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絮团结合生物膜调水技术,在一个个移动式支架养殖池里,建起养殖跑道,养出高产南美白对虾……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室张家松博士向《海洋与渔业》记者介绍了一种投资小、产出高的对虾(主要针对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目前已经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推广运用,市场反馈效果较好,改变了大家对工厂化养虾高成本的看法。
│诞生│
因祸得福解决养殖用地难问题
张家松介绍,他们团队2009年就开始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刚开始是在池塘里面做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受气候影响比较大,所以就移到了室内。目前,工厂化循环水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他们主要采用生物絮团原位清洁结合生物膜异位处理方式。
“第一代”养殖实验是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养殖场面临拆迁,一万多平米的工厂被拆,给他们的养殖实验带来了很多问题。
为彻底破解之前的养殖困境,他们发现,可以利用PVC夹网布做成移动式支架养殖池,这样养殖成本就没有那么高。于是,2015年这种养殖设备在佛山和珠海试验推广。
“建起来方便,拆起来也方便,还不用考虑土地使用的局限性。”张家松说,这种材质的养殖池在户外可以用十年,如今用了三四年,折算下来,成本已经远远低于水泥硬化的成本了。
令人惊喜的是,PVC夹网布不仅投资比较少,清洗消毒还比水泥池方便彻底,养殖效果也优于水泥池,而且更容易实现标准化生产。在珠三角地区养殖用地相对紧张,移动式支架养殖可以较好推广,此外,也适合部分地区的盐碱地养殖。
│做法│
结合生物絮团与生物膜技术调水
张家松团队从2009年开始研究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目前生物絮团技术已经在南美白对虾等养殖中广泛应用,而基于生物膜的生物过滤技术是鱼类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核心。团队成员董宏标博士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即建立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封闭内循环养殖系统,它的核心技术是水处理技术,关键技术是生物净化。将生物絮团和生物膜两种水处理技术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微生物以生物膜和悬浮絮团两种形式构成新的生态系统,且在纵、横两个方向相互关联。而系统的结构越为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则越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越强。同时由于系统本身结构特点,使复合系统具有脱氮除磷能力。在对虾养殖前期,水体中絮团系统尚未成熟与稳定,而养殖中后期高密度条件下投喂量大,水体负荷过大,均需要生物膜系统的辅助净化。目前,这种复合调节方法多运用于环境污水处理,在水产养殖水环境调控中的运用较少。
张家松介绍,生物絮团技术是从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技术上延伸而来,而活性污泥技术已经有100多年的运用历史,也是当前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张家松团队一直也在推广这项技术,经常免费给养殖户上课。生物絮团操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复杂,关键是要严格按照程序、工艺坚决执行下去。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发现发现,养殖户们经常自我发挥,乱用、滥用一些微生态制剂。
张家松认为,这项技术主要是控制有机碳、增氧强度、pH值3个指标。但是增氧方式要形成系统,让池中的残饵、粪便要悬浮在水中,不能出现死角。简而言之,就是既要增氧又要推水。“以前圆形池子理念是全循环水,而养虾就不适合,因此池子一定要重新匹配。通常我们是在室内建跑道式养殖池,几乎不用换水,只在养殖中后期,才排换约5%的水,一般利用微生物来调节水质。用生物絮团技术培养水里面自己的细菌,除了极少部分可以给虾食用,大部分细菌主要还是用于处理水质问题。在养殖前期要培养异养细菌。一般养殖30天以后即养殖中后期,则开始培养自养细菌。”
▲ 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移动式支架养殖池
│效果│
降低工厂化养虾的成本
张家松团队研发的这套系统,投入小,基本可以摆脱大家对工厂化养虾高成本重投资的标签了。这种养殖模式为何投资少呢?首先,移动式养殖支架的投入是很少的,这种材料如果是方形带支架,每平方米(按投影面积)大概100多元,而圆形更便宜,每平方米大概60多元。在他们的试验中,1平方米大概产出10斤虾。其次,这套系统需要配套的设备比较少,不用微滤机、蛋白粉分离机等设备,从而用电量也相应减少、设备维护费用同步降低。
“相对土塘养虾,增加了4倍产量。我们的高峰推广养殖期,已可达2~3万平方米水体。”张家松说,从投入和产出比来看,系统的产值很不错,因此已经得到不少养殖户青睐。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推广,主要分布于广东珠三角地区,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近期,天津、阳江等地还有不少养殖企业慕名过来洽谈,它的推广前景是很好的。”张家松透露。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