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小麦、包谷……几年前,五华区厂口乡还是一个以传统作物为主的乡村,如今,这里已开始用大棚种植日本大萝卜、核桃等经济农作物。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光是生态农业就让村民增加了人均近4000元的收入。目前,从单纯种植的原料基地到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厂口乡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真冬跃进”落户厂口
在厂口乡陡普鲁村的山头上,老远就看见一片绿油油箩卜地。到地前才发现,这片高山上的“菜地”其实是一大片萝卜地。拔开青色的叶子,一个个滚圆的萝卜撑破泥土冒了出来,有的萝卜甚至已经“窜”出地面20多公分。
“这是我们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名字叫做‘真冬跃进’。”厂口乡农林水服务中心主任李伟对记者说,这种日本萝卜不仅味甜、含汁量大,而且产量相当惊人,“一亩地3000多颗萝卜,大概有6吨多。”
2003年开始,为改变农民的种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厂口乡试种了10亩“真冬跃进”。据介绍,由于这种箩卜产量大,品质优良,玉溪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订购,将箩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销售到全省各地以及沿海城市和海外。由于引种时间不长,现在只在矣六、陡普鲁等五个村推广种植了200亩萝卜。李伟说:“虽然鲜销才5角一公斤,但200多亩的产量就达到300多万的收入。农民现在对萝卜只是简单处理,要是我们能在本地进行深加工,那收入就不是这个数了。
只怕种不出,不怕卖不掉
“靠天吃饭,一季一收”。3年前,厂口田冲村村头的地里主要种植包谷和麦子。每亩地三百块钱的收入就已经很满足了。去年,田冲村被列为新农村试点,由政府投资每亩地1万元,村民自筹3000元搞大棚蔬菜。这样的大棚在厂口已有三、四百个。由于技术先进,大棚蔬菜一季四熟,村民光靠种蔬菜一年就有近5000元的收入。如今的田冲村还自发组织运输队到昆明销售时鲜蔬菜。
在村头的塘子边,43岁的村民董孙敏正在打理自家的大青菜。董孙敏一脸喜色地说:“这筐菜拉到城里,光批发都可卖200多块呢。”说起以前种小麦的年月,董孙敏打开了话匣子,“当然是种菜划得来,以前一季小麦也就两、三千块,还不及我收一发的蔬菜。我们现在是只怕种不出,不怕卖不掉。”他家经营着5个大棚,有一亩多地,每一发蔬菜可收入3000元左右。
如今,田冲村每天就要外运2、3吨的蔬菜,村里的许多人家都盖起了钢砖结构的小洋楼。
生态农业呼唤产业化
“由于没有生加工的龙头企业,加上水资源、道路交通条件的制约,厂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不少困难。”李伟说,而这也正是厂口生态农业发展的瓶径。
在厂口,烟草依然是农业的主要产业。引进的萝卜、大棚蔬菜、干果等作物,从表面看是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从产业化、规模化的的角度来考虑,厂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依然难。因为水资源普遍缺乏,大棚蔬菜所用的水要从低处的坝塘中抽取,这就加大了种植的成本;加之没有较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就会因为颠簸而造成浪费。鲜销的“真冬跃进”,才5角一公斤,但如果引进生加工企业,加工成干萝卜条,应拥有各种附加值,每亩的产值将达到5000元。
目前,乡政府正考虑兴建市场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将厂口乡生态农业引向深加工,提高产品的副加值,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