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霍乱病是由多杀性的禽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的传染病。是一种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共患的疾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其中以30日龄以内的雏鸭的发病率较低,成鸭的发病率较高。5~9月是该病的多发季节,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其特点是发病急、死亡快。
1临床症状
鸭霍乱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其中最急性霍乱发病时无任何的症状,鸭多在吃食时或在吃食后突然抽搐、倒地死亡。一般在肥壮鸭群和高产鸭群中多发。急性霍乱是最为常见,当发病时病鸭会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停止呜叫,不愿运动和下水游泳,即使下水,在水中也不活动,常落在其他鸭的后面或者独自蹲在一边,双眼无神,呈半闭状。一般病鸭还会表现为羽毛蓬乱,两翅下垂,缩颈低头.食欲减退或者废绝,渴欲增加,体温升高,可高达43~44℃,会在发病后的1~2天死亡。病鸭的嗉囊内充满气体,有的则有积食或积液,口中和鼻腔内会流出泡沫状的黏液,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病鸭为了排出喉头内的黏液会频繁甩头。病程较长的病鸭会下痢,初期粪便为粥样,后来变为灰白色、灰黄色或者黄绿色的黏液,最后呈绿色水样,带有腥臭味,有少数病鸭排出的粪便还带有血液,并且恶臭。有部分病鸭会在后期出现两脚瘫痪,不能行走的现象,这类病鸭常在1~3天内死亡,康复的几率很小。慢性霍乱是由急性耐过不死者转变而来,常见于流行病的后期,表现为持续的下痢,体质消瘦,翅膀不灵活,一侧肢或者两侧的下肢关节肿胀,局部发热、疼痛,跛行,行走困难。病程较长的病鸭,肿胀的关节会变硬,导致完全不能行走。
2.病理变化
最急性霍乱死亡快,剖检无明显的病理变化,只发现肝脏的颜色变浅并且不均匀;急性霍乱病例进行剖检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其中以十二指肠的出血最为严重,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者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含有血液。剖检会发现肝脏肿大,颜色变浅,质地变硬,在肝脏的表面散布有针尖大小并且分布均匀的黄色或者灰白色坏死点,有的还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略有肿大,质地柔软。在心外膜下或者浆膜下可见点状或者片状的出血,心包积液、增厚,积蓄了大量淡黄色絮状渗出物,有的还有纤维素性的凝块,肺部表现为充血,外表有出血点,有的有肺炎。切开病鸭肿大的关节会有稠厚的灰黄色酷样渗出物。产蛋母鸭的卵巢外表的血管不清;慢性霍乱对多器官都有入侵,并且病理变化存在差异。有的表现为鼻腔和上呼吸道内有积液,有的则在关节和腱鞘内蓄积有浑浊或干酪样的渗出物。肝脏略有肿大,颜色为土黄色,质地柔软,表面布满了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其中充满绿色油状液体。病鸭的眼角膜下有出血小点和浅表溃疡,心外膜也有出血点,有明显的心包积液,呈淡黄色,透明,其中混有纤维素。产蛋母鸭的卵巢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卵子的外形不整齐,质地柔软,有时还会出现淡绿色的卵子,在卵巢的周围还有一种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有时会黏在内脏器官的表面[养殖网:]。
3诊断方法
对该病的初步诊断可依据此病的临床症状、剖检时的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用手触摸病鸭的嗉囊来判断,病鸭的嗉囊内充满饲料,触摸感觉较硬。但为了进一步确认此病以防延误病情,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来确认。取死亡的病鸭的肝脏触片或者涂片,也可用病鸭的血制作血涂片,利用瑞氏染色或者革兰氏染色,可见两极有着色较深的卵圆形的小杆菌。还可以在菌操作下取病鸭病变组织接种在培养基上,在37℃下培养48h,可观察到巴氏杆菌落。通过以上两种实验室检查法可确认鸭患有霍乱病。
4防控方法
预防此病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饲养管理。鸭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如果从外采购立从无病的鸭场选购,并且要做好隔离观察后才可进舍饲养,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做好日常的卫生和定期的清理、消毒工作,为鸭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平日的管理工作,以增强鸭的抵抗力。及时将病鸭进行隔离,将死鸭进行合理的处理。定期使用药物以防止病原感染,并做好预防注射工作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给鸭群接种疫苗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方法,用于预防霍乱的疫苗包括弱毒苗和灭活苗,在预防此病时都有明显的效果,在使用时要按照免疫程度以及使用说明严格执行。有该病发生时要及时隔离病鸭并立即进行治疗,在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对此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用量为每只大鸭每隔4~6h肌肉注射2万~5万ILT,连用3次;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口服40mg,或每千克体重注射25mg,每天1次,连用3天;对于磺胺类的药物则应视实际情况适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