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7月12日电(夏国燕、李征峥、陈周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潜江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虾稻特色产业,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快速增加。从早期的“虾稻连作”种养模式发展到今天的“虾稻共作”模式,一只虾成为了当地人增收致富的抓手,也树立了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的新标杆。
潜江地势低洼,逢雨易涝,不少地方是“水窝子”。据当地人回忆,以前低湖田有水排不出,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秋收以后不能冬播,没有任何收益。由于人多田少,种田成本高收益低,不少村民抛荒外出谋生。
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机会,潜江农民刘主权率先尝试将野生小龙虾放到稻田里养殖,没想到养虾子小赚了一笔。养虾能挣钱,一传十,十传百,抛荒的低湖田成了抢手货。
为动员农民养虾,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最开始给予养虾的农民每亩40元的补贴。后来养虾的人越来越多,补贴降到了8元,目前已全部取消。政府部门建立虾稻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预算2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用于种苗繁育、品牌创建、科研攻关等,以提升龙虾品质,实现“大养虾”到“养大虾”的转变。潜江当地人也将养一季虾、种一季水稻的“虾稻连作”模式升级为“虾稻共作”模式。
所谓“虾稻共作”,即小龙虾与水稻共作共生。沿稻田田埂挖出环形虾沟,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农民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稻田里。这样一来,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当地人称作“一稻两虾”。
种养方式升级带来的是产量提升,收入倍增。据测算,“虾稻共作”模式亩平均产虾170公斤以上,产水稻600公斤左右,亩平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收入翻了几番。目前,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其中高标准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2020年,潜江虾—稻产业链综合产值已达520亿元
据介绍,潜江全市拥有交投莱克、华山科技、宝龙水产、柳伍水产等龙虾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以上。这些企业将小龙虾生产成各种形态的产品,还引进科技手段将龙虾壳生产为甲壳素等保健产品。产品覆盖国内,还出口欧美、日韩等地。2020年,潜江龙虾加工产值达118亿元,加工出口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2015年,潜江建成集度假旅游、龙虾美食、文化展示、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生态龙虾城,集聚虾皇、味道工厂、小二上虾等潜江龙虾餐饮店,推出油焖大虾、蒜蓉虾、清蒸虾、卤虾等128道小龙虾菜品,成为食客追捧的美食地标。每年夏天,潜江大街小巷尽飘龙虾香味,越来越多的食客来到潜江大快朵颐。
2016年5月,潜江建起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在周边省市设立17个分中心,形成覆盖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的冷链物流网,潜江小龙虾在8至16小时内就能被送上全国各个城市市民的餐桌。据统计,食客每吃掉的10只小龙虾中有5只产自湖北,而其中3只便产自潜江。
从潜江刮起的小龙虾风潮席卷全国,走向世界。在潜江以外,以“潜江龙虾”为招牌的主题餐厅已超过3000家。为让更多人品尝到潜江龙虾,潜江与全国82个地区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100多家市场主体开展品牌运营合作,让“潜江龙虾”走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经过20多年发展,潜江虾稻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带动20万人就业增收,助力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潜江先后获评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虾稻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中国小龙虾美食之乡。“虾稻共作”正在当地谱写新的发展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