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报道国土所工作人员正在与太河镇东余粮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元(右一)讨论土地整理情况。
7月23日,淄博市淄川区东余粮村马马岭一派郁郁葱葱,顶着骄阳,山头上几个皮肤黝黑、赤着膀子正挥动锄头整理土地的汉子格外惹人眼球。
东余粮村地处山区,是省级贫困村,全村143户278口人中,在册贫困户就有13户18人。东余粮村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30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还都是旱涝难保收的“望天田”,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
“地偏、山多、人少,老百姓致富条件有限。过去看着这满眼的荒山未利用地,咱也只能干瞪眼。”东余粮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元说。
2017年,总规模达844.28亩的东余粮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砌墙、圈梁、回填、防水……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后,将新增耕地592.65亩。
“有了地,踏实!村里打算整体流转种植中草药,仅此一项就能带来10多万的收益。村集体有了收益,我们对于振兴乡村也就有了底气。”张海元笑着对记者说,工程虽然尚在施工阶段,但已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验收合格、成功报备后,镇办还可以从上级奖补资金中,根据村居配合程度和项目进度给予不低于3000元/亩的奖补,新增耕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统一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镇办奖励和新增耕地经营收入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局长张学文介绍。
淄川区政府2017年度立项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6个批次,计划新增耕地6100亩。同时,淄川区首批选定100个左右村居作为试点,通过努力争取2018年利用整合政策资金2亿元以上,计划新增耕地10000亩,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00万元、村均增收10万元以上。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内的耕地数量及质量能够达到全面提升,不仅可以增加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收益,又可以缓解耕地供需矛盾,确保全区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布局。”淄川国土分局副局长温远说。
走进位于龙泉镇台头村村西的废弃矿山,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有的在种植苗木,有的在填埋沟壑,推土机、碎石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已经修复好的山体呈现出一片生机。
“废弃的粘土矿山生态破坏严重,渣石成堆,乡亲们意见大,而且全村三千多人,但人均不过2分地,乡亲们对于土地既珍惜又渴求。”台头村党支部书记冯珂告诉记者。
其实,台头村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淄川区多个镇域内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丰富,资源开采加工成为托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然而,粗放式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土地损毁、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扬尘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十分突出,涉及近百个矿山,群众反映十分强烈。龙泉镇个别区域,开采形成高陡边坡,最高可达40米,具有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山几乎遍布全镇各个地域,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去年以来,龙泉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省率先推行“全镇域”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总投资8791万元,涉及地块12个,地类面积2537亩。至此,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态修复工程在群山间吹响了号角。
龙泉镇通过创新“土地整治+项目+扶贫”模式,一方面对涉及的贫困户,通过流转,每亩地可直接增收1000元左右;另一方面引进项目,设立扶贫车间和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岗位,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
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327亩,并置换土地指标2327亩,较大缓解了区镇土地指标紧张难题,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
“归根结底还是得让老百姓受益。”冯珂说,台头村打算将整理出的370亩土地全部用于土地流转,种植果树,发展特色种植业,同时将土地流转收益设立20万元的扶贫基金,用以精准扶贫,帮扶困难群众。
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荒山,通过整治,变成了整齐规范的梯田良田,而且配套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一无是处的荒山变成了村居发展农业、招商引资的优良资源。淄川南部森林公园、九色玫瑰小镇、富硒小镇等7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相继落户龙泉。对项目村,区镇政府按一定的比例,每亩奖励村居,每村增收50万元-100万元不等。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淄川区采取复垦、复绿、景观修复、景观再造等多种方式分类开展整治。2017年,淄川区实施矿山修复、耕地复垦9700亩,在此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7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到2020年,将全部完成关闭矿山修复。
截至目前,淄川区矿坑修复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近2亿元,种植各类树木47万棵,治理修复面积8.7平方公里,复垦土地1150亩,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