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学院依托辽宁铁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采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实施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经过 多年建设,已初步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现代学徒培养、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铁道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习岗位无缝对接企业就业岗位,赋能“产业、专业、就业”三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字: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管;产教融合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辽宁省省级示范校、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兴辽卓越专业群等项目建设单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实训工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实施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铁道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习岗位无缝对接企业就业岗位,赋能“产业、专业、就业”三业的融合发展。
一、实施背景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是明确要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和管理模式,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行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自2004年国务院通过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我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对铁路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随着更多新设备的使用,新标准的执行,对毕业生的实践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在上岗前接受专业的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技能的学习大部分都来源于实训基地,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基本上都来源于实训基地的实训课程,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
(三)院校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铁路类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使铁路类高职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给就业带来巨大挑战,实践能力强、顶岗快是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现行的铁道运输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各自为政、盲目攀比、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随意性、重复性的建设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实训基地成为只能参观的“景点”,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充分了解行业动态、企业要求,让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中来,才能建设出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提升学校竞争力。
二、主要做法
(一)校企 “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习基地新模式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学院依托“一企三校”联盟、铁道运输专业建设理事会,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组成“双师型”团队, 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开发实习实训教材,完善丰富管理制度。校企 “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图1)即校企共享优势资源,共同打造高水平生
产性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发职业能力提升项目,对接行业标准,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需求;建立“双向互动”三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确保实训基地平稳运行。
图1 校企 “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习基地新模式
(二)校企 “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习基地实施过程
1.探索构建校企协同共建机制
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合作,组建“一企三校”联盟和专业建设理事会两大平台,建立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建立 “双高”(高水平、高技能)教师库和企业专家库,签署合作协议,制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了校企双方权利与责任。实训基地建设前成立实训基地建设专家小组,召开实训基地建设研讨会,讨论企业需求、学校实际情况、技术设备发展现状 ,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现已建成客运、接发列车、铁路物流三个实训基地,包含高铁车站虚拟仿真实训室、客运售票实训室、客运礼仪实训室、接发列车实训室、非正常接发列车实训室、列车调度指挥实训中心、调车实训室、车号区长实训室、铁路物流虚拟仿真实训室9个实训室(图2)。充分发挥深度校企合作优势,共同打造了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切身感受一线生产工作环境,对铁路运输作业过程、运输设备有直观的认识。
图2 铁道运输学院实训基地群
2.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力条件,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企业职教部门、安全部门、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校企联合工作组,实行校企合作自主招生、交互联合培养。从招生工作开始,企业专家、院校老师全程参与其中,双方根据岗位需求共同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共同编制单独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联合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校和企业作为育人双主体对学生进行分段培养。
通过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和跟岗实习安全协议,明确学徒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落实校企双主体责任及分工。学生通过招生考试进入专业学习,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第一阶段学校完成通识素养和专业基础培养,企业进行文化渗透;第二阶段校企交替式学习实践;第三阶段通过“师带徒” 形式进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图 3)。
图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名师引领、工匠示范、校企互聘”师资队伍建设
外聘内培形式,打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依托辽宁铁道交通职教集团,建立校企师资互融通道,针对企业培养人才需求,聘请企业工匠、技术能手为参培学生授课;同时组织校内教师参与企业规章制定、为行业竞赛担当评委,日常生产活动提供支持,支持骨干教师送教入企,促进与企业深度交流,拓宽校企师资互融通道。
依托铁道交通职教集团,邀请高级工程师冯春祥、技术能手张伟、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温丽娜、等多名企业工匠为参训学生授课,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强化学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
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选派行业名师冯俊杰、校级名师杨松尧、刘婉玲、王越、孙志辉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参与沈阳局集团公司规章制定,为行业竞赛担当评委,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图 4)。
图4 “名师引领、工匠示范、校企互聘”师资队伍建设
4.围绕“岗、赛、证”,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竞赛标准、岗位资格标准等, 遵循学徒岗位实践成长成才规律,重构基于“岗”(连结员、列车员、客运员、货运员等岗位)、“赛”(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铁道职业院校铁路客运礼仪技能竞赛、全国铁路调车职业技能竞赛等)、“证”(中国铁路总公司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 5)。
图5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铁道运输学院与锦州站、锦州客运段、锦州货运中心以及沈阳铁路局调度所相关专家组建实践项目开发团队,先后开发了《接发列车实训》《调车基本技能实训》《车号员、调车区长实训》《客运应急演练》《客运售票》《货运基本技能》《物流实训》等实践课程。聘请企业专家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实践课程,搭建了“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模拟仿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4 层次的实训体系。实训室建设由基础到专业,由校内到校外,与教学条件配套搭建,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逐步构建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综合能力”的 4 递进实践能力体系。
5.完善共管运行管理机制
本着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的“三共享”理念,构建以“职业认识实训、职业模拟实训、假期志愿实训、职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四级递进实习实训管理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初步了解、初级技能或单项技能”,到“基本掌握、中级技能或多项技能”,最后到“熟练掌握、高级技能或综合技能”的螺旋提升,实现“毕业生=熟练工”的培养目标。
为保证实习实训管理科学高效,明确实习管理责任和义务,铁道运输学院与企业单位共同构建了三级责任管理体系(图6):院长、企业负责任一级责任人,规划设计总体方针和制定管理制度;实训主任、企业培训负责人任二级责任人,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班主任为三级责任人,对实习实训的学生实施全过程管理,通过实习实训管理平台对学生实习实训申请、实习实训签到、实习实训周报及实习实训报告的批改与反馈等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图6 校企三级责任管理体系
三、成果实践效果
(一)服务产业升级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校企互聘、技术服务提升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行业影响力。聘请沈阳局集团公司运输部冯春祥、货运部李学军等高级工程师为客 座教授,沈阳局集团公司聘请我院教学名师杨松尧、王越等为技能表演赛指导教师。铁道运输学院教师在知识更新、技术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以“铁路编组站改编能力查定研究”等技术服务项目解决了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在能力查定方面的技术难题。
(二)推进铁道运输专业“三教”改革不断深入
推广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 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逐步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团队。
基于实训课程模块化教学需求,开发了《接发列车实训》《客运基本技能实训》等活页式教材,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拆卸和二次组装, 以二维码形式融入微课、短视频、模拟动画、学习效果测评等数字化资源。
深度合作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学习互动、训练和评价,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每年有近三百余人就职于轨道交通企业,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高度认可。毕业生孔繁星荣获“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蒋玉斌、郑庆桥等十余名优秀毕业生获得各局技术表演赛“技术标兵”和“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图7)。
图7 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四、经验总结
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就业率都有很大提高,尤其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成功经验
首先,依托行业办专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其次,逐步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队伍;第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符合行业需要。
(二)问题和不足
首先铁路生产服务设备造价昂贵,购买渠道单一,建设高度仿真的实训室存在资金上的困难,致使有些实训项目精准对接岗位存在难度;其次铁路行业技术设备、行业规范更新速度快,学校相对滞后, 致使有些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不够精细;第三由于专业发展迅速,学校发展迅猛,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师生比较低,即便每名教师超负荷工作,但在精心培育上也不免存在缺憾。
(三)改进措施
首先,继续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力度,做到校企资源共享,做到精准对接;其次,积极参与行指委对新规章的培训,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到企业调研学习,与企业专家交流一线需求;第三,大力引进能力强、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教学团队。
五、应用推广
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成效显著,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成果内容获得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 项, 对于各类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相关的中、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本成果已推广至锦州现代服务学校和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运行中效果良好。同时对沈阳局集团公司和辽宁省内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职工综合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来源 | 辽宁铁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