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立足吕梁市农情和县域资源禀赋,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创造性开展有机旱作、高产创建、科技攻关、特优产业示范等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建设,亮点工作繁星满天,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多项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吕梁市农业农村局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
“数”说成绩单
八项主要指标稳中有增
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98.09万亩,超额完成0.94万亩,总产21.24亿斤,增长1000万斤。文水、汾阳单产创该县市新高,亩产最高达到730.1公斤。
农民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682元,同比增长9.3%,增幅排名全省第三,为近年最高。
一产固投。全市完成一产固投28.7亿元,排名全省第八。
一产增加值。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109.7亿元,实际增速4.5%,增速排名全省第六。
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全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439.84亿元,同比增长16.39%。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7.01万亩,完成省考核任务的136.85%。
高素质农民培训。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8295人,完成培训任务(8180人)的101.41%。
农产品质量安全。完成监测6226批次,省定监测任务完成率103.77%,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8%,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事”述亮点
十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抓好稳粮保供头等大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躬身入局、靠前指挥、亲自调度,全市统筹开展种业振兴、面积挖潜、托管服务、防灾减灾等十大增产行动,粮食作物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其中面积增加0.94万亩、总产增加1000万斤,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21亿斤以上。研究出台《关于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提出5个方面13项稳产增产重点支持政策。配套制定《农业生产托管》和《农田宜机化改造》两个市级意见,发展生产托管204万亩、试点开展宜机化改造5万亩。初步测算托管后每亩成本减少10%以上、产量增加15%以上,按玉米折算每亩可增加收益150元-200元。
聚焦农业生产全过程,从“减支”“增收”两个方向发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市级对小麦、油料、林粮间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重点作物每亩给予50元-100元不等的补贴,对种业发展、机收作业等13个项目配套市级补助,14种未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农业生产托管机具纳入市级补贴范围,县级补贴最高达到200元/亩,有效带动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紧盯“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渔菜渔稻共生和工厂化养鱼等一大批保供项目。新建(改造)智能化日光温室3302亩、设施水果大棚1000余亩、标准化池塘4个,发展渔农综合种养基地和循环水养殖项目7个,建成全省最大集中连片的离石区田园综合体稻渔种养基地。全市蔬菜产量28万吨,增幅13.8%;水果产量28.2万吨,增幅12.8%。三季度肉蛋奶产量44.89万吨,增幅3.5%;渔业增长28.2%。
示范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紧盯吕梁旱作农业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标准短板,编写发布22个市级有机旱作农业标准,新制定并提交市场监管局审核马铃薯、小麦、花生等50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出版吕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图书4万册,全力打造具有吕梁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
成立市级有机旱作农业领导组,出台《吕梁市“十四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组建11支市级有机旱作现代农业专家团队,分县结对包联,每季度至少10天全程技术指导。创建玉米、高粱、马铃薯、谷子等21个千亩级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建设冷凉干旱区高粱品种筛选及旱作栽培技术示范区1个,支持兴县打造2万亩省级有机谷子旱作生产基地。示范园平均增产15%以上。
开展万亩粮油高产试验。创建14个市级千亩粮油作物高产示范项目,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田1400亩,区域共性技术攻关田140亩,集成技术展示田14584亩,试验适宜吕梁不同地域条件的高产栽培模式,筛选抗旱丰产的优良品种,探索大面积均衡增产模式。示范片玉米、高粱、谷子单产分别较周边区域高200公斤、250公斤、85公斤。1612户农户直接参与高产项目、4535户农户间接参与,带动脱贫户553户,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围绕提高农作物复播指数、提升汾酒酿造原料和制粬原料自给率,在文水、方山、汾阳、兴县4县(市)布局8个试验点,开展旱稻引种试验25亩、大麦引种试验20亩、豌豆引种试验30亩,引导农民恢复复播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与山西农大吕梁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杂豆品种选育鉴选、大豆品种选育增密技术、谷子抗除草剂品种选育、高粱立体种植栽培模式等4项联合科研攻关。开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研究,解决增产关键技术瓶颈。试验田文水玉米亩产1058公斤、汾阳市玉米亩产1038公斤、孝义高粱亩产763公斤,创高产试验最高纪录。文水早熟马铃薯创亩产4846公斤的高产纪录。汾阳谷子每亩节约成本210-240元,方山糯玉米亩产值2330元,柳林粮菜间作模式亩产值高达4726元,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协同打造现代种业基地。在全省首家启动建设市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全面收集保存吕梁优良种质资源。编辑《吕梁种质资源名录》,准确记录市域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利用价值,为种业创新攻关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性科研资料。认定汾阳市省级良种繁育基地、交口荷澜公司生猪省级核心育种场,推荐山西新大象农牧集团申报创建国家级“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文水县诚信种业公司为山西省首家农业部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亿元种业公司,方山嘉壹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良种(生猪)扩繁推广基地。完成黄牛改良4.25万头,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57%以上。
构建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库。全面起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普查植物738个、病虫害570个、水生动物88个,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精准鉴定样品采集,形成临县驴、吕梁黑山羊、晋汾白猪遗传资源普查报告,为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链推进百园融合示范。将生猪、肉牛、食用菌、马铃薯、杂粮、沙棘、红枣(药茶)、核桃八大产业列入市委“985”重点产业链,按照“链条、规模、科技、标准、品牌、数字、联合、集团”八条路径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印发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数字农业等25个“十四五”专项规划,新编制小杂粮、马铃薯和食用菌3个全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
打造90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出台生猪、肉牛、肉羊、食用菌、红枣、核桃、沙棘、马铃薯、杂粮、设施蔬菜等12个市级示范园建设标准,每园奖补30万元。新认定50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累计达到90个,初步实现主导产业市级示范园全覆盖。
培育122家省国级龙头企业。争取省级财政资金2789万余元,市级配套贷款贴息资金1952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品牌创建、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全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2家,其中国家级5家,推荐15家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递补企业、5家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支持6户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农业板)挂牌。争取中央资金1620万元,支持汾阳市、兴县实施山西小米产业集群项目。争取省级资金270万元,支持岚县实施2024年全省预制菜产业培优项目。
培育80个特优产品品牌。推动绿色、有机、“圳品”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新认证28家企业49个产品,续展19家企业31个产品。山花烂漫、晋绥农林牧2个企业获圳品证书,富硒鸡蛋、黑小米2个产品登录全国特质农产品目录。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防军事频道和农业农村频道滚动播放“吕梁土特产,安心吃,放心选”5秒宣传片。组织60余户涉农企业近200种特色农产品参加省内外9场展销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吕梁专场,落实签约项目51个,签约总额15.17亿元。兴县举办2023年国际小米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兴县)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中阳县举办2023中国食用菌协会木耳特色专业镇发展大会暨中阳木耳文化节。建成汾阳瑞优、山西马一芳2个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全市出口农产品金额2.19亿元。
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市9县市共承建木耳、香菇、肉牛、土壤肥料、马铃薯、枣芽茶、核桃粉、种子、蛋鸡、杂粮等10个市级产业研发推广中心,每个奖补100万元,其中9个已通过市级验收并挂牌。木耳产业研发推广中心制定的3项技术规程通过行业专家技术审定,获得2项发明专利。种子产业研发推广中心的15个材料组合参加2023年国家及省级试验。
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在山西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举办吕梁市首届特优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山西荷澜育种公司与西农动物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与山西农大联合选派科技特派员156名,开展“百名三区科技人才入百企”服务活动,聘用食用菌、杂粮、生猪产业等首席专家5人,挂牌生猪、食用菌专家工作站11个。
推进“三支队伍”改革,13县市区全部完成乡镇专岗设置和人员配置,151个乡镇落实农技、农经、农机、畜牧兽医岗位和人员1056个,市县乡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农技推广格局进一步形成。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全市建设26个农业示范展示基地,培育21个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1710个科技示范主体,招聘39名特聘农技员。
开展入企进村包联服务。组织市县两级1400余名农技人员按照“级专队包县、县乡技术员包村、乡土专家包主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遴选适宜品种20多类、主推技术30多种,服务新型经营主体4500余个、农户8万余户,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00余万亩、畜禽养殖100万头(只),解决农业生产难题180余个。
大力提升保险保障水平。农业保险全覆盖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建立动态考评机制,围绕全市八大特优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统筹推动中央、省级和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等11类23种保险产品实施,试点开展“保价格、保收入”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市农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76.28%;已投保农户32.7万户,占实际从业农户的81%,已赔付1.53万户次、8747万元。
试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争取到省财政2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全省唯一的生猪全产业链试点项目,遴选3户链主企业,启动生猪“保险+期货”,为全省探索破解“猪周期”路子。组织8批次、565户、69.5万头生猪入保,已完成赔付5批次、177户、33.5万头生猪,共获理赔2200.7万元,农户纯收益1515.8万元,收益率221%,有效稳定了生猪产业,有力对冲市场价格下行对生猪养殖的影响。
推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统筹推进文水肉牛产业强县、省级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4个“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外来物种入侵普查1396个物种样地。申报交口县润臻种养专业合作社、喜琴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生态农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99%以上。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9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483万亩)比例39.55%,比上年度提高3.5个百分点;全面推进土壤“三普”,13县市区全部开始采样作业,已完成表层样点采样数6624份,超计划1.8个百分点,全省率先启动市级土壤样品库建设,集中保存陈列展示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97万亩,集成推广肥料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2万亩,示范推广新型抗旱保水缓释配方肥7万亩。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检查。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质量、畜禽屠宰等重点领域,出动执法人员1487人次,检查经营主体453个,查办种子、农业、肥料、兽药等农业违法案件133起,有效维护全市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做好“清化收”后半篇文章,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率达到99.99%以上。出台“经管强”专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产业融合、资产租赁、资本收益等集体经济壮大提质6条路径。推广村党组织主导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经管强”的先手棋,覆盖118个乡镇1027个村,亩均土地收益增加150元-200元。
开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整治。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五大提升行动”。围绕“治六乱、抓六清、促三改”,整治乱堆乱放、乱倒乱排、乱搭乱建5.94万处,清理积存垃圾、废弃物10.8万吨。全市425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完成12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自然村覆盖率96.67%。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大家讲”“大比武”“大督查”活动,持续优化改厕模式、提升项目建设质量,问题户厕全部完成整改。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建设农业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一并推进畜禽粪污、厕所粪污等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聚焦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举办“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主题宣传月活动,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新风尚,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巡演”“闹红火”等系列文艺宣传活动。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方式,建立17项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工作量化指标。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推荐临县“枣儿红了”、岚县“土豆花开”、石楼县“槐花节”申报全国农事节。
推进示范村镇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实施“百企带百村”行动,集中打造100个人气旺、活力足、烟火气浓、引领能力强的美丽乡村。推荐汾阳市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试点县,汾阳市贾家庄村、栗家庄申报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组织7县市区的22个村申报创建精品村,93个村申报创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重新调整完善安全生产内设机构,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报告等10余项安全生产相关制度措施和应急预案,梳理明确农药、农机、渔业等7个领域172条风险隐患排查清单。成立3个市级督导检查组,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现场督导检查,维护全市农业领域生产安全。
加强植物病虫害防治。制定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病虫防控技术方案13项,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50个、培育防治服务组织118个、设立疫情监测点25个,市县派出技术指导队伍200余组(次),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56.51%,超任务2.51个百分点,病虫草鼠害防治767.92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0.16万吨。
全面开展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实施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全覆盖,认定达标省级屠宰企业4家,10县市建成Ⅱ级兽医实验室并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全市检疫动物1.6亿头(只)、动物产品2.34亿公斤,备案畜禽运输车辆743辆、贩运主体482人,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6.7万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