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丰收的喜悦
★小麦丰收
★丰收美景
★收获玉米
★收获花生
★收获地瓜
★采摘葡萄
★收成不错
★收获鸭蛋
★白莲藕收获了
★细毛山药收获啦
★收获芹菜
★采摘草莓
★机械化生产
★采摘丝瓜
★丰收的喜悦
摄影/成国栋 于洋 石龙迪
农民的节日,致敬农民
新城细毛山药协会理事长李明
念活山药“致富经”
近日,在新城镇河南村的山药田里,李明正和种植户查看山药长势,预测今年的收成。作为桓台县新城细毛山药协会创建人兼理事长,李明几乎每天都要到山药田里转一转。从事山药产业10余年,发展壮大细毛山药种植业,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是李明的梦想和事业。
新城细毛山药在新城镇种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以前种植户分散种植、经营,捧着金饭碗却没有走上致富路。
2008年,李明组织成立了桓台县新城细毛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新城细毛山药”牌商标,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为合作社社员提供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四统一”服务。2013年起,李明带领社员参加了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通过培训,开拓了视野,学习了新的经营理念,为新城细毛山药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1.02亿元,这是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给“新城细毛山药”品牌做出的价值评估。李明紧抓电子商务商机,筹备建设戏马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让新城细毛山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真正做大做强新城细毛山药品牌。
山药的销路越来越广,对品质的要求更高了。李明带领合作社经过详细调研,认为山药种植管理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土壤和肥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李明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年产5000吨山药专用有机肥项目,延长土地种植山药的年限,为种植户节省了更多资金。
2017年,李明将目光投向山药深加工,用优质山药制作山药酱、山药丸子等特色食品。今后,他将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合作,逐步形成山药综合产业,进一步提高山药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真正发挥振兴乡村经济的热能。 (李明泽)
科信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茂兴
技能丰收有“盼头”
今年5月份,桓台县田庄镇茂兴家庭农场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吕茂兴很是欢喜,“除了农场,我还是科信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市级示范合作社。最近听新闻,我心里更高兴:国家要给我们过‘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作为职业农民,也有了自个儿的节日。”
当“农民”,为啥如此开心?吕茂兴告诉记者,以前,农民对自身的认识不够自信,缺技术、缺引导,如今,除了庄稼丰收,技能丰收更重要。他们这些职业农民,也应承担起技术普及的社会责任。
据了解,吕茂兴扎根农村,深入田间为村民解决生产种植中遇到的困难,每年开办各类培训班10多场次,分别对种植大户、农机手、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专题培训,提升涉农团体及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农户的信任认可,在田庄镇,吕茂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熟人”,而他也被广大农户亲切地称为“贴心人、自己人”。
吕茂兴介绍,除了自己的家庭农场,他还针对农民群众外出打工,没时间管理田地的情况,摸索出一条以土地托管服务促进增收的路子,分为“菜单式”半托管和“保姆式”全托管两种模式,从选择优势品种和示范种植做起,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的订单种植为突破口,让种植户尝到甜头,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托管服务面积,实行种子、机播、配肥、植保、收获、销售的生产服务模式,重点在土地宽幅精播、统防统治等方面解决农业生产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托管服务远到临淄、周村,托管亩数达5000余亩。
“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转型升级也在加速,我的愿望是下一步农业生产在全程机械化上,作业更精准,降低风险,实现高效益种田。”吕茂兴说。 (田欣)
东孙绿海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方帅
技术型“新农人”带旺乡村产业
阴雨绵绵天,李方帅的脚步依然不得闲,“前段时间中标了荆家西片21000亩的土地深松项目,一直忙着装GPS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实现时时监控。”李方帅一边忙碌着,一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88年出生的李方帅,现在有着三重身份:桓台县东孙绿海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绿波家庭农场、田予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方帅说,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小时候,一到丰收的季节,一个胡同的大人、小孩们齐上阵,丰收的喜悦就像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样。现在,作为一名农民,他觉得特别自豪,以前听说过“教师节”、“护士节”,现在国家也为他们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的季节,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
“现在我们村环境变美了,农业条件改善了,只要够勤奋、肯钻研、能付出,可以说条条大路通丰收。日子好过了,腰包鼓了,对未来更有希望了。我计划邀请农业专家来,把四色韭黄基地再规划一下,向农业旅游观光方面转型,把新鲜、放心的蔬菜送到每一位游客手中。”李方帅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丰收不再是难题,而如何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如今,四色韭黄种植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平均亩产超过800斤,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每亩韭黄为村民带来3万余元的纯收入,有六成以上的村民依靠种植四色韭黄致富。他认为,80后作为“新农人”,就要具有新思维,真心帮助农民,农民就会记得你。土地上的故事,总是这样温暖。 (田欣)
乐鑫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光乐
做好农业发展带头人
最近,杨光乐正和几个朋友商量着开店的想法,他满脑子想的是怎样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打开家庭农场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杨光乐告诉记者,自从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转变了种植经营的思路,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农民朋友。商量着开门店销售特色农产品,在杨光乐看来,是“抱团发展”。
2002年,中专毕业的杨光乐接了父亲的班,“那时候我就愿意种地,感觉心里踏实。”杨光乐说,第一年种地,看到小麦出芽,心里乐翻了天,可是他不懂种地的知识,粮食产量很低。后来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他真正学会了种地,粮食产量也逐渐增加。“只要是节省人工的技术,我肯定去尝试。”杨光乐说,随着种植面积扩大,人力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为此,他积极引入了小麦宽幅精播、深松旋耕精量施肥、大型喷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节省的人工成本便是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
2017年,杨光乐注册了“乐三金”牌商标,搞起了农产品深加工,将小麦加工成优质面粉,通过精美包装投入市场,首次尝试就销售了1.2万斤。
如今,杨光乐的乐鑫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2017年,粮食单产达到1100公斤以上,全年产量达到37.4万公斤,实现收入40余万元,累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20余万元。“做好农业发展带头人,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有我一个。”杨光乐说。(李明泽)
攻关高产田 丰收四十年
丰收,是9月的味道,在桓台这片农业热土上,一幅丰收画卷徐徐展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县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工劳作到农业机械化,从粗放种植到科技农业、精准农业,从“吨粮县”到“双千县”,再到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和粮食高产创建县,桓台粮食产量连续跳跃,屡创新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桓台老中青三代农技人,回望吨粮首县建设始末,讲述桓台农业发展历程。
“去过桓台县的人,都看到庄稼的长势一个样,这就是他们‘五统一’服务的结果,是实现亩产吨粮的基本经验。”这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在1991年3月2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对桓台县建成中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所作的点评。
桓台素有“齐鲁粮仓”之称
回想起建设吨粮首县的往事,现年73岁,时任县农技站站长的崔若立对这句话依然印象深刻。1990年,发生在桓台的那场取得历史突破的绿色革命,正是由他和时任唐山镇兴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方瑞“引燃”的。
“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农业部门首当其冲。”9月19日,崔若立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崔若立介绍,桓台县处于泰沂山脉和黄河冲击平原交汇处,地势平坦,温度适宜,土壤中既富含岩石风化留下的矿物质,也有河流冲击带来的有机物,土壤肥沃,素有“齐鲁粮仓”之称。但受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所限,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解决吃饭问题依然迫切。
崔若立介绍,桓台农民勤劳聪明,一向有精耕细作的习惯,早在1974年,桓台小麦单产就在江北率先突破了200公斤大关。改革开放以来,桓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基础位置,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地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1980年,桓台成为首批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有“山东不压桓”的美誉。
历史来到1985年前后,我县粮食单产达到700公斤,增长势头逐渐停滞,为了让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桓台人打响了一场势在必行的绿色革命。
吨粮田试验取得成功
“革命”的火种在兴旺村点燃。1986年,崔若立和张方瑞在兴旺村划出了一块108亩的试验方,由崔若立制定科学种植技术方案,张方瑞负责组织落实。“此前,我们有单个的科技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却没有系统的组装配套,这次,我们将科技措施整合起来,系统地运用到了试验方的种植中。”崔若立说。
当季小麦播种,常规每畦播种8行,老崔只播6行,常规每亩地播种12公斤,老崔只播6公斤,此外,试验方还推行良种新品、秸秆还田、深耕20厘米、氮肥底施、三叶期踏压等方法,都在当时属于突破性新技术。
然而,小麦一出芽,试验方农户的心凉了半截,大田麦苗像毛刷,试验方里稀稀拉拉。“老崔,要坏到你手里,这麦子算是完了。”崔若立说,有一位心直口快的老农如此埋怨他。1987年开了春,情况大变,麦子齐刷刷地拔节起身,农户停止了埋怨,到了麦子抽穗,他们笑眯了眼。“麦穗一握都扎手啊,很饱满,老百姓很高兴。”崔若立说,最终,108亩试验方麦子单产达到了461公斤。
种植玉米时,崔若立推行了新品良种鲁玉2号,亩株数从常规的3000株增加至5000株,并实施了一系列玉米种植新技术,结果,玉米单产540公斤,全年单产一吨粮,崔若立成了群众的大红人,抢着拽着往家里请。
吨粮县:三年目标一年建成
星星之火,迅速燎原。1988年,兴旺村与贾家村实现吨粮村;1989年,唐山镇率先实现吨粮镇。崔若立回忆说,持续开展的粮食高产开发,为我县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无论从土地条件、农机水平、农田水利、服务网络、农民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等生产力要素都具备了整建制粮食高产开发的条件。1989年,桓台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自1990年起,奋战三年实现吨粮县。
决策一出,我县立即拉开了大干的架势:县里成立“吨粮县建设指挥部”;层层落实吨粮县建设责任制;非农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制定支援吨粮县开发计划,桓台县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吨粮开发责任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了包括科技、农田水利、农机、良种、生产资料供应等“五统一”服务体系。“那一年,全县开展农技下乡到村,面对面向农民讲授科学种植技术,当时有个说法,叫‘村村办班,户户受训,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这样的农技推广模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崔若立说。
1990年,全国著名的粮食专家几乎都来到了桓台,在小麦专家梅楠、余松烈,玉米专家郑丕尧、李伯航等专家的测产验收中,全县小麦平均单产423.5公斤,全县玉米平均单产614.1公斤,一举建成了中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原农业部部长何康,副部长王连铮,省长赵志浩、副省长高昌礼、王乐泉先后到我县,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1990年9月11日,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对桓台建设“吨粮县”批示:“桓台县建设‘吨粮县’,计划三年目标,一年完成,其经验可贵。”
时至今日,再谈起“吨粮首县”,崔若立依然骄傲不已,他说:“吨粮县的建成不仅是桓台粮食生产上了新台阶,更重要的是桓台广大农民开拓了眼界,提高了科技观念,为桓台农业高效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吨粮县”之后的新跨越
伴随着“吨粮首县”的建成,一系列荣誉、好评、学习接踵而至。桓台人没有被胜利冲昏,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安眠,而是脚踏实地搞科研创新,一心一意谋农业发展,桓台农技人提出了多项创新性农业科技理论成果,创造了桓台粮食生产技术的多个“第一”,不断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不高、土传病害重等问题,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在“吨粮县”这一里程碑式的高度上冲击粮食高产新“纪录”,桓台人做到了。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孙茂真就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种植技术演变、农机农艺结合和良种更新换代是提升粮食生产力的三大‘法宝’。”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茂真说。
上世纪90年代,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院士正带领团队研究小麦氮肥后移延衰技术,桓台农技人员也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同样的技术研究。桓台农技人员发现,当时,农民浇冻水和返青水,同时追施氮肥的做法会导致麦苗长势过旺,不仅容易倒伏,也浪费了氮肥,增加种植成本。经过不懈试验,1996年,孙茂真和团队在全省率先将小麦氮肥后移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小麦易倒伏问题,也减少了氮肥用量约20%,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高效农业新技术,正因如此,这项技术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
同样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多。2000年,桓台县率先总结出了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了粗缩病的发生。2008年,率先在全省引进小麦宽幅精播机械,经过两年的改良,圆盘开沟式小麦宽幅精播机研制成功,2012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域小麦宽幅精播全覆盖。2013年率先对深松机械进行创新性改进,研制成功“深松施肥联合整地机”,2015年引进“互联网+”深松施肥远程监控系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4年,桓台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小麦土传病害“春季综合防治服务模式”。2017年,建成全市首家大田作业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基地。
人们发现,同样是寒来暑往、播种收获,桓台人早已打破了“多施化肥多浇水保丰收”的传统方式,精耕细播、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除草治虫、秸秆还田……桓台粮食高产创建在良种、肥、水投入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标准化生产系统工程,种粮“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近年来,小麦、玉米生产基地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8年,桓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县”,2014年,桓台县顺利通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
如今,桓台小麦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812.公斤,玉米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1020公斤,农业技术储备提升至全省前列,实现了从吨粮高产到优质高效的新跨越。“看到农民用上我们推广的新技术,增产了,增收了,我心里就很满足了。”孙茂真说。
桓台农业未来将大放异彩
先进科技的力量,推动桓台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当高产丰收成为常态,桓台农技人将目光投向了未来。
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锡久告诉记者,今后,全县粮食生产发展将呈现优质高效的特点,并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全程机械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全县优质粮食品种面积将进一步增加,强筋小麦和专用玉米品种将成为粮食主导品种。粮食生产主体将由小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渡,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通过大数据和自动传感等技术的发展,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等技术措施将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县粮食生产将由凭经验和指导管理向精准管理过渡。
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也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革新。王锡久介绍,全县智慧农业工作的推进会逐步实现对粮食生产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灾情等数据的远程实时获取。
“现在,全县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可以通过微信、手机APP等途径进行,农技指导方式更加多元。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可以根据农业实时数据,与全国的农业专家进行精准沟通,实现对全县粮食生产的精准管理,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便捷、更直观的点对点服务。”王锡久说。
今后,桓台农业必将实现新跨越,迎来更辉煌的丰收。 (李明泽)
图文来自桓台大众,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留言抢礼
9月20日微信获奖粉丝,可获得由3D木门桓台旗舰店提供 1、布艺木凳 2、水杯5件套+临时停车牌 两种奖品二选一随机送!
领奖地址:桓台县信息中心(县工商局5楼)
咨询电话:0533-816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