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找到了与沙漠共存的方式。

“三北”工程实施45年来,甘肃坚持治沙与治穷并重,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沙区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的路子。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26.27万公顷和10.45万公顷,实现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双缩减”。甘肃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多个曾经的沙区如今绿意盎然。

沙子养鸡_养殖鸡致富经视频_致富养殖沙鸡项目

石羊河畔好风光(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坚持纳入发展全局

构建“四屏一廊”

甘肃分布着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18%和28.34%,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

国家层面,“三北”工程启动以来,甘肃一直是建设的重要区域,工程范围覆盖12个市(州)的70个县(市、区)。

省级层面,甘肃将防沙治沙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省委省政府作出“打好全省防沙治沙阵地战”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提出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用系统思维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乔灌草相结合,沙区林草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

“十三五”期间,甘肃累计完成造林175.4万公顷、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8.65万公顷、种草524.9万公顷,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提高,沙尘暴强度明显降低、次数明显减少,沙区环境显著改善。

45年来,随着“三北”等各类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实施,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4.03%提高到11.33%,森林蓄积量由1.86亿立方米提高到2.52亿立方米。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保证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沙子养鸡_养殖鸡致富经视频_致富养殖沙鸡项目

防风治沙保生态(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坚持工程防治沙

沙区生态得改善

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正带领职工给梭梭林浇水。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

“那时候,经过八步沙的干武铁路和省道308线常被沙子‘拦路’,护路队几乎每天都在清沙子。”站在省道308线旁,一列火车正飞驰而过,郭万刚回忆道,“这片沙治了十几年,沙子终于不埋路了,护路队也撤了。现在,这两条路上不需要清沙,来往的车很多。”

沙子养鸡_致富养殖沙鸡项目_养殖鸡致富经视频

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八步沙林场已累计治沙造林超过1.8万公顷,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了30公里,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连绵沙丘草木丛生。

在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庆阳市环县,当地干部群众以小流域整体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累计实施沙化区治理4.4万公顷,并初步构建起150多公里的防沙治沙带,有效遏制了沙地南侵。

这些是甘肃荒漠化治理的缩影。

“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法保护生态资源,全面实施各类生态治理工程,不断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布局,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程度呈现出‘双缩减’的良好态势。”甘肃省林草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处处长罗天蔼说。

2013年以来,甘肃敦煌等14个县(市、区)先后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封禁保护沙化土地19.1万公顷。从2017年起,甘肃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已完成华为、腾讯等社会公益治沙造林6.6万多公顷,栽植各类树木1亿多穴(株)。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每年平均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3万公顷以上,全省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40万公顷。

甘肃大力推进河西走廊、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和修复,效果显著:一度干涸的沙漠湖泊青土湖再现碧波,河西走廊多个曾经的沙区已是绿意盎然;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持续推进,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频繁现身……

如今,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31万公顷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

沙子养鸡_致富养殖沙鸡项目_养殖鸡致富经视频

成群的白天鹅在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嬉戏(李军 摄)

坚持科学防治沙

走出特色治沙路

随着抗旱造林、固沙压沙等治理技术不断进步,甘肃省依靠科技手段治沙成效得到极大提高。

在武威市民勤县,“治沙魔方”草方格沙障匍匐在沙丘上,但人工铺设草方格费时费力。

2020年底,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先英和团队研制出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流动沙丘草方格沙障的铺设。

目前,手扶式沙障机已广泛应用,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4—6倍,亩均治沙成本降低250元左右。

民勤、敦煌等地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试验基地和示范县,大力推广黏土沙障、草方格沙障、农作物秸秆沙障、尼龙网沙障、仿真植物等新材料、新技术,推行带、片、网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同步实施等成功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治理水平。

近年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共完成科研项目400多项,取得研究成果275项,获科技奖励80项,获国家专利48项。武威市引入甘肃建投集团成立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有的生物治沙、机械化固沙等工程技术措施,研发制造治沙装备,规划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投资建设治沙试验基地0.68万公顷,目前已铺设草沙障133公顷,引进无人机进行高空数据分析,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还在河西走廊建起多座沙尘暴观测塔。“观测塔不仅可以获取风沙流数据,还可监测植被、土壤和水文等数据,‘云端’传输给科研人员用于研究。”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工程师王多泽说。

科技治沙不仅提高了治沙效率,也提高了治理成功率。在河西走廊一线,防沙治沙的树种选择更加科学,过去是“有啥栽啥”,现在“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灌草结合,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防沙治沙理念越来越科学合理,沙化土地防治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徐先英说。

坚持发展沙产业

开启治沙新动能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武威市凉州区,一排排光伏板向沙海深处延伸。板上并网发“绿电”,板下种植固沙丘。节水喷灌让沙生植物长势喜人,不少老百姓在这里务工增加收入。

追光逐日,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沙海变成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蓝海”,不但遏制了沙漠蔓延,还从沙漠里挖出了“金疙瘩”。

肉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2008年,原本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贾其煜回到家乡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承包了146公顷沙漠戈壁,办起“苁蓉林场”。贾其煜不仅摸索出梭梭嫁接肉苁蓉的门道,还研发出苁蓉切片、苁蓉茶等产品,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甘肃将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林沙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创新“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带动乡村振兴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灌草饲料、经济林果、日光温室、特色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沙漠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种植户、育苗大户、龙头加工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助推精准扶贫。

目前,甘肃省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1000余家,甘肃菁茂、天盛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全省沙产业累计产出15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民勤、古浪、敦煌等地更是形成了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甘肃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荒漠化和沙化综合防治,努力让陇原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晨说,要以水定绿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治理重点,坚决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力抓好祁连山、六盘山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努力创造新时代甘肃防沙治沙新奇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