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_之路优质回答经验通过怎么写_百度知道新人优质回答

编者按

课题组通过对全国26个大学城进行统筹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前湘潭大学城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教育集群,聚焦重点、推进本地产教融合,业态补充、擦亮特色文旅名片,校城融合、核心打造碧泉片区,精细设计、增强区域经济活力,集约节约、循序渐进开发利用等六种建设思路,助力湘潭大学城高质量建设。

为落实长株潭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湘江西岸科学城发展战略,助力湘潭城区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初,湘潭市社科联以“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立项“湘潭大学城建设思路研究”重大课题。课题组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和华菱线缆、湖南裕能等企业,从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调研了大量基础资料及数据,通过收集相关论文、地图影像以及网络资料,整合了全国26个大学城的建设信息,形成可研究的样本数据,借鉴先进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湘潭大学城相关建设思路。

引言

湘潭大学城项目目前已完成了《湘潭大学城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与建设方案》,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中,项目整体定位、产业结构、用地规划已基本确定,同时明确了大学城首开区的范围与要求。本次课题研究在“大学城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教育集群、聚焦重点,推进本地产教融合、业态补充, 擦亮特色文旅名片、校城融合,核心打造碧泉片区、精细设计,增强区域经济活力、集约节约,循序渐进开发利用等六种建设思路,从大学城建设发展与运营的角度考虑如何盘活区域资源、激发经济活力、增加大学城发展内涵。

案例分析

课题研究中对全国26个大学城进行统筹分析,形成了对全国大学城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多地大学城建设成功和失败经验总结, 研究认为建成率低、空城率高、融合度低是大学城建设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的。

(一)建成率低

26个样本大学城总规划用地面积508.6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约358.15平方公里,已经建成的总面积仅236.48平方公里,平均用地建成率为66%。(注:本次调查采样的都是按规划建设的、建设时间10年以上的大学城。)

建成比例在80%以上的6个,包括下沙大学城、常州大学城、松江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呈贡大学城,这些大学城平均用地规模16.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或省会城市。建成比例在60%-79% 的10个,包括福州大学城、山西大学城等。建成比例小于59% 的大学城共10个,包括遵义大学城、株洲职教园等。(见表 1)

通过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_百度知道新人优质回答_之路优质回答经验通过怎么写

(二)空城率高

根据搜集各方资料和实地走访,目前大学城空城是个较普遍的现象,而空城率高又分为两种情况。

1、假期空城:部分大学城,由于功能产业较为单一,在寒暑假期间于“空城状态”, 经济与景观萧条。学校学生处少,周边商铺歇业;其他产业少、就业人员少;市民鲜少进入大学城区域,流动人口少,造成假期非常萧条。

2、大学城氛围弱、景观萧条:部分大学城, 校与校之间联系极少,都是围墙阻隔,学生都在校内活动,完全不出校园,使得大学城街道非常冷清,即使在上学期间,景观上也空空荡荡,像“空城”一般。

(三)融合度低

校地融合是大学和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服务,形成的共同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文化氛围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调研发现很多大学城融合共享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是:

1、校企融合少: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少, 大学生本地就业少,与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2、校校融合少:校园封闭,各校都有全套的设施,“内向型发展”,一个校园成为一个小城,不需要与外部交流。

3、校城融合少:大学城成孤岛,与当地交流互动较小。高校学生不需要出校园,对城市需求极低;而市民也基本不到大学城活动, 导致大学城人员流动非常少。

4、设施共享程度低:每个学校都是独立的完整单元,各类设施都进行了配备,却利用率很低,不集约节约,也造成区域整体交流少, 活力低。

六大建设思路

(一)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教育集群

1、统筹资源、加强合作,打造资源共享联盟

借助湘潭大学城建设契机,统筹内部高校的资源,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做大优势、弥补短板,建立软硬件资源共建共享的教育集群。一是软件资源共享。通过创建跨校教育资源共享联盟,统一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跨校选课、身份认证、学分互认、统一网上授课及考核评价,建设多元统一的学习渠道等,与运营商合作搭建大学城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无围墙”大学城。二是硬件资源共享。通过大学城范围内统一高标准配建文体、教学、会议等设施,高校以及城市可以共享共用。

2、借力东风、发挥优势,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一是突出特色。对比其他专门的职教城,湘潭大学城发展职业教育的突出优势就是优质资源共享, 职业院校可以共享其他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职业院校整体的教育水平。二是精准对接。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对接长株潭产业发展,尤其与湘江科学城的产业全面对接,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持。对接本地企业,优化学科与专业。三是多元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的分校或者产业学院,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创建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

3、盘活资源,增加人气,发展教育培训产业

打造优质培训产业基地,引进各类培训机构,涉及考研培训、艺考培训、教资培训、公考培训以及出国培训等,促进共享公寓、餐饮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带动假期经济发展。可引入一个大型培训机构,独立运营并管理;也可参考“工业地产”项目,由建设方统一建设, 租赁给多个培训机构进行经营,建设方收取经营租金,并结合配套公寓、商业等进行盈利。

(二)聚焦重点,推进本地产教融合

本次课题深入研究如何加强高校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如何让更多的科研成果留在家乡, 让在潭高校协助提高湘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助推湘潭的高质量发展。

1、优化服务,补齐短板,建设湘潭大学城产教研创中心

一是整合职能。借助湘潭大学城的建设, 整合“九华创新创业中心”以及“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潭分市场”等平台的资源与职能, 创建“湘潭大学城产教研创中心”,专人专事专办,让高校、企业“少跑路、深交流、多合作”。二是构建平台。搭建集政策服务、信息汇集、活动交流、人才服务、金融支持、资源利用于一体的平台,提供线上、线下各项服务,更高效的盘活大学城科研资源,解决创新创业问题。

2、明确重点,关键行业深入推进本地成果转化、产教融合

在储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深入发掘湘潭潜力,建立企业与高校实验室名录,政府主动牵线产业契合度高的高校与企业,寻求合作意向。高校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科研转化联盟,实现重点产业的全面突破。

3、服务小微、走向乡村,夯实地方经济基础

湘潭大学城建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专区, 面向市内高校、科研机构征集一批技术成果供给清单,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征集一批技术研发需求清单,推动供需双向“揭榜挂帅”。牵线高校联合地方中小微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湘潭大学城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专区,建立高校专业清单以及湘潭乡村发展意向清单,政府牵线搭桥,推进双方合作。鼓励在乡村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建筑、交通、生态、安全等领域孵化一批乡村振兴引领型企业,助推高校牵手湘潭村庄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支持高校师生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活动。

(三)业态补充,擦亮特色文旅名片

合理利用现状文旅资源与大学人才优势, 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发展湘潭大学城文旅产业, 擦亮一块优质名片。将滨江路、万楼路、护潭路、二级渠、江南大道、北二环路联系起来,改造成绿道系统,串联多个文旅片区以及零散的景点,使区域文旅资源系统化,形成集群效应。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打造文旅节目品牌,举办各种演出与展览,创造新的“网红”打卡点。

(四)校城融合,核心打造碧泉片区

湘潭大学城除了科教职能,还可建设为“湘潭文化休闲新中心”,承担起湘潭文化艺术、康养健身、娱乐休闲的城市职能,促进校城融合。

作为“湘潭文化休闲新中心”,需选择一个核心发展区。结合湘潭大学城的区位以及开发条件(净地、景观、基础设施),建议碧泉湖片区作为湘潭大学校城融合核心区,并纳入大学城首开区范围。将碧泉湖片区打造成区域融合、共建共享,为全民共享的城市客厅。完善道路、文化休闲以及体育等基础设施,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发展。

(五)精细设计,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一是提高住宅、商业、科研用地占比。通过穿插布局、完善集群功能,提高经济活力, 打造多元复合模式大学城。二是优化用地尺度。合理控制地块规模、细化地块划分、集约精细设计,避免大规模的教育用地的简单拼合。合理利用规划区边角用地,发掘土地价值。三是“打开”校园长围墙,增加街区活力。考虑安全及管理因素,校园需封闭的情况下,可用建筑替代校园围墙,变内向性封闭校园为外向性活力街区。

(六)集约节约,循序渐进开发利用

合理控制用地规模,因为大学城的设施共享特性(如共享公寓),不必所有学校“大而全”,讲求更务实集约,先开发区域的存量土地。合理安排道路建设时序,做好近期和远期土地利用规划,近期打通关键节点,远期再完善路网, 适当缩窄道路宽度,创造宜人尺度,减少建设投资。

《湘潭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课题组》

秒懂社科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