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残饵、粪便、底泥等

饲料:未被鱼类食用的占5-10%,形成残饵。

粪便:被鱼类食用的饲料,有25-30%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进入池塘。

N的输入与输出:饲料源输入占90%-98%;N的输出:鱼类利用20%-27%,沉积氮占54%-77%。

P的输入与输出:饲料源输入占97%-98%;P的输出:鱼类利用8%-24%,沉积磷占72%-89%。

物质守恒:饲料中N、P=小部分供给养殖鱼类生长+大部分池塘中沉积。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提问 & 解答

01

为什么要治理养殖尾水?

(一)对环境的影响 √

1、水体透明度变化:残饵粪便等有机物污染,透明度下降;

2、影响水生态结构:富营养化改变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甚至产生水华等;

3、环境水体底质变化:残饵粪便堆积,促使微生物活动加强和营养盐再生,缺氧情况下,水底沉淀物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硫化氢、甲烷等);

4、酸碱度变化: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pH下降,水质恶化;

5、溶氧变化:评价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养殖动物呼吸、残饵及排泄物等分解消耗氧气,若水体中DO耗尽,有机质进行厌氧分解,水体硝酸盐、亚盐、铵盐等还原零值,同时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6、营养盐变化:富营养化程度与总氮、总磷浓度密切相关。

(二)法律法规的要求√

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02

养殖尾水如何治理?

(一)治理对象√

1、主要目标:排放标准规定的10项全部达标(一级标准):悬浮物、pH、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总磷、硫化物、总余氯、铜、锌。

2、监测指标:重点关注5项:悬浮物、pH、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指标。

(二)养殖尾水中各污染物的特点与治理方法√

1、悬浮物:残饵、粪便等,颗粒状、悬浮态存在,颗粒大小0.1μm-100μm,是造成水浑浊的主要原因。絮凝、离心、过滤、沉淀能去除大部分,需要充足的作用时间和作用面积。

治理方式:沉淀、过滤、吸附、分离、缓流、底排污、定期清淤等;

2、PH值:应位于6-9之间。可用生石灰、氯制剂、乳酸杆菌等调节。(精养池塘使用生石灰要谨慎)

3、高锰酸盐指数: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仅限于测定地表水、饮用水和生活污水。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程度,多由藻类和水生植物光合和代谢等自然过程而导致。

处理建议:合理搭配养殖品种、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量投喂、定期清淤、补充有益菌群等。

4、总N:养殖尾水处理的难点,饲料等投入品产生,水中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总和。总氮量的增加,主要导致微生物和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处理建议:1、微生物转化;2、植物吸收。

5、总P:以元素磷、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有机团结合的磷酸盐等形式存在。水体中的磷是藻类生长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过量磷是造成水体污秽异臭,使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和海湾出现赤潮的主要原因。

处理建议:1.可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微生物利用,成为有机磷;2.难溶性磷酸盐:经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处理成为可溶性磷酸盐;3.尾水中的有机磷:核酸、卵磷脂等;4.核酸:核酸酶处理成为磷酸;卵磷脂经生物酶分解。

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三)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原则:内源污染治理与尾水处理相结合,从源头治理,减轻尾端压力。

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科学养鱼、科学管理,水质、底质调节,让池塘水质达标。

尾水处理:沉淀、过滤、分离、吸收。

(1)合理投喂:根据养殖品种选择合适的饲料,根据存塘量、天气、规格,投喂适宜的数量,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控制残饵量;

(2)清淤晒塘:疏松底质、杀死病原菌、增加底部氧气、降低饵料系数、减少鱼病防治费用;

(3)合理增氧:不缺氧,消除有害气体,促进水体对流交换,抑制水中厌氧菌的生长;

(4)水质调控: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等)降氨氮、亚硝酸盐;

(5)底质改良:过硫酸氢钾、腐殖酸钠等。

2、尾水治理的路径:

(1)尾水中污染物主要以悬浮状态呈现,所以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收集较大比例的悬浮物;

(2)经过沉淀后的养殖尾水中,悬浮物已减少。通过过滤/吸附的方式,再清除掉一部分悬浮物;

(3)尾水中富余N、P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后被转化或吸收利用。

03

有哪些养殖尾水治理模式?

(一)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鱼菜共生原理,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通过在池塘水面种植植物,利用鱼类与植物的共生互补,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传统池塘养殖的生态化、休闲化和景观化三化融合,互惠互利。

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二)池塘底排水模式(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技术模式)

该模式是指将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等有机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养殖水体的一种水质改良技术,通过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建设一到多个漏状形的排污拦鱼口,一般3-5亩配置1个排污口,将养殖过程中沉积在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及尸体等通过排污管排出养殖水体,排出的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分离,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上清液可用来滴灌蔬菜、花卉等,通过生物净化后再循环回养殖池塘,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三)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养殖模式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池塘养殖尾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有机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一般为养殖面积的3-8%。目前应用于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二是水平流人工湿地,三是垂直流人工湿地。基于人工湿地的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成为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池塘养殖节水、减排模式。

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_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

(四)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处理技术模式)

该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推水养殖模式,该模式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分为两部分,包括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可对多个品种开展高密度养殖,如草鱼、鲈鱼、鲫鱼、黄颡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青鱼、乌鳢、鳜鱼等。在大水体区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除了需要适时增添被蒸发的少量水以外,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换水。类似模式还有陆基集装箱循环水养殖、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含玻璃钢、帆布、水泥池等)、池塘“零排放”圈养生态养殖模式等。

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

(五)生态沟渠净水模式

生态沟渠是指在养殖尾水排放口建造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和生物组成,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沟渠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沟渠基本是由排水沟渠和沟渠植物组成,借助人为因素改造沟渠构造和添加基质来提高生态沟渠净化能力,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过滤坝等形式,延长了水-植物-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具备截留泥沙、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发挥输水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截留污染物、去除一定数量的氮磷营养元素等生态净化功能。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

(六)多级沉淀池净水模式

通过在养殖尾水排放端设置2-3个呈阶梯型排列的沉淀池,用于养殖尾水的收集、沉淀和净化,将物理沉降与生物净化作用有机结合,是解决尾水悬浮物,净化水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尾水排放至沉淀区后实现固液分离,上层清液流至深水区,下层干物质用于种植业肥料;深水区内通过基质(填料)、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养殖废水的高效净化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景观生态功能。

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_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

(七)资源化利用方式

通过种养结合,把作物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养殖尾水经收集后,用于灌溉稻田、藕田、经果林地等种植区域,将尾水变废为宝,不仅能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还可以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_水产养殖废水治理技术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按养殖面积6%~10%的比例设置尾水处理区,通过养殖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渔机”的原位处理和治理区“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等异位处理,配套养殖场绿化和景观,实现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达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