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官镇为工业商贸大镇,手工业、工业和商贸业源远流长。西和村的粉皮、姬柳里村的空心挂面等传统手工业驰名于世。改革开放后,该镇的面条机、谷物条播机、中耕施肥机、粉碎机和小铁铡等产品畅销省内外;以殷柳里村为中心的农机修造、大槐树村为中心的座垫加工、崔阳城村为中心的塑料加工使村镇企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农工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全县共有七个专业村,上官镇就占了三个,分别是大槐树村、崔阳城村和西和村。2015年以来,上官镇利用毗邻大广高速的交通区位优势,规划成立了上官镇专业园区。园区以机械制造产业为龙头,形成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兴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已入驻滑县豫丰门业有限公司、陕西唐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河南蓄发农牧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河南民健齿科有限公司、河南广泰制罐有限公司、广东长青热电联产项目等生产企业14家。同时规划建设了上官村集镇和孟庄集镇两大商贸市场,全镇大型综合超市5家,门面房2400余间,商贸经营户120多家。进入新时代以来,勤劳聪慧的上官镇人乘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东风,迅速崛起一批在全县叫得响、全省有一定知名度和畅销国内外的企业,进而带动商贸物流、餐饮等行业的发展、繁荣,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旺盛的农业机械制造
上官镇的农业机械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包括闫柳里村、殷柳里村、焦二寨村、东山峰村等村庄,呈带状分布于 213省道西侧。这些家庭式小作坊,经过多年打拼,逐渐发展成微小型企业,有的甚至发展扩大为股份公司。目前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主要以闫柳里村、殷柳里村为主,约二十余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主导产品有犁耙、播种机、玉米收获机、玉米脱粒机、花生摘果机、粮食烘干塔、秸杆还田机等三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东北等多个省市和地区。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产品,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如殷柳里村用 Q345锰板制作的鳄鱼剪,远销国内及周边国家。
目前,农业机械制造逐渐成为上官镇的一个重要品牌。
崔阳城的塑料加工
上官镇崔阳城村,位于上官镇东南部的柳青河畔,东面紧邻省道 213公路(安长公路)、县道孟高公路和孟庄经济开发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本村村办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在村东南一公里处形成的塑料产业聚集区,在豫北一带小有名气。
崔阳城的塑料制品加工制造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初只是崔阳城小学一个小规模的校办企业,主要为附近电线厂生产电线提供半成品塑料条。校办工厂停办后,由本村三位年轻人崔海洲、崔国信和崔路生合伙办厂,继续从事加工生产塑料条。不久,在国家发展乡镇企业政策的推动下,一个个家庭式的塑料条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快扩散到邻村的徐阳城村、李阳城村、郝三寨村和郭新庄村等村庄。
加工生产塑料条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破旧塑料凉鞋。加工生产的程序也较为简单:买料—整理—清洗—出料。机器预热后,原材料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状,经过挤压,液态塑料从机头的圆孔中挤出,再经过凉水冷却成形,塑料条就生产出来了。整个流程两个人即可完成。生产所需场地小,十分适合家庭式生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塑料加工逐步成为崔阳城村和附近几个村的主导产业。所生产的塑料产品也逐渐多起来,如禽畜养殖设备的食槽、水槽、编织袋、购物袋、薄膜、防水卷材、密封条、鞋条、雨衣等,以及 PVC管材、 PE板材等其它各种塑料型材。
2000年以前,崔阳城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塑料加工工厂虽然数量多,但都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的小工厂,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参差不齐,既缺乏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又不方便政府管控。 2000年以后,上官镇党委、政府立足大局,以“科技立镇,工业强镇”为指导方针,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对村内的塑料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引导该村塑料加工企业远离村庄,向上官镇工业园区搬迁。
经过整改整合、规范提升,崔阳城村的塑料制品加工制造业,均已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产品达到国家标准。
徐阳城的塑料业
徐阳城村的塑料业,在上官镇由来已久,远近闻名。五十多岁的村委会主任杨自良说,自他记事起,村里人就和塑料打交道。那时候是大集体,村里的壮劳力们农闲时骑上自行车,靠一副好嗓门一跑就是几百里路,走街串巷收购旧塑料底鞋。外出一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回来时,带着一身风尘和几百斤破旧的塑料底鞋。吱呀呀的车子,驮的是货物更是全村人的希望。老人和妇女们点燃煤炭炉,将收回的鞋子进行烘烤、分离,然后再将分割后的塑料鞋底打包卖出去赚取差价。在温饱尚未解决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靠着智慧和汗水赚取的微薄利润,使村里人在生活紧张的岁月里能够吃饱穿暖。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徐阳城村人干劲更足了。他们跨上自行车,足迹东过黄河至山东济宁、临沂一带,南到安徽宿州、江苏徐州,北至河北邯郸,河南省更是跑遍了每个角落。至今徐阳城村六七十岁的老人仍自豪的说,徐阳城村的名字跟着我们的身影声名远扬。随着形势的发展,村里人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塑料加工。在 1980年前后,他们买来颗粒机,将整理好的塑料鞋底粉碎成颗粒销售,这样利润较以前又丰厚了许多。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徐阳城的塑料加工迈上了新台阶。他们将颗粒进一步深加工,按市场需求生产相应的产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需要大量的塑料薄膜,他们就生产薄膜、地膜供应农户;以前浇地靠垄沟,费时、费力还费水,他们就生产水龙带销往各地;山东烟台、威海和福建等沿海地带种植海带,对沙绳需求量大,他们就将回收的破旧地膜再次加工,生产出绳子销售……徐阳城村人靠着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随时调整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到上世纪 90年代,徐阳城村的产品已从生产简单的塑料薄膜、水龙带、沙绳逐步发展成为吹塑和铸塑两大类,所涉及产品几乎涵盖了一次性水杯、餐具、家用塑料盆、水果筐等所有塑料制品。徐阳城村从最开始的零散收购塑料鞋底,到加工简单的塑料制品,再到生产多样化的塑料制品,逐步走向塑料加工业顶端。
进入新世纪,徐阳城村的塑料业更加发展迅速, 3000余人的村庄,大小塑料加工企业多达 100多家。为保障企业生产用电,村里对照明用电进行控制,电工甚至将指定瓦数的灯泡固定在灯口上,防止个人私自更换大瓦数灯泡照明。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徐阳城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惠及周边群众。邻近村的群众来徐阳城村打工,就连慈周寨镇、老店镇的农民也纷纷来徐阳城村工作。
但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村里带来利润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徐阳城村的父老毅然选择了后者。在上官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果断关闭多家环保不合格厂家,将原有的 100多家压减到现在的 10余家。徐阳成的塑料加工从此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南中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坐落于上官镇工业园的河南中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于一身的能源再生企业。 2017年公司入驻上官镇工业园区,是一家建设总投入 2.6亿元,占地 120亩,拥有生产车间 24个,工人 400余名的大中型企业。公司于 2019年初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年处理废旧塑料达 15万吨,年生产塑料颗粒 13万吨。
被废弃的塑料及其制品多为白色,因此被称为“白色垃圾”。这种垃圾自然分解需要 200年左右的时间,塑料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会严重污染空气,进而危害人们的健康。
如何处理废旧塑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让“白色垃圾”再生,循环利用,则是一个很好的垃圾处理办法。将废弃的编织袋、塑料袋、矿泉水瓶、饮料瓶、农用水龙带、塑料薄膜等废弃塑料进行分类、水洗、粉碎、加热造粒,然后进行销售或再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水洗和加热环节会产生一定的污水和废气。对此,公司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了日处理废水 5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清澈透底,达到国家一级 A排放标准。厂区一角排放口的水池中,鲤鱼在欢快的游动。经过处理的清水顺排水沟流入柳青河。在造粒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被及时收集,进行活性炭、光氧箱和清水喷淋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空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中阳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采取职工参股的经营模式,合伙经营共同受益。公司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职工 +股东的经营模式下运行良好。公司下一步计划扩建厂房,将塑料颗粒进行深加工,生产塑料成品,形成从收购塑料垃圾到出售塑料成品一条龙的生产销售体系。
董事长张超兼任李阳城村党支部书记,致富不忘家乡,热心公益事业。 2010年,他出资为村里安装路灯,并负担电费至今。每年的中秋节、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还给村中 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月饼、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