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央7套农业致富经_农业致富是中央哪个频道_中央农业致富经视频

1000户农民拉“一根面”、白做了广告还赚钱、从赌场上爬起的生意人、黄粑一梦值千金、韭菜根里面有商机、送了10万赚100万、小本的买卖做出国、从送礼开始的出口产业……《致富经》为您报道百姓身边的致富明星,百姓熟悉的经营环境,通过乡土特色食品制作成就梦想的他们是如何闯市场的。

内容提要

中央7套农业致富经_农业致富是中央哪个频道_中央农业致富经视频

《致富经》节目传递的理念是“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讲述的是启迪智慧、更新观念的财富故事,推广的是如何把握身边商机的经验,而不是致富项目;别人的致富项目不可以照搬,但别人的致富经验一定要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乡土特色食品的制作、加工,并提供百姓身边致富明星的一些创新做法和经验,希望城乡百姓能够从他们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借鉴。

目录

1000户农民拉“一根面”

把鲜鱼做成礼品卖

白做了广告还赚钱

陈莉君的芝麻大事

从赌场上爬起的生意人

从送礼开始的出口产业

盯上烂市生意的周建华

读了MBA去卖蛋

夫妻店里的“龙虾”事

铪陈献礼长面子的生意

黄粑一梦值千金

会算计的陈利华

会抓商机的李正伦

会做生意的“林结巴”

捡回5千克杏仁以后

酱菜竟能这么做

解闷的火鸡做扒鸡

韭菜根里面有商机

苦荞麦的生意经

卖的就是“一锅煮”

冒险只为咸蛋黄

让人天天过端午节

送了10万赚100万

腾冲的饵丝要远行

王大林梦圆橙子蜜

西集镇的羊汤效应

小本的买卖做出国

徐建峰巧卖窝窝头

腰房村人的粘豆包

赚了钱就想换地方

前言

中央7套农业致富经_农业致富是中央哪个频道_中央农业致富经视频

《致富经》栏目要出一套丛书,把最近两年来拍摄的百姓创业致富的典型案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并附有业内专家的点评和相关产业信息的链接,丛书有人物故事、有创业经验、有经营招数、有产业背景,相信能成为百姓创业致富的良师益友。

改变现状追求幸福,是人类共有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自主创业者,他们在实现自身小康理想的过程中,有的从农村走进城市,找到了创收门路,安排了就业人员;有的仍然留在农村,带动了一方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这些都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建设。百姓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强有力地推动着“三农”问题的解决。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思想和行动纲领,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也为城乡百姓创业致富提供了广阔天地和无限商机,关键是如何把握商机,去创造财富。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的制作播出单位,“服务三农,沟通城乡”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宗旨。《致富经》栏目作为央视七套的品牌栏目,一直聚焦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讲述百姓身边的创业致富故事,就是以百姓视角解读他们身边的致富典型,交流他们身边的致富经验,推介他们身边的致富明星,使观众喜闻乐见,学得会,用得上,并能启迪智慧、更新观念。

到目前为止,《致富经》栏目已经拍摄播出了近两千个百姓创业致富的典型案例,报道的行业涉及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批发零售、工业品加工、餐饮业和信息服务业等诸多领域,这套丛书就是从众多的百姓致富的案例中精选出来的。《致富经》栏目整理出版这套丛书,是栏目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的延伸和深化。

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是事与理并重,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套丛书所选的案例,都是近两年发生的,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读者不会感到陌生,甚至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做”的创业冲动。

这套丛书涉及的行业众多,为读者便于查找,丛书对不同的致富项目分册出版,每本书是一类致富项目,读者能够多角度了解这类致富项目在不同区域、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的创业者在创造财富过程中不同的操作特点。这套书不是(致富经)电视节目的简单文字版,它在保持电视节目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图片、专家分析指点和信息链接,增加了这套丛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读者会有进一步的启发性。

正像《致富经》栏目所倡导的:别人的致富项目不可以照搬,但别人的致富经验一定要参考。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能成为城乡百姓创业致富的好帮手。

傅玉祥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2007年6月18日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中央7套农业致富经_农业致富是中央哪个频道_中央农业致富经视频

2006年1月10日上午,浙江省浦江县潘周家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非常热闹,一帮游客被一种从没见过的面条吸引住了。

记者:“小姑娘,这好分吗?”

游客:“不好分。”

记者:“难在哪里?”

游客:“拉开来怕它断掉,我从来不知道面可以这样分的,感觉很有乐趣。一会儿再向这位大嫂学习一下,然后把它做成面条,我们一起吃。”

让游客们感兴趣的不只是面条的做法,还有面条的长度。这种面条韧性很足,拉多长都不会断,当地人称其为“一根面”。

村民:“这一根竹子上面总共有一百多根,一百多根其实都是工条面,这个是头,那个是尾。”

游客:“最多时一根面条够多少个人吃?”

村民:“反正多少人也是一根,上百个人来也吃一根。”

游客:“真的,太神奇了。”

游客:“那上千个人可不可以?”

村民:“上千个人也是吃一根面条。”

潘周家村的“一根面”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制作工序复杂,所用工具也是特制的,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在村民眼里,“一根面”可不是普通的面条,它有着特别的寓意。

村民:“这个面条长,预示着天长地久,表示吉利的意思。”

村民:“有贵客到家里来,请他吃一碗面,是很体面的。”

潘周家村属深山区,以前交通也不方便,村外人知道“一根面”的并不多,村民们也是到了春节前夕,才做这种面招待宾客、走亲访友。1999年年10月,村支书周金华到县城办事,在一家拉面馆吃了面后,回来突然要收购“一根面”了。

周金华:“吃了那个‘老太婆拉拉面’,他们的生意很好,我回到家里就想,把祖宗传下来的手工面做好了变成商品。”

县城拉面馆的红火生意触动了周金华,他琢磨着,自己村的“一根面”又好吃又有特色,如果能卖到山外,也是为村民找到了生财之路。他和村民商量,由大家加工面条,他来统一收购并销售。

2000年初,周金华按3.6元1千克的价格收到了第一批250千克面条,可是他却决定不出去卖了。原来,潘周家村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经常有山外的游客前来观光,周金华决定先从游客入手,他把游客请到自己家品尝面条,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山里人引以为豪的“一根面”,山外的人却并不接受。

周金华:“游客提出了意见,就是很咸,因为我们是山区,老百姓要上山挑柴种田,会大量出汗,出汗以后要用盐分补充体力,如果不咸就没有力气了。”

“一根面”里食盐添加的比例很高,这样才能保证面团的筋度,也是面条能拉长的原因之一,如果按照游客的口味少放盐,面条就容易断裂。虽然第一批面条都窝在了自己手里,可周金华并不甘心,他不断调整食盐比例进行试验。2000年3月的一天,他突然有了灵感。

周金华:“过年过节的时候做年糕都是用这种木槌打的,后来我想到用木头打这种面,想试一试。”

记者:“后来是怎么弄的?”

周金华:“后来就用木头打面,就是这样打,打了以后这个面团的筋度很高,面拉出以后要多长就有多长。”

用木槌击打增加了面团的筋度,盐分就可以相应减少,再结合原有的上架等工艺,做出的面条柔韧性很好。

记者:“这个面团有多重?”

周金华的妻子:“这个面总共是4千克,全部拉成一根,今天总共要给30个人吃。”

记者:“这个拉着不会断吗?”

周金华的妻子:“不会断的。”

周金华推出改良的“一根面”后,口感得到了游客的认可,直到现在,还经常有游客慕名到他家品尝“一根面”。P1-3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