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部门乃是服务部门,亦是负增值部门,更是于公司中处于相对尴尬之地位的部门。当产品质量不尽人意时,质量部之责任便首当其冲;当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时,其又仿若可有可无的花瓶,故而现今有些企业的质量部门依旧为可有可无之部门。
部分企业的质量部门由其他部门兼管,亦或由某一领导兼管,发货与否、原材料接收与否、制程中出现不良时是否停线等质量事件,也就凭某领导手一挥、桌一拍,便做下决定,如此质量管控,基本上可谓是毫无管控。
唯有所有管理者对质量足够重视,全员参与质量管控,方能制作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
一、最基础的质量检验
1. 就职后,拟定获得行业认可且正确的产品准则,制订各类测量、试验设备的操作规程,以及普通产品的来料、制程、半成品、成品、出货检验规程;特殊产品的各项检验规程若干。
2. 构建品质部,明确 QC、QA 人员,借助在岗在职培训考核、早会宣导等方式,促使质量人员对检验规范和标准的理解,做到准确无误地判断。当前实行每半年一次培训并考试,合格才能继续担任原工作岗位,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考核,对通过 QC 验证后的产品予以再确认,确认误检、误判、漏检的机率,并将此结果归入检验员的绩效考核。
3. 要求 QC 人员可以对质量结果展开简易的分析与解释,每当有 QC 向我汇报不良状况时,我都会询问对方: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致使这种不良现象产生,并与对方展开必要的探讨和分析。
二、加强公司各部门对过程质量的认识
1. 每日两次不定时踏访车间的各个工序,察看当下正在生产的产品的作业流程,以能够减少工作失误、提升工作效率为准则,不合理的流程容易致使质量不稳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会影响团队协作,倘若察觉到不合理流程,即刻与管理层进行协商交流,矫正其工作流程。
2. 洞察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是否承担起应有的质量责任,是否依照流程开展工作,工作质量怎样。发觉问题,及时跟管理层以及部门负责人沟通、改进。主导并协助各个部门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进而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三、实际运用人、机、料、法、环、测
1. 生产人员(人)
由行政部与车间进行跟踪确认:生产人员满足岗位技能要求,每名员工入职接受培训,通过考核达标,车间实习,能够胜任工作后才正常上岗。
品质部与技术部确认:特殊工序应清晰规定特殊工序操作(如熔炼、制粉、成型、烧结、电镀等工序)、操作人员及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
操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循公司制度并严格依照工艺文件操作,现今由车间主管及专职 QC 进行巡查,督促员工的执行力。
检验人员依照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开展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要求各检验工序每日下班前将各检验数据录入电子文档。
2. 设备维护和保养(机)
制定有“设备管理办法”,当中对设备的购置、流转、维护、保养、检定等都有明确规定。
新设备试样跟踪采用与新产品试样跟踪相同的机制。
每季度一次由品质部主导,检查设备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是否有效实施,检查项目包括:设备台账、维修检定计划、维修记录等是否实施(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询问一线操作人员,何时何人是否为你操作的设备做过维修或保养),查看是否有相关记录。
3. 生产物料(料)
主要原材料,仅能由已审核合格的供方供应。主导每年一次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审核,涵盖供应商的体系审核与产品审核。
与采购部门协商后,要求采购订单除明确数量、重量、单价、交货日期等常规要求外,各项技术指标(如磁性能要求、尺寸、外观要求)都需明确显示于采购订单,采购人员将技术指标输入电子档共享,以利于来料验证材料是否符合采购订单要求。
下道工序负责监督上道工序,倘若本工序未查出上道工序的不良,本工序的所有不良品由本工序承担,并记入工序绩效考核中。
所有工序产品必须具备批次或序列号标识,以便跟踪追溯,随时检查标识单、跟踪卡等填写情况是否满足要求。
4. 作业方法(法)
对于已区分的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和一般工序,分别建立质量控制点。
主要工序需悬挂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针对人员、工装、设备、操作方式、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规定;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确工艺参数外,还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办法、试样的制取、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重要的生产过程控制图的控制方法可发觉潜在的不良因素,现今我司计量型采用 x-R 控制图,计数型采用不合格品率 P 控制图。
5. 生产环境(环)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等契合生产技术文件的要求,我公司特殊工序的环境要求依照特殊作业规程的规定执行,一般工序的产品对温湿度要求不高,常规温度常规湿度即可。
生产环境保持整洁,材料、工装、夹具整齐有序,执行 5S 相关标准,每周行政部会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检查各车间各工序 5S 的执行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车间、工序负责人的绩效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