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式创新上,建设100个“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等方式,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成员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赞誉。在数字赋能上,在全国首创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应用“5G”技术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辐射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截至目前已有336所试点学校,建设851间专递教室,1213个试点班级、1667名教师和5.83万名学生参与,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载推广,并于近期推出“泉州五中名师课堂”,将泉州五中名师日常教学课通过泉州在线教育一体化平台对外开放,让全市所有孩子都随时随地聆听到名校名师课堂。
三、努力让干部和师资队伍更强起来
重点建好四支队伍: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干部队伍。去年以来,组织、推动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干部共1663人次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以及江、浙、沪等教育先进地区培训、考察、学习;创新建立市教育局机关与学校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挂职机制,目前已有2批41名干部参与实践锻炼,推动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学业务”“增才干”。二是校长队伍。试点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将中小学校长职级分为四级九等,开展年度考核及每三年进行晋级、晋档考核,并建立校长评价和退出机制,让校长能上能下,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推动校长全身心投入办学治校。三是班主任队伍。出台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畅通班主任成长渠道,提高班主任年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并实行等级差异化发放,有效吸纳优秀教师进入班主任队伍,提升班主任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四是骨干教师队伍。实施“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行动”,2022年10月以来共引聘博士生、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1348人来泉任教,并遴选培训市级名师、名校长900多人,让好老师越来越多。
紧抓“三个重点”
推动教育赋能发展
2023年6月,我市作为三个城市代表之一,在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相关做法入选全国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一、让产教“融起来”
以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高校、职业学校与250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了全省最大规模的产教融合联盟,率先建成覆盖全市校企的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破制约合作的信息壁垒,实现人才供需、项目研发、技术推送等快速精准对接。
二、让职教“香起来”
坚持“提升教学质量、打通升学通道、拓展就业机会”相结合,搭建起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全市每年有近4万名初中生入读中职学校,有近3万名、约80%的中职学生通过高职分类考试等升入大专或本科圆了“大学梦”,有近6万名、约98%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有效就业,为泉州提供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让更多学生同样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把人才“留下来”
结合“涌泉”行动,积极引导我市高校毕业生留泉、在外泉籍大学生回泉、外地大学生来泉。从2022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泉州高校“留才奖”300万,推动我市高校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载体,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创新组建“名企导师”训练营和建设52个公益性创业学院,开展公益性培训5万余人次,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回应群众社会关切
01
提问:
“泉州五中名师课堂”,全市的孩子都能随时随地聆听名校名师名课,请问“泉州五中名师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外开放?具体有哪些课程?我们要怎样才能进去听课?
回答:
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刘殊芳:
“泉州五中名师课堂”将从11月1日起正式上线开课,全市的孩子都能随时随地聆听名校名师名课。首期先开放初一、初二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高一、高二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具体的课程表会实时在网页上更新呈现。学生可通过搜索“泉州在线教育一体化平台”,点击“泉州五中名师课堂”栏目就能进入页面进行学习。
“泉州五中名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不仅能够在线同步、实时直播,还能录播存档、随时回放。这可带来三大便利,一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泉州五中名师课堂”,足不出户、在家也能同步上课。二是可选择性多。平台上还提供其他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有350多万份专题讲座和精品优课。全市的孩子都能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自己所需的名师课程随时随地回放复习;今后随着名师课堂录播的丰富,将会有大量的数据积淀,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甚至能在平台上进行观看自学。三是便于教师交流提升。全市的教师都能在“泉州五中名师课堂”随时观看和分析名师课堂,学习借鉴名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特别是新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02
提问:
近年来,泉州市教育局面对“入学高峰期”,是如何做到“有学上”、“上好学”?
回答:
泉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军宣:
我们紧扣“公平质量”,强化“三个保障”,不断满足老百姓对“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期盼。
一是保障“有学上”。一方面扩容增量补学位,针对小学入学高峰期,提前组织学位缺口摸底预测,“一地一校”制定应对措施,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挖潜扩容增加优质学位。另一方面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科学合理划定片区,完善公平的就近入学管理机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是保障“上好学”。积极稳妥推进招生政策改革,在市直、区属学位紧缺的小学,执行“六年一个学位”要求,给“学区房热”降温;在中心市区公办小学推进“单校片区+多校片区”相结合招生办法,让适龄儿童上家门口的好学校;在幼儿园生源减少时,及时调整政策,规定公办幼儿园有空余学位的,应积极向社会公开补录,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学。多措并举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双减”要求,积极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组织开展“强质量、树品牌”教育教学开放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三是保障“好上学”。试点实施“小学入学一件事”网上招生服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今年秋季,市直小学、石狮市、安溪县、德化县、台商投资区的家长通过“闽政通-泉服务”等端口,在线一站式办理入学手续,让就学更便捷更阳光。坚持应入尽入、应融尽融,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坚持“平等、融入、成才”理念,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入学,有力保障全省规模最大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03
提问:
泉州城市化进程加速、落户便利化等政策出台带来了城区人口快速集聚,市教育局在“扩容增量补学位”方面有哪些做法?
回答:
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刘殊芳:
针对区域人口发展趋势,聚焦群众关注、社会关切的学位不足短板,我们组织实施泉州市教育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在中心市区和学位紧缺的城区、镇区科学规划布局学校,分年度实施学位扩容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家门口好学校的期盼。
一是提前谋划布局。实施“1+3”学位扩容工程,即:一张教育建设项目清单,加上每年落地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竣工投用一批项目。为应对今年小学入学高峰,市教育局逐县逐校分析研判,以学位需求为导向,按照“一县一方案、一校一预案”要求,通过新区新建、老校改扩、挖潜增量等,精准施策。目前,已着手谋划应对即将面临的初中入学问题。
二是推动配建学校。建立并实施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和学校同步配套建设机制,中心市区公建配套学校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使用实现“五同步”,按15分钟生活圈对城市新区新建学校进行布局,做到新建学校的选址、设计、建设、验收全过程无缝衔接,实现城市开发建设到哪里,学校就建到哪里。
三是攻坚项目建设。对教育项目实行“三个一”管理机制,即统一调度、统一会商协调、统一跟踪督促,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加快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竣工投用教育项目229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4万多个;尤其是今年秋季及时投用21个小学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2万多个,有效应对2023年小学新生入学高峰期。
04
提问:
泉州市作为福建省高等教育三大集聚区之一,有很多港澳台侨生在泉州就学,在推动泉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回答:
泉州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毛伟雄: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高校与城市、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推动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双高计划”院校,全市高校现有开设专业85%以上对接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实施“桐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高校引聘高端领军人才。以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校企共建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产业学院、科研平台、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
二是提升办学层次。大力支持泉州师范学院建设省一流应用型高校,争取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力争更名为大学;大力支持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医高专升格本科层次院校,其中:黎明职业大学新校区已规划落地;泉州医高专南安校区已启动建设,一期工程可望于明年6月份完成。
三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积极引进优质高校资源来泉合作办学,如:与福建医科大学合作共建泉州湾研究生科创实践基地;晋江、泉港、安溪等地近年来先后引进建设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福州大学石化学院泉港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05
提问
这几年泉州的高考都特别耀眼,尤其是今年,请问市教育局下一步将如何保持这样的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态势呢?
回答:
泉州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蔡玉霖:
我们将持续抓好“三项创新性工作”,努力保持高中教育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一是抓好初中“壮腰”打牢基础。着力培育初中新优校,在全市确定45所公办独立初中学校作为我市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培育建设学校。开展校长及其学校管理团队的线上网络培训与线下集中研训,邀请名校长、教育教学专家开设讲座与入校把脉指导;组织前往外省名校学习研修;每年每所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建设。
二是抓好优质高中抱团带动发展。在全市普通中学学科教学联盟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了覆盖各县(市、区)20多所全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整体提高,整合全市资源,发挥团队合力,各按步伐、共同前进。聚焦高考命题方向,精心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聚焦科学备考教学方法,分类分层、因材施教,精细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和优化备考教学方案;聚焦模拟适应高考训练,精确发挥质量监测的诊断、检测与改进教学作用,积极提高我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高考复习备考效益。
三是抓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程,出台指导意见,对在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特质生进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规划培养,并确立泉州五中作为全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基地,为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成长成才环境。同时,引进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名牌大学教授、专家入校培训,面向特质生开设个性化课程,并邀请科学家、工程师作前沿科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