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蠡湖村著书流传于世

作者 何铁牛

据分水镇范蠡后裔代代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在复越吞吴,功成名就以后,急流勇退,隐居田园,他来到分水镇蠡湖村后,建房辟园,安居乐业,后代繁衍逐渐形成村落,名蠡湖村。建筑围湖堤在湖中养鱼鳖,名蠡湖。造起围垦堤在堤内开垦农田,名范坂。在雏沅溪砌筑堰坝,名范堰。开掘一条总渠道,命名范坂渠。建筑一座石拱桥,取名雏凤桥。范蠡雇佣人完成这些工程后,他已经是八旬老人了。《范氏宗谱》中《祖像》上记载了一首诗道:“气质超群体泰舒,赤心辅主孰能如。颠沛不负君臣义,复越吞吴功有余。”正因为范蠡“气质超群体泰舒”,有了健康的身体,范蠡才会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遗产”,撰写了《范子计然》三卷,其中一卷是《养鱼经》,在该书最后两页上,又附有中药材七十六味,注明药名、产地、价格等。

该书究竟在何处著述?历来对此众说纷纭,从范蠡最后定居在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蠡湖村来说,应该在蠡湖村所作。因为那里环境幽雅,又有了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先决条件,才会有闲逸舒畅的心情,回忆昔日的经历、总结前人和本人的经验,撰写该书流传于世。范蠡此时著书已无须担心受到迫害,因为齐平王和楚昭王相继去世。如果范蠡在陶丘时著出该书的话,从书名和署名,以及书中多次提到范蠡的名字,让它到处流传,被齐楚二王知道的话,势必会引来杀身之祸,为此范蠡肯定不会这样做的。据说范蠡在离开齐国时,在鸱夷山上筑起了衣冠冢;辞别宋国陶丘时,在仿山虚设夜台,又在土城陶山下建过假墓;重返越国时,又在西阳集附近堆起空坟。可见范蠡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不惜多处制造假象,以防齐楚二王追究其政治责任,遭致杀身之祸。倘若范蠡在陶丘署名是范蠡的话,明明是自投罗网!如果不署名的话,那么流传至今的《范子计然》一书,却成为无名氏所著。再说范蠡在陶丘时,不但忙于经营商业,而且还操劳多种经营,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著出三卷书和附录呢?况且那个时候没有文房四宝,只有运用小刀刻划在竹简上,当时的文字又是大篆体,费时费工,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三卷书籍的。再说在该书最后两页上,附有我国各地所产的中材药,七十六味中药的名称,产地、价格;这就充分说明了这是范蠡经营药材时的行情回忆录。《列仙传》记载:“范蠡在兰陵卖药”,兰陵在今山东境内,从地理位置上看,完全符合,这些药材不过是他经营的一种货物罢了。

《养鱼经》一书是范蠡所著的有力证据在哪?据今定陶人说:“陶朱公在范蠡湖中养鱼,是立体式的。”这句话说得很对,按陕西汉中地区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这一点,因该地区出土了范蠡养鱼的模型,其中有鱼、蛙、螺、菱;另外又据蠡湖村人说:“范蠡养鱼,用羊粪喂鱼;湖中栽种菱、藕、茭白。”这些都是“立体”养鱼法。从养鱼模式到民间口碑,这一切都完全证实《养鱼经》是范蠡所著,各地在实践中,又因地制宜地有所改进,有所发展。

《范子计然》二卷,从内容上看是范蠡和计然辅助越王的回忆录。该书大意是:告诉后人欲要安邦定国,强国富民,可以作为借鉴。《养鱼经》这一卷是传授养鱼技术的,目的是使世人掌握这项技术以后,可以脱贫致富;附录的中药材行情信息,使经商者能走上生财之道。历来的商人都敬奉范蠡为财神,可见有很多人得到他传授的“法宝”,从而进入发财致富之门;另外,范蠡离开齐宋二地时,把商业上的财产送给了当地的老百姓,当地人就塑像纪念他,由此多种原因供奉范蠡塑像为财神爷。

关于《致富奇书》是否有这本书流传于世,回答是肯定的,据有关资料记载的确有该书。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是范蠡著于定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时曾有寒士猗顿向范蠡求教致富之术,孔子的学生子贡和白圭,也跟随范蠡学习经商之道,更有许多不知名的求教者登门。当时范蠡仅能口传指教而已,不可能在那繁忙的多种经营和商务活动中抽出时间去著书。只有当他安居在蠡湖村时,才可能撰《致富奇书》留给后世农民,指导农民去搞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走上富裕的生活之路。

早在两千多年前,当时处于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范蠡已有这种高贵的思想情操,高尚的道德品质,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之至,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这种典范,属于中华文明历史长卷中的光辉一页,后人应该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的遗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