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羊肚菌大多生长在海拔2000到3000米的山林,出菇时气温不能超过25摄氏度,还要求较高的湿度。走在山里,随处可见各种菌类。然而要找到羊肚菌却没那么容易,郑业华一边走,一边在观察周围的环境。
郑业华:这环境比较适合生长羊肚菌,你看上面有水流下来,羊肚菌野生的最关键就是湿度。
确定了环境,郑业华和同行的人开始了地毯式地搜寻。今天进山能否有所收获关系到来年的财富,所有人都不敢马虎。
记者:你们找到了吗?
村民:没有。
找了半个多小时,突然郑业华向一个山坡跑过去。
郑业华:找这么辛苦,终于找到了。
记者:什么?
郑业华:有了有了,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一个了。这这这,这里这里,累了一个早上腿都软了。
郑业华:这里。
记者:这个太小了,不能挖吧?
郑业华:太小了,我只能说过两三天,等它长大一点再过来采。
记者:再过来采,确定这个位置是没问题的是吧?
两个小时的车程,加上一个多小时徒步爬行山路,最终却只找到这么小的一朵野生羊肚菌。但即便是这么小,对郑业华来说也十分宝贵,只要再过几天就会有大用处了。
记者:长到多大符合你们的要求?
郑业华:一般是像这样子。
记者:那么大。
郑业华:那么大的菌帽对我们比较有价值,我们拿回去才有用,我们的收入也会提高。
靠着羊肚菌,短短两年间,郑业华从一个父亲瘫痪、背负20万外债的落魄青年,成为当地的产业带头人。郑业华是如何与羊肚菌结缘,野生羊肚菌和郑业华的财富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在一片油菜花中,这黑色大棚格外显眼,郑业华说这里汇聚了他的财富。掀开大棚后,在场的人都发出了惊叹。
村民:多得很,好得很,今年真大丰收。
村民:好多,多得很,这个最多了。
村民:多多多,多得很,你看嘛。
走进大棚里,表面上看地面上杂草丛生,仔细一看,这不正是郑业华苦心寻找的羊肚菌吗?
从山上采集的野生羊肚菌,经过优选、培育成为菌种。像这样人工栽培的羊肚菌,郑业华种了800多亩。郑业华随手采了一朵羊肚菌,向记者展示它的特别之处。
郑业华:你有没有发现,像别的菇,就类似香菇那样,它里面都是充实的,你看,这里面是空心的。可以的话打开看一下。
记者:是这样的。更像羊肚了。
每年的3月初羊肚菌开始出菇,持续一个多月,可以采收三四批,今天,郑业华组织工人来采收最后一批羊肚菌。
郑业华:你看一下,采这种的。还有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它的菌柄要干净,这种大的。
记者:不能拿铲子铲或者?
郑业华:羊肚菌播种的过程中,它里面是长满菌丝的,如果你用铲子一铲那这一块这周边都去了,那只有长了一个菇,到时候一铲周边就不长菇了。
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土里遍布着菌丝,像一张供应养分的网,如果铲断了菌丝,就不会再继续出菇了。羊肚菌必须一朵一朵地采,而且不能沾到泥土,每一朵羊肚菌都是郑业华的心头宝。
村民:哎呀呀,脚底下,脚底下。
郑业华:小心一点。
村民:我没看到。
郑业华:太多了,脚都没地方踩了。提心吊胆的,踩到一个,她们脚踩到一个我就心痛了半天。
最后一批羊肚菌采收完,今年郑业华总共收获了30万斤鲜羊肚菌,按照160元一公斤的批发价,今年的销售额是2400多万。羊肚菌大丰收,郑业华和老乡们都很开心。
郑业华:自己种的刚长出来的自己都不舍得吃,尽量都想着能多卖一点钱,卖越多越好。
村民:他这个要卖几十元。
记者:这卖多少钱?
村民:他这个不是二三两,他不是卖几十元?送给我。
记者:今天中午炖汤喝了。
郑业华的朋友:晒干了拿来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