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10月6日讯走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阵阵菇香扑面而来,一个个圆柱形的菌包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整齐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上,一簇簇新鲜的蘑菇从里面钻出。这种“住”在空调房内的小蘑菇,不仅产量大幅增加,一年四季皆可收获。

大村镇有着悠久的蘑菇种植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村镇村民就开始自发种植,2004年以来,食用蘑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大村镇政府在全镇掀起了种植蘑菇的热潮,全力发展蘑菇产业。 “蘑菇种植主要有露天种植、棚式种植和工厂化种植模式,我们镇的工厂化种植在全国领先。”基地负责人王春明介绍,蘑菇种植传统意义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往种植200亩需上百人,而大村镇的工厂化蘑菇生产基地,平日只需五六名工作人员。实现这种变化靠的还是技术。对于蘑菇种植来说,室温和氧气含量是生长的关键。不同蘑菇对生长温度要求各异,即使同一种蘑菇,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要求也不同。

大村镇采用工厂化种植,通过设计研发专门为蘑菇生长打造的空调房,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现代化的蘑菇种植工厂内,蘑菇生长的温度、湿度可以通过控制设备实时调节,从而为蘑菇创造最舒适的生长环境。“一般40天左右,蘑菇就可以生长完成,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占地3亩的厂房能达到传统方法200亩地的产量,是传统大棚种植的60多倍,还可实现节能80%。工厂化生产还打破了季节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一年四季丰收。”王春明介绍,“空调房”种植出的蘑菇质量有保证,在市场上很抢手,产品远销省内外。据了解,该基地今年已正式投入使用,设有25个平菇种植车间,每天的产能在7000斤至10000斤不等。

如今,“蘑菇之乡”已经成为大村镇的一张名片,通过多年努力,该镇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山东省珍稀食用菌第一镇”的荣誉和称号。目前镇上引进培育了7家龙头食用菌企业,共占地1200余亩,建设食用菌种植棚1800余个。全镇年菌棒保有量800万至1200万棒、年产菌菇3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1800余人,实现了产业由单一种植到规模产业化的量变。小小蘑菇,不仅带来丰收的喜悦,还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