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一首童谣,道出了宁夏平原的富饶。新时代的新农人,在这片米粮川上,向土地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为群众谋福祉,为宁夏绿色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生动的注脚。
从银川市主城区出发一路向北,驱车不到30分钟,就来到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下简称“稻渔空间”)。在这里,水稻种出了新花样,大米卖出了文艺范,稻田也成了风景画。
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稻渔空间”实现一产提质、二产增效、三产带动,不断提升生态含金量。
俯瞰“稻渔空间”巨幅稻田画
看一产提质
鱼蟹游嬉稻田间
“望天田”变“高产田”
2012年,一场关于土地的变革在四十里店村悄然上演。
“由于土地盐渍化严重、传统农作方式效率低等原因,以前村里的农田都是‘瘦地’‘望天田’,水稻产量低、品质差,村民靠天吃饭,收入很不理想。”四十里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说,“对于种地,村民当时越种越没盼头、越种越没动力。于是,在政府引导下,我们250多户村民把2600亩的土地流转给了农业龙头企业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
思路一变天地宽。土地流转,很快就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
以前,村里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并不大,每户之间都由田埂隔开,浪费了不少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后,田埂被填平,小块田变成了大块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有利于大型机械进场作业,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听村里老人说,由于老牛一口气能走24米,所以以前的田块基本都是24米长、12米宽。如今,得益于土地流转和机械化作业,每块稻田至少有30亩。”“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凯是一名“90后”新农人,退伍后就到广银米业工作,和水稻、鱼、蟹、鸭、螺打交道。
耕地数量提高只是第一步,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得到保护和提升才是关键。“县、乡、镇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握指成拳,共同打好耕地保护攻坚战,在土地整治、高效节水、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开展立体生态种养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贺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孝平说。
2015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广银米业负责人赵建文和村民们在稻田边上开沟养鱼,4个水槽各养1万条,4万条鱼全年可产出4万斤鱼粪,用于稻田肥料。经过稻田净化,肥水又变成清水回流到鱼塘,实现闭合式循环利用。一年下来,这种模式节水节地还增收,不仅稻田产量提高了,还节省了约20万元的化肥成本,卖鱼收入增加10多万元。
多年来,从开沟养鱼到配套发展稻鱼、稻蟹、稻鸭等综合种养,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1+X”稻渔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养蟹除草、以渔治碱、养鸭治虫等多重生态效益,打响了贺兰县“稻渔空间”品牌。更为重要的是,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净收益达3000元,是普通水稻种植的两倍多,生态效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校企合作,是“稻渔空间”打开生态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厦门大学农学院在园区有一块试验田,用于密度实验和种子实验。我们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把高密度养殖模式搬进稻田。我们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种养技术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交流。未来,我们将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谈及校企合作,赵凯信心满满。
俯瞰“稻渔空间”巨幅稻田画
看二产增效
打造产品借东风
稻鱼米成新“爆款”
“大家好,我是田间小赵。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大米食味值……”在“稻渔空间”的“抖音”号里,赵凯化身“田间小赵”,在大米加工厂里讲解关于大米的知识。像这样具有“科普”“带货”性质的视频,吸引了众多网友观看点赞。
“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得勤吆喝。”赵凯坦言,“虽然我们大米的品质和生产工艺过硬,但在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上与东北大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就想借助短视频和直播的东风,把稻鱼米、稻蟹米、稻鸭米‘端到’全国人民的餐桌上。”
谋定而后动。对于电商销售、短视频宣传和直播带货,赵凯没有闷头就做,而是先组建了一支电商团队,并针对购买者构成、偏好以及平台特点等做了深入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该团队针对鱼、蟹、鸭、螺“四大米将”,分别打造出“渔安娜”“蟹尔盖茨”“鸭里士多德”“螺娜米多”等产品。通过农产品“文创化”,立体种养也有了自己的“爆款”。电商营销的第一年,仅在公众号上,“稻渔空间”的30多种产品就卖出了600多万元。
清粮、色选、抛光、分级……在园区入口不远处的大米加工车间里,记者看到了稻谷从进厂到生产为合格大米的整套工序。“按照政策,工业用地是要全部进区入园的。为了支持‘稻渔空间’三产融合发展,我们允许就地取材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放在观光园里。”贺兰局用途管制和开发利用中心主任闫宇说。
4月是生产淡季,加工厂里静悄悄的,全自动化水稻加工生产线蓄势待发。“秋季水稻收割后,加工厂每天的加工量可以达到150吨,去年总产值约8500万元。得益于机械化、智能化,在加工厂最繁忙时,40多名工人也忙得过来。”据赵凯介绍,这几年,广银米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签订了2万亩的水稻订单。公司向周边农户提供良种、化肥和种植技术,只要达到标准,就会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的水稻,带动贺兰县周边26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
如今,“不满足”的赵凯又在深加工产品方面动起了脑筋。“米糠油、自热米饭、米汁、锅巴……这些产品都在计划中了,新产品很快就能出现在市场上了。”赵凯说。
稻田“作画”俯瞰图
看三产带动
稻田作画引客来
乡村田园变景区
这段时间,“稻渔空间”的恐龙、稻草、撸兔主题乐园开园了,银川周边的群众周末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稻渔空间”“生长”出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
夏秋之季,站在观景塔上眺望,七色稻田画如梦似幻,游客摸鱼抓鸭欢声一片;10月水稻收割后,工人们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为运营冬季冰雪项目做好准备;到春暖花开时,同一片土地又种上了牧草,摆放恐龙模型、稻草滑梯、大型气模动物等,成为深受儿童欢迎的草场主题乐园;5月水稻种植前,收割牧草给牛羊当饲料,剩下的15厘米打到田里正好当绿肥……
草场主题乐园
“‘稻渔空间’打好耕作‘时间差’,冬春季在耕地上开展冰雪和草场活动,耕作层的保护是关键。一方面,我们对耕地用途进行监管,确保耕地及时恢复种植功能、农地农用;另一方面,我们对耕作层保护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开展活动不影响耕地质量。”张孝平强调。
在“稻渔空间”里,不仅有完整的生态链,也有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园区里,排水沟上建起了烧烤屋,水渠上跑起了小火车,天上有观光直升机;游客可以在稻田里比赛抓鱼、抓鸭子,小朋友们可以亲身体验水稻种植收获过程。去年,园区又打造了50亩暖棚,供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带活了“后备箱经济”。如今,“稻渔空间”已打造成3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年收入超1000万元。
近年来,“稻渔空间”承办了农业嘉年华、乡村文化旅游节、农耕文化插秧节等一系列活动。赵凯自豪地说:“开园以来,我们一直延续买门票送大米、送螃蟹的销售模式,我们的目标不单单是打造景区,还希望通过三产带动二产、反哺一产,实现一业强带动百业兴。”
一产“打地基”,二产“添砖瓦”,三产“筑大厦”。构建三产融合项目的美好未来,也少不了自然资源部门政策“工具包”的助力。
“每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像‘稻渔空间’这样的三产融合项目,为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闫宇说。
张孝平认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土地和规划是基础。“乡村三产融合项目要落地,除了用好建设用地供应、产业用地保障等政策工具,还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张孝平介绍,目前贺兰县64个村庄规划编制已实现全覆盖。在“稻渔空间”示范引领下,盛唐花卉小镇、西兰花种植基地等成为贺兰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好风景”到“好钱景”,满了“米袋子”,也鼓了村民“钱袋子”。
张立介绍,“稻渔空间”将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联农带农机制,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产业经营模式,吸引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帮助群众多渠道增收。
在一排排的暖棚间,记者见到了“花姨”张淑英。她说:“我们夫妻俩都在园区里打工,每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而且每亩地每年还有800元流转费和124元的分红,能拿3份钱!在基地干活,钱也挣了、景也看了,还能就近照顾家庭,日子过得都更有滋味了。”在“稻渔空间”,像“花姨”这样在园区里打工的村民有130余人。
“‘稻渔空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有助于宁夏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去年,我们出台了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案,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开展相关工作配好了‘说明书’。”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李浩源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两山’转化的好经验、好模式,挖掘自治区第三批典型案例并向自然资源部推荐,争取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从立体种养出发,“稻渔空间”“接二连三”打好三产融合牌,实现了耕地保护、生态改善、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了乡村智慧与力量。
记者:刘倩 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