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新冠疫情两年来,我有三个核心感受:
第一个感受:这次抗疫给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下简称疾控体系),不光是北京疾控,还包括国家疾控和各个省市的兄弟疾控以巨大的职责和压力。在原有一些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某种程度上在扩展、在延伸,要求更高了。
公众感受到的是流调溯源,事实上,疾控体系需要给政府提各种政策建议,小到技术建议,大到防控政策和措施。这些原来疾控中心也有涉及,但远不像这次这么广泛,频度、强度。
从流调溯源来讲,我们不光流调溯源,往往要建立预测模型,它的趋势分析也比原来的要求高。
疾控体系对整个社会面的指导范围非常广泛,从国家疾控中心到北京疾控中心,我们写了各种社会化指引来指导各行各业进行防控,教大家怎么来防控。
这次新冠疫情是一个灾难,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个很好的健康教育机会。疾控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向公众宣传各种疫情防控的知识,包括疫苗接种的各种知识,数据的更新等等。
传统流调是疾控体系在座,现在需要更强调怎么来跟其他部门实现流调的联动,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第二个感受:现有的疾控体系贡献特别大,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体系来讲,国家疾控中心是非典之后建立起来的疾控体系,这次新冠对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套体系基本支撑或者能够初步应对新冠,这个贡献千万不要忽视。
从北京疾控来讲,现有体系各个专业学科门类,为保障首都的疫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北京疾控这么多年来形成两个最强的专业,一个是传染病,一个是免疫。
这二十年,疾控体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包括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规划,从硬件到软件等等,大家都在补短板。
第三个感受:就是人。当一个疾控中心主任,这两年能够支撑下来,很感谢北京疾控团队。所有的工作都要靠人,北京疾控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
讲到人的时候,我会有两点感触:
一,在疫情面前,很多的专业人员,包括专家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举个例子,北京疾控免疫所所长2020年正在搞疫苗,疫苗还没出来,我们需要他做社会防控的指导和制定各行各业各种指引,这已经不是他的专业了,但他看各种文献,学习各种标准,把这些指引弄得非常好。
二,今天是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非常好。到底公共卫生、疾控要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需要“顶天立地”的人才。顶天,就是专业能力要深厚,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知识,拥有全面的国际视野;立地,就是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的措施建议能够实施,理论跟实践要相结合。疾控一定要解决现场问题,我们每天每一件事情,或者处理每一次疫情,每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都要我们想办法去实际解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让一些学生包括医防融合,临床医生到疾控中心来,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接触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应用和实践的能力非常重要。
从这次疫情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疾控体系里发挥很好作用的专家,除了有理论知识、能力水平以外,一定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北京疾控的庞星火同志,处理了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疫情,从亚运会开始到所有的大型活动,她都参与了,经验非常丰富。
实践经验对疾控人才来讲非常重要,应用型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基层医生、医疗单位、社区医生,怎么来掌握公共卫生的知识,赋予他们职责。从现有的疾控体系来讲,比如流调,现在流调的队伍光靠疾控中心远远不够,碰到大的疫情可能要组织医疗机构,组织社区医生来加入到流调的队伍中,如果他们平时受过这个训练,具有这种积累的话,那么对于应对疫情来讲,可以大大提升这方面能力。
*根据本人在“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启动仪式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