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百年难遇天然枝。“种植黄杨是个耐心活,更是一个细致活。正如我们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上海市崇明区港沿镇党委书记丁冬红说。
从上海市中心出发,一路驱车,穿过长江隧桥,全程近80公里,便到达了崇明区港沿镇。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位于崇明岛中部的港沿镇,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上海花港”。
深秋未央,初冬将至,一株株黄杨沐浴在暖阳之下,智慧温室大棚内的各色鲜花也竞相绽放。港沿镇花卉苗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崇明全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成为观察上海围绕高科技、精品化、品牌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本。
独“树”一帜:做强“崇派”黄杨特色产业
走在园艺村的乡间小道上,常能看到停在路边的大货车,村民小心包扎,连根搬运黄杨上车。“这都是被外地客商看上,要整株移栽的黄杨树。快到年底了,生意好着呢!”村民们笑着告诉记者。
园艺村,顾名思义,因园艺而得名,有着超过百年的花卉苗木种植历史。从空中俯瞰,这个小村庄布局呈现一棵“树”的结构,一个个村民小组就像是树枝的分叉,一间间农户民宅犹如一片片树叶点缀其中,将整座村庄装点得生气盎然。目前,全村835户村民中,有700多户从事黄杨种植,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1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数万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
“最早我们种植黄杨只是为了防风固堤,后来不断研究黄杨种植技术,如今已经超越了春季移栽花木的传统规律,一年中有春、秋、冬三季。”原合兴园艺场场长施鹤生说,刚开始大家种植黄杨还是任由其“自由生长”,2000年后开始主打造型黄杨。精心修剪、造型后的黄杨身价倍增,树龄长的造型黄杨能卖到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高价。如今,独特的“崇派”黄杨风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慕名求购,每年黄杨带来的收入高达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4万元。
园艺村的造型黄杨形成了鲜明的“崇派”黄杨风格。采访对象供图
除了销售黄杨,造型黄杨这门手艺也为村民打开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施鹤生2019年被评为“崇明工匠”,现在他还种植了七八亩黄杨,为种植户开堂讲课,教授黄杨造型技术。这两年,村里涌现出一批专职的黄杨造型师,来自外村甚至外省的邀约不断,日薪达到四五百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区域特色、开发乡土资源,才能做好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如今,园艺村有“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也是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两年,除了地栽黄杨,园艺村又开始钻研盆景黄杨。在上海植物园盆景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造型黄杨实现了缩龙成寸、聚景于盆,逐渐变为造型精致、具备海派盆景特色风格的造型植物。园艺村党总支副书记施帅说,盆景黄杨更适合室内居家空间的布置,价格更亲民。尤其近年来“新国潮”渐成风尚,盆景黄杨的销路越来越好,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百姓看到钱袋子鼓起来就高兴了。”施鹤生笑着说,“我今年73岁了,还要和大家接着干,而且越干越好!”
智慧农业:把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苗上
过去一年,港沿镇花卉苗木产业的年产值达到2亿元。这个体量对于市区街镇来说可能不算多,但放在一个离上海市区最远的郊区,并且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小镇,这份成绩单实属不易。丁冬红将其归功于:科技引领,智慧升级。
2020年12月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将港沿镇列入全市13个高端设施农业先行片区之一,主要任务是花卉种源研发和科技生产示范,以建设“上海花港”为目标,打造花卉产业新高地和“三生融合”新乡村。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精准施策,以项目强支撑,以服务优环境。
1小时播种20万粒花卉种子,谁的手这么快?答案是:机械手。在位于港沿镇合兴村的智慧生态花卉园,记者看到,补苗设备能通过图像识别,分辨出穴盘上的幼苗的生长情况,利用机械手将空穴和弱苗剔除,补入合格的植株。在这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贯穿花卉播种、催芽、育苗、移栽、发货等环节,全过程都在流水线上完成。花卉园的生产设施全部投入运转,可支持逾40万张穴盘同时进行生产。
从空中俯瞰智慧生态花卉园。采访对象供图
据介绍,这个“花卉工厂”是崇明区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后引入的首个重点花卉产业项目,占地面积317亩,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目前已实现年产销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年产值达8200万元。与此同时,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也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以及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庭院景观方面的技术培训,并推动花卉产业向生态、养生、文化等多功能拓展。目前园区正在申请3A级景区,实现融品种展示、花卉销售、花艺体验、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
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高的价值,是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丁冬红表示,引进和培育能够复合项目的专业市场化运作企业,推动建立村企产业链利益共融机制,以企业对接市场,以项目化运作提升全镇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带动全镇花卉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2月,上海合兴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开园。这个占地面积超4000平方米的园区由一处存量工业用地改造而成,南接崇明智慧花卉生态园,共有7栋园区配套用房,包含接待展览中心、园区服务中心、创客中心、工匠之家、网络直播间、多功能厅等不同区域。产业园通过不断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打造区、镇、园三级惠企政策聚焦地,因地制宜研究制订园区政策,从人才发展、促进就业、科技创新、绿色智造等多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这些都为港沿镇下好优化营商环境“先手棋”,持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合兴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成为港沿镇特色企业产品的展示窗口。采访对象供图
“把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苗上。”这是崇明智慧花卉生态园厂区入口处最醒目的一条标语。这又何尝不是港沿镇为打造“上海花港”持续筑巢引凤、聚才引智的一种态度和决心呢?
产业升级:持续打响“上海花港”品牌
走进虹华国际菊花生态园,幽幽菊香随风袭来,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的多头小菊长势喜人。这里曾经是港沿镇蔬菜公司南场,以生产效率低下的芦笋大棚为主,部分种植户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借助花博会东风,港沿镇清退了落后产能,拆掉千亩芦笋大棚种上了菊花。通过全天候光温控制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先进技术,这里的切花菊年生产效能是普通生产方式的四至五倍。
虹华国际菊花生态园采用全天候光温控制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先进技术。采访对象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将采摘下来的菊花放在一旁的传送带上,经过一条长长的“地道”送出温室。传送带另一头的包装车间里,工人们麻利地整理完花枝后套袋打包成花束,全程仅需要几分钟。“你能相信么?每年我们崇明的这家企业要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超过一千万枝鲜切花和花苗。能够让挑剔的国际客户买单,得益于本地农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丁冬红自豪地说,“下一步,我们正在发力的是如何进一步和现代化商业市场接轨。”
为了打响品牌,港沿镇正在打造合五公路沿线花卉产业轴,重点建设智慧生态花卉园、国际菊花生态园等一批智能化、工厂化生产基地,推动花卉产业集群发展;举办上海花港国际花艺节、上海国际新优花卉展、花境设计大赛、地景艺术节、家庭园艺节等活动,落地“花宿”民宿群等项目,以花为媒,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不断打响“上海花港”品牌。
如今,港沿镇已注册“崇明岛黄杨”商标,并申请崇明黄杨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两天,施帅还在张罗着带着园艺村的海派盆景和江苏的如派、扬派盆景“走亲”。“通过和邻近省市的黄杨造型师交流学习,组团走出去参加各种大型的苗木展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吸纳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也把‘崇派’黄杨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他说。
但也仍有一些难点、痛点亟需解决。丁冬红坦言,目前港沿镇的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物流装备技术落后,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且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一些新优花卉品种的栽培技术和资源还依赖进口,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产业的科研基础还比较薄弱。目前,港沿镇正深化港沿花卉交流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齐全、线上线下多元融合的花卉产业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同时,通过与上海市农科院、上海植物园等签订协议,在新品种引进培育、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也展开了更为深入的合作。
今年4月,崇明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在港沿镇挂牌成立,这是一个集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升级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崇明区携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成立的崇明农业科创联盟入驻园区,以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种源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虹华国际菊花生态园负责人姚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菊花种质资源,与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园区里的部分技术和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
智慧生态花卉园的新优花卉展示区。采访对象供图
三产融合的项目越来越多,产业链附加值越来越高,产业发展跨界协同、集聚效益日益凸显……一个颜值与价值齐飞的“上海花港”正在这片热土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