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杭州核心竞争力,是杭州市政协的一项年度重点协商课题。

为确保“建言建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从今年6月开始,杭州市政协成立由市政协主席领衔,分管副主席牵头,社法委具体负责,各党派界别委员组成的课题组,围绕对标“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杭州市场主体感受”三个维度,总结杭州市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深入查找短板弱项,共商优化营商环境建议。

其中,总课题组分别召开市有关部门、各园区(产业平台)、行业协会、企业家委员、中介服务机构等10余场座谈会,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120余人次,通过政协履职平台向全体委员征求意见,对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做法经验作书面调研;9个参与单位领衔11个子课题,召开座谈会39场,座谈交流287人次。

日前,杭州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围绕这一课题建言献策。

着眼当前和长远,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一系列深入调研、座谈交流和专题协商,杭州市政协发挥优势特色,服务中心大局,积极寻找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良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资政建言,企业爬坡过坎、蓄势发展加油鼓劲。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优化营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杭州市政协社法委主任方中勇认为,应及时更新并完善人才分类目录,拓展海外人才招引路径,疏通优秀外籍留学生留杭创业通道,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市政协委员、杭州美好控股集团公司总裁金辰则建议,加强高端人才招引工作,规范和促进劳务用工市场发展,深化人才梯次培训、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市政协委员、西湖区科技局局长杜昊希望杭州建立科技服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

一直以来,杭州注重营造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做细服务吸引人才扎根,全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各项服务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活动在杭州落地开花。

中国留学生论坛、人才项目对接会、西湖对话: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圆桌论坛……杭州市及各区县(市)联动的多场特色活动,折射出杭州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

今年6月,杭州全面升级上线“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以杭州人才码应用为核心,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热线服务、云上服务、智能服务、窗口服务、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通过“一码六服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聚焦最想问、最多人问、最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每一位想来杭州、刚到杭州、正在杭州的奋斗者打开欢迎之门。

11月12日,一年一度的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在钱塘江畔启幕。这场连续举办了13届的盛会,已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和交流的一张“金名片”。数据显示,13年来,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已累计吸引58个国家(地区)5970名海外人才携5900多个项目参会,实现签约项目近2000个,签约金额超380亿元。

乘国际人才大会的东风,杭州各区县(市)纷纷开展配套活动,探索引才、留才的新路径。西湖区启动2022栖西聚才西湖国际人才活动周,西湖大学城内的浙江(云谷)人才客厅正式对外发布;滨江启动2022硅谷精英沙龙暨硅谷人才活动周,发布杭州高新区全球“才链”计划;钱塘区举办首届钱塘产业人才节,持续打响“钱塘@才”人才工作品牌……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生态与营商环境同频共振。杭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裴建川表示:“2007年,我从德国回国创业时,首选的城市就是杭州,这不仅是因为杭州优美的环境,更因为杭州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们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与保证。”

在杭州,和裴建川有共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存在,为优化杭州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政策惠企效能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推进同一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近年来,杭州市以推进数字化审批为抓手,不断完善优化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建立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应用场景。

在杭州市上城区,为助力便民惠企服务提质增效,上城区审管办深入贯彻“一体塑形”理念,实施全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业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区级大厅、基层服务、人员队伍标准化管理,分级分类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健全区、街、社三级政务服务协同体系,逐步完善“15分钟政务便民圈”建设。

“现在来大厅办业务有种VIP的感觉,我们在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时候享受了‘一条龙’服务,在等待证书打印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得知我们需要办理,不动产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就立刻把我们的信息表单流转到公积金窗口。”前来办事的市民朱女士笑着说,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提醒,她又得花精力去打电话咨询,还要带一堆材料再跑一趟。

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将一批高频业务纳入“前置仓”,通过前置询问需求和一键转移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和公积金提取联合办理,为群众提供前置化、一条龙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结。

按照“一窗受理、分析研判、部门流转、办结完成、群众评价”流程,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还在办事大厅专门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日均接待咨询15人次。常态化开展党员坐班,主动发现、收集、解决办事堵点难点,提供“兜底办”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体验。

前不久,杭州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挖掘审批业务,因临近工期,水电相关前置审批未完成等原因,无法办理审批业务,便前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窗口坐班党员第一时间联动城管、水电等进驻部门,启动并联审批流程进行“会诊”,城管、水电等进驻部门立即协调容缺,仅用2天便完成了电力审核、挖掘事项受理等2项业务。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这个‘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了我的施工审批,让我们赶进了工期,谢谢你们!”

从窗口合并之前的“跑多窗、反复办”变为现在的“跑一窗、一次办”,杭州创新涉企“导航服务”,实现政策服务“一键直达”,让企业实现了“少跑路、少等待”,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但随着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务服务标准化与企业个性要求、创新需求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显现。针对这一冲突,民盟杭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上城区政协委员、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指导科科长胡丹丹表示:“建议我市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引入法院、检察院、律师队伍以及商会、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把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与法治建设、企业权益保障、行业创新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标准化建设成效,全面助推打造优质政务营商环境。”

多元化解商事纠纷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商事纠纷的高效解决有利于提高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近年来,杭州经济活力强劲,各市场主体之间纠纷频发,2017至2021年全市共审结涉企纠纷45.2万件,同比上升121%,共审结破产案件1251件,是前五年的8.5倍。为此,杭州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商事调解模式开展多元纠纷化解的工作,以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中心,以“数智之治”助力杭州片区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平台新增和优化案件标识、快速查询、智能分案、市场化收费等功能;推动开发平台移动端(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进一步提升调解员使用体验和工作效能。截至今年11月25日,平台已累计接收知识产权和国际商事调解案件18788件,调解完结15657件,调解成功5730件,成功率37%,标的总金额超25亿元,受理案件涉及美国、瑞典、德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当事人涉及全部省级行政区,突破了调解的地域和时空限制。

日前,杭州调解中心的一名调解员成功化解一起平台涉外合同纠纷案,仅用时半天,创造了数智化在线化解纠纷的“杭州速度”。

如今,杭州市通过法院、仲裁机构、律师商业调解等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取得实效,但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或优化,如公益性属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无法维持大量案件的调解工作;财政补贴性的商事调解模式补助费用压力较大,不利于增量推广;事先约定性的仲裁模式受理量有限,费用较高……针对这些问题,民进杭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浙江乐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陶旭东建言,应优化商事调解机构,统一到司法部门管理;应打通调解互通壁垒,确定结果可执行性;应增强商事调解组织的公信力,明确收费标准;应整合力量,建立专业调解人才库。

专题协商会结束后,杭州市政协组织委员参与了《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立法协商。立法协商小组成员从各自角度对条例草案提出了80多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杭州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