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该市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其健康发展。为此,笔者针对宣城市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宣城市渔业资源状况 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总水面6.87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6%,池塘、水库、湖泊、河沟各种类型水域均有。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17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10.15万t,渔业总产值19.02亿元,其中渔业养殖产值达11.99亿元,占总产值的63.04%[1]。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6个渔业村,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户数达7 901户,渔业人口74 473人;渔业从业人员54 340人,专业劳动力人口中从事捕捞专业的人数3 045人,从事养殖专业的人数28 530人[1]。 2宣城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宣城市渔业坚持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总目标,大力推进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养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深度开发各类渔业资源,大力实施水产龙头企业和水产专业合作社带动战略,以规模养殖为主,逐步向水产品流通业、加工及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全市渔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1水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宣城市水产养殖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几年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的优化,淡水养殖潜力的挖掘及水产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渔业发展较为迅速。2011年全市新建池塘面积1 800 hm2,投入5 743万元;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826.67 hm2,投入1 568万元;随着稻田养殖、集约化养殖等特色养殖方式的兴起,不仅拓宽了水产养殖领域,而且更好地促进宣城市水产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据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0 381 hm2,池塘养殖面积7 445 hm2 [2];2011年水产养殖总面积已达31 703 hm2,池塘养殖面积12 621 hm2 [1]。 2.2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由于地方政府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当地渔政机构的逐步完善,使捕捞得到严格控制,产量稳中有降;加之各县市区农村人工挖掘的塘口大量增加,也相应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水产养殖产量稳步增长。据渔业统计调查显示,2011年宣城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01 545 t,相比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增加了71 460 t;其中养殖产量从63 548 t增加到86 226 t,增幅为36%,捕捞产量由2006年的18 093 t逐步减少到2011年的15 319 t,负增长15%[1-2]。

2.3水产养殖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常规品种养殖成本的增加以及效益的下滑,养殖户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市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调研,立足各县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制定出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一是稳定捕捞业。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是发展特色养殖业。宣城市渔业主管部门通过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名特优新品种,提高特种水产品的养殖比例,形成以常规鱼养殖为基础,以名优新品种养殖为重点的新格局。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的选择养殖品种,抓特色养殖板块建设,如宣州区以养殖河蟹为主,山区县旌德主要以龟鳖养殖为主等,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截至目前,宣城市2011年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规模1.80万hm2,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6%;宣州区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1.43万hm2,占水产总面积的93%[3]。三是继续开拓休闲渔业。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南漪湖大闸蟹、青虾、银鱼、清水小龙虾等地方特产,是发展休闲渔业的好地方。渔业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1年宣城市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其中2011年最高产值达6 938.44万元[1]。 2.4水产品质量可控 宣城市在积极开发各类水产资源、调整养殖品种的同时,十分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开展一系列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使水产品安全质量意识深入到水产苗种、养殖、流通各个环节。

截至目前,宣城市共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其中宣州区4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产品12个,有机产品6个,绿色产品4个。 2.5水产产业化初具雏形 近几年,在省渔业局、市政府、市农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宣城市投资渔业的社会资本越来越多,省级、市级水产龙头企业逐步由规模养殖、良种繁育向水产品流通、加工以及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延伸。宣城市虽然水产产业化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受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制约,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仍较缓慢。据统计,全市共有省级水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共6家;水产专业合作社达37家。 3存在的问题 3.1水产养殖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宣城市立足当地资源,不断调整和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大多数养殖户的品牌意识淡薄,存在品质差、附加值低、名优品种推广力度不够、产量比重小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养殖结构的调整力度。 3.2基层推广机构不完善,资金短缺 宣城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薄弱,机构不健全,并且基层大部分地方水产站和渔政站合署办公,只能应付繁琐的日常事务;县、乡水产站工作条件较差,尤其是乡镇综合站,其工作条件与国家要求的“五有站”标准相差甚远。

渔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宣城市渔业生产的投入资金不足,渔业发展受阻,较难形成规模效益,给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3水产品品牌意识淡薄,水产品加工企业少 宣城市水产品市场上的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水产品实行的是无品牌经营,无论是企业、合作社还是养殖大户都未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目前,宣城市仅有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力弱,加工水平较低,劳动力和和竞争力不强。 4对策 4.1继续调优水产养殖结构,强化健康生态养殖 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及名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直接关系到渔业的增效以及农民的增收,是宣城市水产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宣城市要因地制宜,依据山区渔业资源优势,走“专而深”、“小而精”渔业生产发展道路,适当开发具有山区渔业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品种。进一步调整养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扩大河蟹、青虾、小龙虾、黄鳝等主要品种的养殖规模。 4.2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先进实用的养殖技术和模式。二是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渔业生产者科技水平和带动辐射能力。

4.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水产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水产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除了省财政每年安排的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市县两级财政应多安排渔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建议享受所得税优惠范围从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到省级、市级,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 4.4树立水产品牌意识 一是鼓励水产协会、专业合作社及水产龙头企业承担品牌建设主体,并按照“一产业一品牌、一品牌多产业”的建设思路,培育省、市知名品牌。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水产品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因此加快包括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内容的认证工作,严格按照水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模式化标准对各类水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和认证,积极使用授权的相关标志,明确其优质名牌的身份,提高知名度。三是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好农博会、招商会、展览会等平台,积极参加政府组织举办的农产品推介会、品尝会、展销会,展示自己的产品,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3-4]。

4.5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延长水产产业链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搞好水产板块建设。继续坚持“特色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改造基地生产条件,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突破水产加工,提高渔业产业化程度。根据现有资源优势和条件,转变经营理念,大力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水产品加工要从现有的冰鲜、冷冻、鱼糜等向综合加工开发方面发展,不断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 龚忠智.宣城市宣州区狠抓示范区建设促进渔业经济快速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07(5):7-8. [2] 安徽省渔业局.2006年度安徽省渔业统计年鉴[M].合肥:[出版者不详],2006. [3] 陈佳,陈栋.对哈尔滨市寒地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开发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水产,2010(6):15-17. [4] 程同海,宋波,周海嘉.浅谈加快水产养殖产业化进程[J].苏盐科技,2005(1):26-27.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