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鸡是青蛙吗?
田鸡是青蛙。田鸡一般是南方人对于青蛙的称呼,就好比东北人把玉米称为苞米一样,其实东西是一个东西。不过虎纹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鸡,黑斑蛙才是青蛙,由于黑斑蛙和虎纹蛙如果不仔细区分很难观察清楚,同时二者也有些相仿,于是田鸡在南方人中也就成了对青蛙的称呼。虎纹蛙因常分布于低海拔稻田,加上其肉质细嫩胜似鸡肉,故而称田鸡。
青蛙的生长过程
1、受精卵:青蛙的繁殖的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过程中,蛙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抱对,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同时雄蛙排精,精、卵即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避免了时间差,大大提高了受精率。
2、蝌蚪: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3、幼蛙:蝌蚪经过变态发育长出四肢,尾部被吸收,上岸生活,由于生理和环境都发生变化,生命力很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如环境干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会使它死亡。
4、成蛙:幼蛙再经过一系列的生长,最终长成成蛙,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
青蛙的资料大全
1、生活环境:青蛙是变温动物,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青蛙的呼吸器官是肺和皮肤,幼体蝌蚪呼吸器官为鳃。
2、舌头构造:青蛙的舌头舌根在嘴的前端,舌尖向里,舌上有粘液,以便于捕捉昆虫,在吞咽食物时会眨眼睛,眼脸是闭合方式为由下往上。青蛙是杂食性动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占食谱的7%左右,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主要食物有稻卷叶虫、稻螟、稻苞虫、粘虫、玉米螟、棉红铃虫、萍灰螟、眉蚊夜蛾、稻眼蝶、稻负泥虫、稻象鼻虫、金龟子、瓢虫、白背飞虱、灰背飞虱、稻黑蝽象、褐背飞虱、稻潜叶蝇、萍摇蚊、果蝇、蚊等。
3、繁殖发育: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娃逐渐发育成蛙,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视觉神经:青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青蛙的养殖技术
1、养殖池建造: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池水中投入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2、种蛙选择:种蛙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青蛙,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
3、产卵时间: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是最适的产卵温度。
4、采卵方法: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黄色、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放卵时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错,对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
5、孵化管理: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之间。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以上或水温低于4℃,高于28℃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经过两天孵化,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6、蝌蚪饲养: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7、幼蛙饲养
①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②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③筛选分级: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8、成蛙饲养
①动物饲料:幼蛙转入成蛙池后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
②混合饲料: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配合均匀效果较好。
③堆养蚯蚓: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
④调整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