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活跃在乡间,架起农民与科技的“金桥”;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脚丈量大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忘初心,践行使命,只为农业科技真正落地;
他们,便是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
近期,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与南方农村报将在南方+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组织实施单位系列报道,展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风采,树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组织实施单位优秀典型,凝练经验做法,进一步推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
马庆涛——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潮南区陇田镇合力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十分紧缺的小村。受土地制约村内除水稻和鱼塘外没有其他农业产业,因此,如何做大做强村内120亩的池塘养殖,是引领小村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突破口。然而在两年前合力村鱼塘养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养殖经验、水产质量参差不齐,收成也极不稳定,多数年份还亏本经营,处于看天吃饭的原始状态。
在汕头市发改局驻陇田镇合力村第一书记林翔的积极联系下,汕头市科技局成立了由马庆涛高级工程师牵头的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原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从2019年开始进驻合力村开展农业科技援助工作。
深入渔村开展实地调研,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马庆涛带领着该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驻村工作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42次深入渔村开展实地调研,摸查合力村各户池塘养殖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养殖技术、病害防控、行业信息交流等的实施方案;并协助村委会进行产业项目规划。
在汕头市科技局的主导下,该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先后在合力村开展2场科技下乡活动和3场以池塘健康养殖为主题的培训班,并开展现场咨询活动。活动现场还向村民赠送水质检测盒、水质改良剂(粒粒氧)、钙镁晶、虾维肽等生产物资并详细说明使用方法和使用原理;向村民分发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养殖用药明白纸》、《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等法律法规和宣传材料。
近两年来,平均每年接受培训的养殖人员有120人,平均每年发放的技术资料约120份。每次讲座结束,专家组还耐心解答村民有关水产养殖的技术疑问的同时,深入田间池塘,指导养殖户们科学使用养殖投入品,保证尾水达标排放。
重点对接贫困养殖户,以点带面,提升全村养殖科技水平
在全村养殖技术整体提升的同时,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建档立卡贫困养殖户陈庆加重点对接,进行全天候的技术指导。陈庆加是合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户在2019年以前,每年养殖的对虾收获不超过300斤/亩,养虾方面几乎连年亏本,为避风险只能大量养殖草鱼、鳙鱼、鲫鱼等低值鱼类,在2019年年中草鱼塘头收购价格只剩一斤4.7元的时候,同样逃不过严重亏本的遭遇。
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马庆涛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陈庆加重新调整养殖方向,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家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该模式的特点是一次性进水消毒,多次放养鱼虾苗,三个月后每天用笼网捕虾,捕大留小,养殖全过程不换水。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底泥的肥力和丰富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群,从生态的角度合理构建鱼虾组合食性互补食物链,既保持水质稳定,又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从而降低能耗和养殖成本,是一种物质循环利用率较高的低碳生态养殖方式。池塘生态养殖全过程不能使用抗生素和禁用药物,鱼虾产品全部为无公害农产品。
在此期间陈庆加父子两人也积极参加当地党政组织的各次相关的农技培训,好学多问,淡水养殖水平不断进步,鱼塘养殖状态渐入佳境。
截至今年11月中旬,贫困户陈庆加的鱼塘已经收获商品对虾14600多斤,平均亩产已超过600斤,销售收入超过16万元。除此之外,池塘中还有部分对虾还未收网捕捞,以及混养的鱼及罗氏沼虾尚未收获,塘内估计还可以再收获8万元,除去养殖成本,今年庆加的鱼塘预计将盈利10万元左右,2020年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000元,鱼塘养殖为其家庭高质量、稳定脱贫打下一个牢固的产业基础。
在由马庆涛高级工程师牵头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指导下,在市发改、统计和妇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对庆加养殖的资金、技术投入以及销售渠道拓宽,成功树立了一个贫困户靠技术翻身的样板。借此以点带面,进一步深挖该村的渔业池塘生态养殖潜力,形成长效化稳定脱贫机制,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统筹】胡胜春 喻淑琴
【记者】李小兰
【通讯员】林俊超 张雄智
【来源】南方+ 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