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
■聂伟霞徐晓军
在这里,你可以喝到纯正的巴西咖啡,品到法国乡村酒窖的地道红酒,吃到正宗的意大利牛排,特别是夜晚华灯初上之时,侨乡独特的夜景就像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样浪漫。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品味老一辈青田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吃千年生态田鱼,感受新一代青田人朴素、奔放而热烈的性格;喝上一杯酸甜的杨梅酒,呷着浓浓的故乡情。
青田,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山城;青田,是人们创业和生活的乐土。
乡土中的“欧陆风情”
华灯初上,瓯江之畔的小山城青田已凉风习习,炎炎夏夜中,让人感觉到沁心的凉爽。
归国老华侨林海峰习惯性地漫步在临江路上,此时,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捷捷”、“瓯洲之星”、“本色”等100多家咖啡吧、酒吧、西餐馆在夜色中苏醒过来,展示出万种风情。
林海峰走进了一家西餐厅,他选了个靠窗的位子,坐在欧洲装饰风格咖啡厅里,听着石雕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品尝着原汁原味的现磨咖啡,感觉十分轻松惬意。
林海峰说,他喜欢这里的氛围,人来人往,经常看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客人坐在这里喝咖啡、品洋酒。独特的欧陆风情,仿佛置身于“欧洲的古老小镇”。
在这里,不但可以喝到纯正的巴西咖啡,品到法国乡村酒窖里地道的红酒,还可以吃到意大利厨师做的正宗牛排、匹萨等西餐。特别是夜晚华灯初上之时,侨乡独特的夜景就像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让青田华侨感受到故乡浓浓亲情的同时,又可以享受在国外生活中的那份惬意。
以前,这里的客人主要是像林海峰一样的华侨。如今,临江路的咖啡吧已成当地人社交、聚会、洽谈生意的好去处,夜晚去临江路“泡吧”如今已成了青田人一种大众化时尚消费了。
“原本这里是一条破旧的老街,”林海峰回忆着说。现在这里经过不断的欧化改造,成了“欧陆风情一条街”。在这里,会不时看到一对对的异国情侣,不是青田的洋媳妇,就是青田的洋女婿。
背着石雕闯世界
青田一直被誉为“名人、华侨、石雕”之乡,石雕对于青田人的感情更是深厚异常,青田,因石雕而闻名,因石雕而致富。早在300多年前,青田人就背着一些小石雕北上关东,然后横跨西伯利亚,前往彼得堡、莫斯科、柏林、巴黎等欧洲城市沿途贩卖,以此谋生。
人口不足50万的青田,如今在国外的就有20多万,占了近一半,出国赚钱已是当今青田人的“主流”谋生手段。而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也随着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拓展了“就业门路”,从最早背着石雕闯世界到开餐馆或办服装加工厂,而今又大搞国内小商品出口贸易和在国外大开零售与批发商品店,为浙江、为中国的商品出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树挪死,人挪活”,青田人就是靠着背着石雕闯世界的勇气和胆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样一句俗语。如今一些衣锦还乡的华侨,依然对石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四处收集精美的石雕,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他们在鉴赏艺术品的同时,也在品味着自己的人生。
近年来,青田石雕不断被创新,更成为当地百姓创业的一个重要载体。现在,青田全县有2万余石雕从业人员,年产值达4亿多元。
青田“石雕之乡”名闻中外,青田石雕位列“中国四大名石”。2006年,青田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一些欧美国家都有了青田人开的石雕专卖店,向世界展示着东方古国的文明和青田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青田田鱼“游”出国门
在青田有个独特的小山村——方山乡龙现村,作为当地的“华侨村”,尽管龙现村765人中有650多人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村里房前屋后的一口口小水塘和灌满水的梯田里游弋的田鱼更吸引众多的目光。
青田“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田鱼也有红、黑、白等数种颜色,虽出自稻田而无泥腥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鳞片柔软可食,营养十分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5年6月,一个轰动性的新闻让这个小山村闻名世界,“有塘皆有水,有水则有鱼”的青田县龙现村“稻田养鱼”,被列入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村民金品宗就是专门做田鱼出口生意的,他隔三差五就要把田鱼装进带有氧气泵大桶里,然后,通过空运运往欧美一些国家。他说:“自从青田‘稻田养鱼’被列入世界农业遗产后,活田鱼在国外就成了抢手货,一条田鱼高的可卖到40欧元呢。”
利用青田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优势,贴上“世遗”标签的青田田鱼在国外供不应求。在葡萄牙开中餐馆的青田华侨陈莉莉笑哈哈地说:“以前青田田鱼运到国外,大多作为中餐馆的招牌菜。现在一些外国人了解到青田田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饲料,排泄物还可用来肥田并促进粮食增产的生态价值后,很多人便买回家饲养,成为家中的观赏鱼。”
青田田鱼“游”出国门,就像一个代表青田出使到国外的文化使者,让国外的人了解中国,了解青田。与此同时,养殖田鱼也逐步成了青田县的一大产业。到目前为止,青田县稻田养鱼面积已达10多万亩,田鱼年总产量达2000多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
青田华侨“总部经济”显山露水
吸引侨资达22亿元
■聂伟霞徐晓军
面对金融危机来袭,一些在国外闯荡多年的侨资企业,纷纷把总部搬回了家乡,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家乡永远是最好的避风港湾。
同样,面对游子们的归来,青田县委、县政府搭建起最温馨的家园,提出华侨“总部经济”构想,引导侨商把总部设在青田,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让以往擅长于“单兵作战”的侨资企业以“抱团”形式进军市场。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县共有18家侨资企业把总部搬回家乡,累计引进侨资达22亿元,年产值达57.3亿元,涉及服装、房地产、金融、机械制造等行业。
近年来,华侨资本的陆续回流,就像是给浙江省著名的“侨乡”——青田的经济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引擎。目前,青田华侨总数已达23万,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几代华侨的奋斗和积累,青田籍华侨至少拥有百亿美元的资金和资产。
几年来,青田县积极“筑巢引凤”,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努力在思想观念、招商方式、投资领域、服务环境上寻求新的突破。细致到位的服务凝聚了侨心,“引侨资”和“引侨智、聚侨心”相结合,加速了华侨要素的回流,形成了华侨要素回流的“洼地效应”。一大批青田籍海外游子以应邀回乡投资、讲学、考察、交流、观光、寻亲等方式,纷纷踏上故土,回归故里投资者络绎不绝,热情空前高涨,并创立了“青田华侨回乡投资者协会”。
中共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说:“发展华侨总部经济,既是对‘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的积极深化,也是立足实际谋求县域经济转型的有力举措,更是促进‘青田人经济’向‘青田经济’转变,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发展华侨“总部经济”最关键的是将境内外青商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依托高智能、高集约化,发挥产业乘数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华侨“总部经济”的初步规划,华侨总部经济发展工程将打造“一心两区”发展格局。“一心”是指华侨总部经济大楼,重点集聚国际商务、金融、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配以政策体系、投融资体系、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中心、现代中介服务业。“两区”指重点集聚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总部经济创业园区和重点集聚旅游开发、国际小语种培训基地的滩坑库区。入驻总部经济大楼的企业将获得部分优先开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