说,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

意思就是说笙的音色是直的,但是它不僵硬,它可以弯曲,但它不谄媚妖娆,这种简单的表达,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境界。我突然想起来,论语里面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突然觉得这乐器太伟大了。

在查阅古籍的时候,我就找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来自于诗经的《小雅•鹿鸣》里面讲“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说的其实是君王在宴请群臣的时候用笙来演奏,表达君王爱才惜才盼才之心,整个过程是虽然是非常雀跃的,但又带着君王的威严和期许。

南唐一共三位皇帝,中主叫李璟。当时唐朝的那种盛世早已不再,而且南唐偏安一隅,内忧外患,境遇相当危苦。而李璟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心情呢?他写了一首诗:“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虽然生性懦弱但仍贵为皇帝,他用彻夜的演奏笙来有节制的表达他胸中无穷的痛苦与哀怨。

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情感细腻复杂,在表达上却含蓄深刻,而笙的音色能够恰如其分的布景生思,情景交融。我们中国的古人皇帝、士大夫阶层,他们都是习惯于用这种有节制的、限制的、优雅的表达,这样更深刻,更细腻,也更有内涵。

通过对笙上古精神的梳理、研究、学习,在过程当中我发现,原来笙的演奏可以这么美,而这种美背后是我们祖先对生存状态的表达,它有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期待。笙,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是对全世界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我希望年轻一代甚至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够听到来自中国的,这样一个和乐德音。

吹笙的时候,比起是为了舞台而演奏,更像是一种自言自语,我一个人的时候再也不觉得孤独了,好像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演奏完了以后,就觉得是和音乐一起到很远的地方旅行。这种感受是非常奇妙的。

从事音乐表达的人在感受世界的时候是更加敏感的

音乐人可能并不希望总是做一个沉默地旁观者,我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声音,音乐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的具体并有据可查,。音乐能够很快的表达出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环境当中,声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看世界的有趣方法。

比如说你在纽约曼哈顿,你会感觉到这个城市特有的节奏感,所以那个时候如果你没有一定程度的音乐教育或创作经历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用音乐这种方式去感受,你可能就会觉得这样的地方只不过就是非常嘈杂而已。

当你有了相对成熟音乐的训练,或者有音乐创作的冲动的时候,心里面一些既有的音乐元素就会被唤起,那是一件既快乐又奇妙的事情。

回到中国,我在北京东直门的簋街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元超市一直重复着一个叫卖的声音:“全场十块,都卖十块……”,用一个喇叭一直循环播放,你会觉得这里面好像有一种特别有趣的节奏,你可以想象如果给它这个节奏如果配上打击乐的话,应该也是一个挺酷的事。

其实每一个人如果看世界都有不同的角度的话,我们每一个人也可能就是一个世界的全部。所以我觉得在我们强调不同的同时,其实也可以想一想,我们通过一个不同的角度,其实看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我选择了音乐,而我就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的可能。

音乐人感受世界的内在动力是——心

《乐记》有一句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就是说音乐的产生是从心里面焕发出来的冲动和愿望,心是从什么来呢?是由物所生,心之所动,也就是说你的每一个音符,包括你唱的每一句歌词,其实都是你真实的感受。

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说:“韩娥、秦青、薛谭之讴,愤子志,积于内,盈而发音。”说明民乐的演奏源于他们内心情感的爆发。

中国民乐经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滋养、熏陶,沉淀着浑厚、博大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意蕴。

民乐是时间的艺术,情感表达是乐曲的骨骼,情感的流露会直接影响乐曲表达的内容。中国民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生动鲜活的音乐元素,无论是它的旋律、节奏还是它的曲式、音色,都会使使作品从根本上打上浓重的本土化烙印,具有独特的个性情感审美价值。

我开始用民乐探索一些更加细腻丰富的表现形式。

采风是音乐人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能调整自己内心音乐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它是放大我们在感受世界这种体验的另一种途径,让狭窄的生活产生无限可能。这种途径赋予我们这些从事音乐相关的人更好的更深刻的体会。会在未来创作中的某个时刻将这次的经历融入进去。

特别是民乐,采风能够再给我们的不单是一个收集的民歌,如果单纯收集到一个民歌,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听到到全世界的小样,但是歌曲背后的复杂的情感却无法感同身受。他的个人情感世界和当时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只有到现场才能够体验到。

另外一点,我们客观世界对民族音乐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可以说地理决定音乐。如果你在戈壁上,或者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这样的音乐基本上是吼出来的,因为大家平时说话声音就这么大,这个家离那个家,中间有一个山谷,平时说话隔着一个山的概念,所以大家就习惯于声音越唱越高,就会有一个很长很高的秦腔、信天游。内蒙古草原也一样,地平线这么宽阔,歌者就拥有了很辽阔,宽远的音域。如果在上海弄堂来一首,人家一定会投诉你。

我在黄河边遇到一个老人唱着歌就来了。他为你唱歌的时候,就是看着你,眼睛充满着要跟你沟通的期待,你甚至在他眼睛里看到一种青春的活力;当他演奏特别悲伤曲子的时候,会提前喝一口酒,把特别长的红布系在腰间,这样会让他有更多的力量。背后就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在那种情景里展现的那种气魄,我真的被感动了。

有时候人物,地点、线路确定了之后,你带着这个目的去并不一定这个人就在。但是他家有一个邻居比他唱的还好,有一次,寻声而去,发现是一个木匠,老兄顺手拿起一个四胡开始唱,当时真是觉得眼前一片血红——他是用生命在唱歌。在院校的舞台上一定会被老师骂死,声带都冲血了,你还能唱歌吗?他的唱法不一定科学,但是他是在用生命歌唱。

所以采风就是,精心的规划和开放的期待。因为世界经常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最近的一次采风是去云南,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可以去看一看笙上古时期本来的样子,但是在路程中遇到了很多有天赋,有故事的音乐少年,然后我与导演一拍即合,对行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原来的剧本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但我们把它打破,遵从内心,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来讲不确定的路程,这样,影片也就顺理成章的诠释了它的名字——路随心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虽然失去了故事的完整性,但是恰恰因为不完整才更准确地表达了这件事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这应该也是创作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