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至16日,在清华大学学生中国-中东友好协会指导教师、新闻学院胡钰教授的带领下,来自计算机系、经管学院、新闻学院和苏世民书院的6名协会骨干同学,共同前往埃及访问,乘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东风,广泛接触埃及议员、企业家、媒体人士、学者、青年学生以及在埃中资企业家、中国驻埃外交官,展开了一场极具丰富性与对话性的人文交流之旅。
8月10日,协会成员与埃及青年自拍合影。
访问期间,协会师生接触到了诸多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埃及青年。他们在交流中积极地表达自身对中国的关注与好奇,协会师生也在深度浸润中不断增进对埃及青年与埃及社会的理解与思考。走出中国深入埃及、站在埃及回望中国,“我们”是“他们”,“他们”也是“我们”,大家以青年视角观察着彼此身上体现出的丰富面向,也以青年的活力碰撞出人文交流的多样可能。
从语言到文化,埃及青年的“中国印记”
“你好……老师……谢谢……”傍晚的尼罗河边,协会师生偶遇一名正在学习中文的埃及青年,他的中文名字叫做“道德”。“我学习中文已经六个月了,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亲自到中国看看!”得知大家来自中国后,他激动地拿出汉字练习本,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中文学习成果。
这场偶遇,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埃及中文教育走广走深走实的缩影,也是“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在埃及民间持续升温的生动体现。
8月10日,当地青年向协会师生展示中文学习成果(合成图片)。
此行,协会师生特意拜访了两位埃及汉学家,分别是艾因夏姆斯大学原中文系主任佳妮(Jane Ibrahim Badawy)教授和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中文系系主任李哈布(Rehab Mahmoud)教授。
佳妮教授是埃及第一批学习中文的大学生,自1979年第一次到中国起,她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汉语学习、教学和促进中埃文化交流之中。她由衷地向支队师生感慨:“我去过中国6次,但每一次都像‘第一次’。因为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景象。”
8月10日,埃及汉学家、艾因夏姆斯大学原中文系主任佳妮教授在交流会上发言。
“当时我的父亲问我学中文能干什么呢?”李哈布教授笑着回忆起当年选择学习中文时父亲的疑问,“但如今,学习中文的埃及人不会再被问到这个问题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埃愈发紧密的合作,让更多人意识到学习中文的必要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文+’的趋势,也为中埃交流合作注入了蓬勃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一行中出于兴趣学习过阿拉伯语的三位同学,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得到了佳妮教授和李哈布教授的热情肯定和鼓励。“来埃及一次肯定是不够的,你们还要来更多次!”李哈布教授对大家说,“得知你们愿意学习阿拉伯语,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也希望你们能带动更多中国学生学习阿拉伯语、了解阿拉伯文化。”
8月10日,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中文系系主任李哈布教授在交流会上发言。
从学习中文的学生,转变为教授中文的老师,佳妮教授和李哈布教授已经从青年时期走过。数十载桃李芬芳,她们所培养的一批批年轻中文学子,也在不断加入到中埃文化交流使者和中埃合作推动者的队伍之中——
“我喜欢饺子、包子和黄焖鸡米饭。”当被问及最爱的中国食物,来自开罗大学中文系的雅静兴奋地掰着手指,一个一个向协会师生列举。她和伙伴们都是开罗大学中文系的高年级本科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古琴十分熟悉,也十分了解成都大运会等当下中国的热点活动。
8月10日,座谈会上,大家分享自己的见闻。
回忆起对中国的初印象,不少中文系的埃及学生提到了中国的文艺作品。李小龙、成龙的经典动作电影等为他们带来了最早的“中国风”启蒙。如今,中国的流行剧、新生代明星等则是埃及汉语学习圈的“熟人”,这更是拉近了中埃青年之间的距离,大家兴奋地聊起熟悉的剧情和人物,仿佛处于某个放松闲聊的热闹课间。
8月10日,座谈会上,大家分享自己的见闻。
中文系青年学子们对中国文化的广泛了解令协会师生感到亲切,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则令人倍受感动。
开罗大学的茉莉同学背诵起了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的名段:“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她说自己很喜欢这段话,认为不仅中国青年是这样,埃及青年也应当如此。
茉莉分享自己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
百年前先辈对中国新青年的寄语,从今日埃及青年的口中讲出,热血之外,文化的共鸣令人感动。那一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强烈感受,足以弥合中国和埃及物理空间上的万里之遥。
从生活到事业,埃及青年眼里的“中国元素”
随着中国经验、中国文化和中资企业在埃及的影响力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埃及青年开始将“中国元素”纳入自己的未来规划。
当前,到埃及当地的中资企业工作,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就业选择。开罗大学的韩帅同学表示,“我非常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未来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中文能力,在互联网或投资领域进行发展”。当前,“中文+专业”或“中文+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学习中文的埃及青年人更多机会。对于学习中文的埃及青年而言,在中资企业工作既能够发挥他们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有不错的待遇,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平台,使得自己成长为更加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是很棒的选择。
中建埃及的鲁班学院课堂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一部分,中资企业也在埃及积极助力本地人才的培养。比如中建埃及率先推行了鲁班学堂、鲁班工匠计划:结合企业自身培训部门和国内高职院校,希望将中国师傅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埃及徒弟,培养出拥有良好技能的本土专业人才。
来自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亚西尔就是一位中建新首都CBD项目的实习生,项目机电部门的师傅带着他从原来对工程一窍不通,到今天对弱电、机械术语如数家珍。“最开始,我很听不懂工程师们的中文,他们注意到后会放慢速度和我说话,很耐心地教我。”亚西尔笑着说,“现在我不仅会技术,而且还与中国师傅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与新首都CBD项目工人合影
提及在中资企业工作给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建埃及员工夏之星对此感触颇深。她是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2019年毕业后加入中建埃及,从事综合管理工作。讲着流利中文的她,还有一副动听的歌喉,加上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夏之星积极参与了企业形象传播工作中,参与录制多部视频节目,向全世界介绍埃及新首都CBD项目,讲解项目的环保施工理念,分享自己在CBD项目工作的心得体会,成为了中埃交往的文化使者,并在2023年登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在更大的舞台上唱响了中埃友好的时代之声。“能够成为中建的一名员工,我感到很荣幸也很自豪,在这里我也收获了不曾想到过的成长。”夏之星真诚地分享道,“希望中埃友谊如尼罗河水般奔涌向前!”
夏之星(左二)登上2023年春晚舞台 。央视新闻截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