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疱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为危害斑点叉尾鮰养殖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该病毒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在美国被鉴定,属于鱼类异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有囊膜病毒。它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以及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可感染斑点叉尾鮰的鱼苗和成鱼。对于养殖者而言,预防和控制这种病毒的传播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一、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

1、养殖区域现状

斑点叉尾鮰最初源自美国,是该国淡水鱼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了斑点叉尾鮰,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学、生态、繁殖和养殖技术研究。随后,在1987年6月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达到了16%的亲鱼自然产卵率,并成功孵化出50万尾鱼苗。当年,斑点叉尾鮰养殖就被引进试验单位在15个省份进行了引种试验。经过20多年的推广和发展,斑点叉尾鮰养殖已遍布我国大部分省市。目前,我国从南到北共有二十几个省市从事斑点叉尾鮰养殖,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广东等地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养殖产业。主要的养殖区域位于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江西、安徽和江苏等地。

2019年斑点叉尾鮰全国主产区产量分析略表

省份

湖北

广东

四川

湖南

河南

占比

11.68%

7.16%

29.76%

17.03%

5.51%

体量(万吨)

2.66

1.63

6.77

3.87

1.25

2、疾病防控现状

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链也打开了!特别是预制菜的助推,更是把斑点叉尾鮰养殖推向更高的发展快车道。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斑点叉尾鮰疾病防控方面。新型疾病的出现增加了防控的复杂性,其中越冬综合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死亡和损失,并非单一细菌或病毒所致。除了这种疾病外,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肠道败血症、套肠病、柱形病和烂尾病等也频繁发生,近年来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也成为养殖业面临的主要威胁。

目前,对斑点叉尾鮰疾病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许多防控技术仅停留在表面,导致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控存在很多困难。即使确诊了疾病,也很难保证治愈。这既与整体环境有关,也与人为因素有关。要有效防控斑点叉尾鮰疾病,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健全的防控措施,科研与养殖技术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防控难题。

3、斑点叉尾鮰价格现状

近年来,斑点叉尾鮰的价格走势相对稳定,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养殖成本也随之增加,这主要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与其他养殖品种相比,鮰鱼的价格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更是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价格的持续保值使更多人对鮰鱼养殖充满信心,并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叉尾鱼养殖视频_2021年叉尾鮰鱼养殖模式_叉尾鮰鱼养殖技术咨询

二、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原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channel catfish herpesvirus,CCHV)是引起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该病毒最早于1968年由Fijan首次分离,并在1971年根据形态学特征被确定为疱疹病毒。

病毒粒子的结构从内到外分别为:双链DNA核酸、衣壳(Capsid)、被膜(Tegument)、囊膜(Envelope)和糖蛋白(Glycoprotein)。病毒粒子大小约175~200nm,外层囊膜内含有一个直径约100nm的二十面体核衣壳,由162个壳粒组成。该病毒可以在斑点叉尾鮰卵巢上皮细胞(CCO)、鲑(Salma)心脏上皮细胞(CHH-1)、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肾脏纤维芽细胞(EK-1)、草鱼鳍条细胞系(GCF)、鲤鱼上皮瘤细胞系(EPC)等株化细胞上生长,还可以感染其它多种鱼类的细胞系。细胞培养病毒粒子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该病毒对乙醚、氯仿、酸、热处理敏感,在甘油中保存和反复冻融都会影响病毒毒力。冻融对病毒毒力影响显著,每冻融一次将失去1/4~1/2侵染力。病毒在-75℃以下可长期保存。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2d,在曝气的自来水中可存活11d;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曝气的自来水中可存活近2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因为底泥对病毒有吸附力。

2021年叉尾鮰鱼养殖模式_叉尾鮰鱼养殖技术咨询_叉尾鱼养殖视频

三、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症状与病理变化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已成为对鮰鱼养殖构成重大威胁的疾病之一。过去,该病只会感染一龄鱼和苗种,但随着养殖环境的改变,成鱼上的感染情况也变得相对频繁。不同品系的鱼对该病毒的感染表现不同,一般杂交品系的感染率较低,但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杂交品系逐渐失去了其抗病优势。

该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受疫病污染的水源和残饵粪便传播。此外,研究表明该病毒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受精卵传播。因此,在预防和控制该疾病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该病发病初期表现为摄食活力下降,甚至拒食,游动缓慢,出现长时间旋转游动,以及离群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鱼会聚集在池塘周边,头朝上、尾向下,悬垂不动,最终衰竭并沉入水底死亡。患病鱼的鳍条基部和皮下会出现充血,眼球可能会单侧或双侧突出,鳃丝呈发白状态,有时伴有出血症状,肛门区域可能会红肿外突。

叉尾鱼养殖视频_2021年叉尾鮰鱼养殖模式_叉尾鮰鱼养殖技术咨询

解剖患病鱼时可观察到以下病理变化:体腔内存在大量淡红色或淡黄色液体积聚,肝脏呈肿大状态,肠道呈苍白色,内部充满黄色液体或粘液。此外,心脏、肾脏、脾脏、腹膜和肌肉等器官也可能发生点状出血的现象。这些病理变化是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引起的典型表现。

叉尾鱼养殖视频_2021年叉尾鮰鱼养殖模式_叉尾鮰鱼养殖技术咨询

显微镜检测可观察患病鱼的重要器官受损情况。其中,肾脏是首先受到病毒感染的器官。在肾脏中,可以观察到出血和局部病灶性坏死,肾功能的受损导致腹腔和其他部位液体的积聚。同时,造血组织也受到破坏和出血,导致腮部、肝脏和肾脏表面呈苍白色。脾脏、肝脏、肠道、胰腺和脑的损害相对较轻。在肝细胞内偶尔可以观察到嗜酸性胞浆包含体。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胰腺出现坏死,神经细胞发生空泡化并出现神经纤维水肿。以上这些病理变化是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显微镜检测结果。

叉尾鱼养殖视频_叉尾鮰鱼养殖技术咨询_2021年叉尾鮰鱼养殖模式

四、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流行情况

斑点叉尾鮰是斑点叉尾鮰病毒的自然宿主,虽然斑点叉尾鮰成鱼可以发生病毒的隐性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但小于1龄体、长小于15厘米的鱼苗成为斑点叉尾鮰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研究发现刚孵化的鱼苗对斑点叉尾鮰病毒不感染,而是随着日龄的增加,鱼苗对斑点叉尾鮰病毒的敏感性逐步增加,尤其是当鱼苗受到应激时,感染率会显著升高;水温也是影响斑点叉尾鮰病毒爆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30℃水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斑点叉尾鮰病毒的感染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随之升高;而当水温降至18℃时,死亡率明显降低,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传播,水平传播是病鱼通过残饵粪便等向水体排出病毒发生水平感染而传播,垂直传播是由于携带斑点叉尾鮰病毒粒子的亲鱼,通过精子或卵子传递给子代;不同品系的斑点叉尾鮰对病毒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杂交系感染率较低!然而,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杂交系的抗病优势逐渐减弱。

叉尾鱼养殖视频_叉尾鮰鱼养殖技术咨询_2021年叉尾鮰鱼养殖模式

五、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方法

1、典型症状判断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其典型的症状是濒死鱼悬垂水中,鳍基出血,鰓丝发白,眼球突出,肌肉、鳔弥散性出血,肾脏有出血点,加上流行的水温和季节,这些典型的症状都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2、显微镜检查诊断

从病鱼的靶向器官分离出病毒,利用敏感细胞对病毒进行分离,在显微镜下检查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胞病理效应且产生合胞体,同时检测分离病毒的理化特性,是否与叉尾鮰病毒符合做出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生物分子学方法诊断

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根据血清中和实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以及核酸水平的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检测的结果对该病做出最后的确诊。

六、斑点叉尾鮰病毒病防治建议措施

由于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以养代防的养殖理念进行日常防控。从生理、生态、生产三方面对鮰鱼进行统一的全流程管理,建立稳定的养护防控措施,即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生理上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采取以养代防的养殖理念进行日常防控是关键。在生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注重鱼体机能的养护:病毒通常选择机体能力差、免疫能力弱的鱼进行靶向攻击。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大量投喂和外部环境的胁迫,以免损害鱼体机能,降低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合理利用中草药进行预防保健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可促进鱼体机能的健全并提升免疫能力。特别要注重保肝护胆、健脾健胃等方面的工作,以降低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使用中草药提升免疫力:定期内服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活性的中草药可以有效提升鱼体的免疫力,进而预防病毒感染。例如,可以使用水黄金(富含黄芪多糖和无花果多糖)、美康2号(含有葡醛内酯)、美康6号和超微三黄散等中草药制剂,以提高鱼体的整体健康和免疫能力。

通过综合这些措施,可以建立稳定的养护防控措施,从而降低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生态上

斑点叉尾鮰病毒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防控措施:

垂直传播防控:选择没有携带病毒的亲本和苗种进行培育,以降低带毒的几率。确保选用健康的亲本,同时对苗种进行严格的检疫和筛选,避免带毒苗种进入养殖系统。

水平传播防控:平时要做好水质和底质的养护工作,调控水质参数,努力实现水质的平衡。通过定期改底,有效分解残饵和粪便,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途径,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合理使用菌制剂和改底调水产品,有助于维护水质的健康状态。

建议每7-10天使用底康1号+养水宝+菌美1号,以立体式的方式改善池塘环境,从上到下全面提升养殖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些措施有助于有效防控斑点叉尾鮰病毒的传播,并保障养殖鱼类的健康与生长。

3、生产上

在生产管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控斑点叉尾鮰病毒:

(1)合理投喂和育苗:确保鱼类得到适量的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机体机能损伤。在育苗和越冬过程中,注意做好保健预防工作,提升鱼体的健康状况。

(2)冬季越冬肥水保健:在冬季期间,使用适合的越冬饲料,以减少脂肪消耗和体质损失。同时,做好越冬期间的水质管理和保健工作。

(3)定期监测水体和鱼体指标:使用增氧器械,定期进行水体和鱼体的抽样检测,关注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推荐使用毓康泰秋冬福料作为越冬饲料,帮助鱼类减少脂肪消耗和体质损失。另外,每20天使用底康3号+底康1号,结合滤饵多泰产品,有助于稳定水体环境。

鉴于斑点叉尾鮰病毒的难以治愈性,平时的细节管理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养殖场情况制备疫苗,进行针对性预防工作,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旦发现病毒传播,要及早切断传播源,并加强防疫控制工作。

目前,针对该病毒的治疗方法还在不断研究中,有些方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因各种原因,这些方法尚不宜广泛推广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滥用抗生素,确保精准诊断、精准用药和精准治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