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Stars

TechStars成立于2006年,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孵化器之一。它在波士顿、博尔德、纽约市、西雅图设有分点。TechStars的孵化期为三个月,每批孵化约10支团队,向每名团队成员资助6000至18000美元。TechStars是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孵化器之一,去年共有600多支团队向TechStars提交申请,今年夏季则有1000多家创业公司申请。

TechStars专注具有跨国吸引力的科技公司,并且要求拥有受资助公司6% 的股权。每期项目结束后都会面向风险资本家和其他投资者举办一次宣传会。

Y-Combinator

Y-Combinator创立于2005年,它设立了科技公司孵化器的行业标准。

该孵化器由科技创业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创立。它是硅谷创业者的天堂,每年一月至三月、六月至八月孵化两期。

Y-Combinator为每家公司投资18000美元并要求获得约6%的股权。大约300家公司得到过它的资助,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社交内容共享平台Scribd、团体支付服务商WePay和社交新闻网站Reddit。

Summer@Highland

2007年,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高级副总裁迈克尔•盖斯(Michael Gaiss)决定成立一个企业孵化器,使投资者认识下一代的创业家。

该项目去年一度中断,今年夏季又返回了正轨,孵化着11支团队。过去几年,它们接受各行各业的团队,但本轮最终决定将范围缩小到科技公司。2至4人的团队可获得15000美元以及办公场所。

DreamIt Ventures

DreamIt Ventures 2007年开始在费城孵化创业公司,最近将业务扩展到了纽约市。它为每名团队成员提供5000美元的资金,略高于同行的平均水平。与其他顶级的孵化器一样,DreamIt Ventures也为成功的申请者提供指导以及法律、会计和行政支持,并为团队安排向投资者的展示机会。

LaunchBox Digital

LaunchBox Digital成立于华盛顿特区,它为团队提供15000至30000美元的资金,换取4%至8%的股权。它主要面向科技公司,提供12周的行政和法律建议。

Flashpoint

Flashpoint成立于2003年,为华盛顿特区的非盈利艺术组织提供办公场所和资金支持。它资助的著名团体有爱尔兰现代艺术团Solas Nua、专业舞蹈公司Step Afrika!等。

Capital Factory

Capital Factory每年的孵化期为五月末至八月初,九月份举办展示大会。在为期十周的孵化期内,每支团队可获得20000美元,办公室、品牌和标志开发以及会计、金融、公关、法律援助方面的支持。交换条件是Capital Factory获得5%的股权。

Capital Factory以其优秀的导师团队著称,其中包括SKYLIST创始人约书亚•贝尔(Joshua Bear)、ApartmentRatings.com创始人杰里米•贝肯(Jeremy Bencken)等人。

Ben Franklin TechVentures

Ben Franklin TechVentures成立于1983年。它不为团队提供种子资金,只提供营运成本、投资者人脉以及商业建议。

Environmental Business Cluster

Environmental Business Cluster是美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科技创业公司孵化器。它成立于1994年,目前已资助150多家公司,为它们提供会议中心、办公场所以及教育、咨询、投资者人脉等。它希望培养知名的能源、垃圾处理以及其他形式的绿色环保科技公司。

伊利诺伊大学EnterpriseWorks

EnterpriseWorks主要扶持早期科技公司,在信息和生物科技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

自2003年成立以来,它一共孵化了约70家公司。它不像硅谷的孵化器那样与风险资本家关系密切,但可提供办公场所、指导并可从伊利诺伊大学招聘学生做兼职员工。

我们该向美国孵化器学习什么?

孵化器真正的快速发展,来自于90年代起风险资本的推动,以及创业成本的降低(互联网的发展是重要原因)。现今的孵化器不仅为创业公司提供办公环境,还有设立初期的种子投资,并提供初创公司需要的法律、公关、咨询等服务。

而初创公司需要将一小部分股份为代价,入住孵化器并开始为期3个月到1年的孵化期。好的孵化器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帮助,如YC (Y Combinator) ,Techstars, 500 startups等, 每次开放申请的时候,通常会有上千个项目来争夺十几个孵化席位。既然孵化器能引来如此出初创公司的追捧,那么到底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值得国内园区的借鉴?

初创团队在初期,得到好的导师的指导,并且得到导师的相关人脉资源的支持,对产品、市场,后续融资都会有显著的帮助。所以大部分的孵化器网站上总会很自豪把自己名下的导师资源一一罗列出。除了挂名之外,这些导师都担任着和孵化器亲密接触的任务。洛杉矶目前最活跃的孵化器之一LA Amplify,每周都会举行一个导师分享会,请在业内有名望的企业家、投资人来分享经验,并对其孵化的公司进行指导。分享会通常也会开放一定名额给外面的创业者,也逐渐成为了孵化器吸引项目,建立口碑的手段。

Amplify附近的另一家孵化器 Launchpad LA(全美排名前5的孵化器),更是设立了导师的下午茶时间,以便帮助创业团队和导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导师机制对于创业者来说的价值显而易见,对于导师来说,也有不少好处:一些导师本来就是投资人,作为导师就可以更容易和创业者建立合作,抓住投资机会;有些导师的资源会对初创公司起到很实质的帮助,就可能获得一定的股份。国内园区应该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把有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组成导师团队。比如像欧美金融城,由于地处杭州,就很容易邀请到阿里巴巴的高管们来指导其孵化的创业公司。

除了很多涉足众多领域没有限制的孵化器外,更多专业性的孵化器越来越受到创业者的亲睐。比如1996就成立在洛杉矶的创业孵化器 Idealab,就是一个结合地缘产业优势非常好的例子。他们孵化的项目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 软件、机器人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理由是他们与加州理工、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等毗邻,有非常好的地缘人才优势。

这家孵化器在过去将近20年孵化了120多个项目,其中超过40个被大公司收购或者上市,有着相对很高的孵化成功比例。最近他们也在拓展设计类项目的孵化业务,也是依托了美国设计艺术中心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这所全球最好的设计院校的支持。在美国,创业者们在挑选孵化器的时候,很注重其专注的领域。如果一个孵化器关注的产业太广,往往会被认为不够专业。所以,国内的一些创业园区,应当与本地的优势产业结合,因地制宜。这种结合,也会为园区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

在美国,强大的校友网络不仅体现在各个高校,类似的机制也被众多孵化器所发扬。比如进入YC的团队,都会被贴上YC校友的标签。这样不仅年轻的团队会与YC之前成功孵化的企业有亲密接触,得到与它们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同一批孵化企业之间,也能够相互借鉴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为企业用户定制的软件公司,就可以直接在以前成功孵化的企业与周围的初创企业做推广,这样对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这种互相协作的关系,使很多企业之间达成了良好互补。

比如我在YC某个朋友的公司,他们的市场改进建议就是从同一期的另一家初创公司得到的。在这种互相交流的氛围中,集群效应就发挥的特别明显。当然,校友机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对于新兴的园区,可以通过和其他机构合作,来建设类似校友的网络,以共享资源,最大程度的帮助创业公司。

除了把项目筛选进来,并且帮助它们快速成长,孵化器也很重视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帮孵化的初创公司得到后续融资。在美国,初创企业发展的整个投资环境已经建立的相对成熟, 风险投资机构与孵化器的合作非常密切。除了风投的合伙人在孵化器中担任导师外,很多风投也参与了孵化器的早期的种子基金的建立。在完成孵化器之后,很多风投都会参与企业的进一步的融资。尤其是好的项目,风投都希望能一直保持联系和合作。而孵化器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很多风投机构推荐项目,让自己孵化的企业走出去之后,也有很好的发展。比如 洛杉矶的LA Amplify就与Accel Partner, BC Capital, Greycroft Partner Tomorrow Venture 合作紧密,而洛杉矶另一家有名的孵化器 Mucker Lab则与KPCB等风投合作密切。

除了和投资机构关系密切外,孵化机构和大公司的合作关系也相当关键。原因之一是众多大公司有设立自己的创投基金,用于扶持初创企业。另一大原因是大公司往往是初创企业最好的客户。比如Plug & Play, 硅谷的著名孵化器,就跟美国的Google、Facebook等,中国的百度、华为、TCL 等企业都有强的合作。他们定期会举办与大公司对接的活动,让初创企业与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创投人员进行交流。甚至初创公司直接为大公司提供服务。年初我到访Play & Plug, 一家提供汽车导航服务的初创公司,就直接被大众汽车看中,以不占股的方式投资三百万美金。这种合作,对大公司来说,节省了直接组建团队的成本;而对初创企业,不仅得到了良好的资金支持,也有了优质的客户,为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一个不能被我们忽视的因素是,孵化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其背后的运营团队。大部分孵化器的创始人,都是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担任的。YC的创始人 Paul Graham, Idealab 的创始人Bill Gross,LA Amplify的创始人Paul Bricault,Techstars的创始人Mark Suster等都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他们熟悉创业的整个环节,从融资、咨询、媒体公关等各个角度都对初创企业的需要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于是他们也懂得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来为初创企业服务。对于国内的园区,如果能在管理团队中多纳入一些有较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的人,相信对整个园区的运作有很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要做好创业孵化,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要有一定的投入,在软性服务方面更应该下功夫。借鉴全球最前沿的经验,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把所孵化公司的集群效发挥到最大。尽管美国的很多孵化器侧重于初创团队,而国内的一些园区所孵化的公司的阶段跨度相对更大,我相信一些管理、运作的机制是共通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