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中国水产频道 吴佳辉
第八届规模化水产养殖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全体嘉宾合影
2016年3月26日,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第八届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三百多名嘉宾、专家、领导及水产养殖界同仁出席了此次会议,共同探讨大水面健康养殖的变革和发展。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主办,武汉市科洋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洋公司)和武汉亿龙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养殖量大于捕捞量的国家,然而,水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预计在非常近的将来将对水排放进行规范化要求。养殖的进排水也受到了限制,淡水养殖水资源匮乏。工业化、封闭式、循环水、高密度是未来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由于场地年限的影响,大部分池塘只能承包3年,导致养殖户不愿意清理塘底的淤泥,养殖环境越来越差。环境问题也导致了鱼类病害频发,用药量提高,药残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问题也让消费者失去失去信任。养殖户也反映养殖不赚钱,而在养殖成本中占大比例的饲料也受到养殖户的关注。在淡水养殖过程中,饲料中能被鱼体吸收的大概占了30%~35%,剩下的流入水体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所以大部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会加入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改善水环境。大水面养殖即通过鱼肥肥水,培养天然饵料,降低饲料的投入。再经过益生菌等有益菌群的作用增强鱼体的疾病抵抗能力来减少用药量,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水污染和鱼产品污染。
传统的淡水渔业具有环境污染大,部分品种饲料氮磷沉积率高的问题。而人工微生物大多是从土壤或水体中分离、筛选、培养得到的高效安全活性微生物,常常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清洁功能,如降解有机质,转化氨的功能,转化亚硝酸盐的功能,转化硫化氢的功能等。并可将它们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大水面养殖模式向生态型养殖模式发展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于居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国内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所以一方面要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
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宜兵
养殖品种多,良种少(良种选育率不到17%)、病害死亡率高、饲料成本高、废物排放量大、水产品品质下降(水质污染、污染物、体色和感官品质)等问题影响着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发展。而芽孢杆菌是一种能够产生芽孢的好氧菌,耐受高温、高压和酸碱,在消化道内消耗大量氧气,促进厌氧益生菌的生长,抑制需氧病菌的生长,益生菌与芽孢杆菌的配合使用能降解水体环境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BOD,改善藻相,促进饲料的降解消化吸收来降低饲料系数,也促进动物的营养代谢,进而提高鱼类品质。同时,湖泊环境也因为养殖受到严重破坏。华中农业大学杨瑞斌副教授表示:“开展湖泊生态修复是渔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对水体功能的要求。湖泊生态修复及综合生态利用是大趋势,水生植物修复是生态渔业的前提。”他在讲述《湖泊生态修复与利用》中提出多种修复技术。如挺水植物—莲、菰的种植技术。沉水植物中,菹草适宜受污较重水体、苦草能改善硬底、狐尾藻在2-5月进行扦插移栽、金鱼藻在3-4月进行鳞茎撒播、轮叶黑藻在3月进行冬芽撒播、微齿眼子菜需要在冬季及初春移栽植株。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受水体富营养化的抑制作用小,受水位变化影响大;沉水植物易受水体污染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对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养鱼先养水。科洋公司的陈晓春博士在做《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及在规模化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时介绍:“当前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水环境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已成为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人们不得不向水体投入大量的饵料、化学肥料、粪肥、渔药等,以满足鱼类生长的物质与控制疾病的要求。这种以强饲重肥为特征的养殖方式加大了水体氮、磷、有机物分解转化负荷。又因疏于水质调控与管理,微生物分解环节不畅,水体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受阻,残饵、有机残留物和鱼类代谢物不断累积,以致BOD、COD、NH4+、NO2-、H2S等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渔业用水水质标准,突发性鱼病频繁发生,水质恶化严重。同时严重影响养殖对象品质。”生物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益生菌随饲料进入动物肠道后,益生菌群会在肠道内定植,通过调节机制,来抑制胃肠道中的致病菌,从而减少肠道内的一系列转化,减轻水中氨和有机质的污染。使用生物鱼肥代替粪肥和纯化学肥料的健康养殖模式,已经有部分养殖户在实施,是养殖业的一大进步。目前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的比较广泛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酵母等。
合作共赢,开创未来
最后,现场订货及抽奖环节将会议推向高潮,科洋公司现场公布优惠政策。在此次会议中科洋公司共收到鱼肥订单639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