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传统手工艺:贵州蜡染,指尖上的芭蕾艺术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uizhou batik

一块方巾,一尺蓝布;一笔一划,一点一捺。或似汤汤瀑布泉,又似白烟花簇雪。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

“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蜡染,古称为“蜡缬”,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图片

△丹寨县扬武镇排莫村苗族蜡染传承人

走在自己制作的蜡染工艺品旁图源/贵州图片库黔像荟萃

康熙时期,贵州诗人田榕的“浓妆只因悬珠好,雾争如绘蜡精”;清光绪年间贵州普定人刘韫良《苗族杂咏》中的“满襟蜡绘花纹巧,染就花纹当绣裳”,描述的就是古代蜡染手工艺。

关于蜡染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防染技术,在东汉时,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时已可以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制品,唐代蜡染已非常盛行,到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瑶斑布”。

如今尽管机器印染花布已经空前的发展,蜡染艺术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蜡染之乡”的贵州仍非常流行。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 图源/贵州省博物馆

图片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苗族蜡染被列为贵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图片

△民间蜡染是贵州民俗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图源/网络

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可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

图片

△充满民族风的蜡染服饰图源/网络

关于蜡染的由来,当地老一辈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以前苗族蜡染只是染成蓝色的布做衣服穿,在清洗完晾晒时,田间的小蜜蜂在布上留下了蜜蜡。人们染色时并不知道,直到用开水煮完固色后,才发现布上有一点小白花,原来是蜂蜡的作用,因此有了纹样多变的蜡染。

图片

△苗族妇女正在为粗布上蜡图源/贵州图片库徐朦

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

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高超成就来自于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不仅反映了他们“天人合一”的、充满诗意的生存境界,还体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等精神境界。

图片

△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蜡染

图源/贵州图片库低头行走

贵州的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其中,蜡染手工艺最历史悠久、工艺精良,较好地保持了传统工艺特色,是黔西北蜡染的主要生产地。

图片

△贵州服饰上的漂亮蜡染图案图源/网络

安顺:中国唯一一个蜡染文化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蜡染专业委员会,都设立在安顺。风格细致,图案成熟,尤其是这一地区还有贵州十分少见的彩色蜡染,图案优美、色彩瑰丽,极为美观,具有刺绣般的效果。

丹寨:丹寨蜡染已被海内外公认为“东方第一染”,其夸张变形、古朴典雅、粗狂豪放、美观大方的艺术风格堪称蜡染艺术中的瑰宝。

织金:主要分布于织金、纳雍、普定等地,其纹样主要以变形的鱼鸟纹和几何纹为主,间有其他动植物纹样,图案极为精细,又被称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

图片

△贵州安顺蜡染风格图源/网络

图片

宋代《溪蛮丛笑》中记载“点蜡幔”的制作方法是仿照铜鼓纹样板,用蜡印在布上,再入靛浸染;南宋时《岭外代答》描述的“徭斑布”是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两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再经染煮后得到的;清代的《贵州通志》记载的蜡染工艺是先用熔化的蜡在白布上绘出花纹,浸入靛缸,然后去蜡显花……古人早有关于蜡染手工艺的记载。

图片

△苗族妇女凭借着记忆一笔一划勾勒出美妙

图源/贵州图片库徐朦

图片

△苗族村民画蜡染用的蜡刀图源/贵州图片库黔像荟萃

苗族称蜡染为棒(báng),译为蜡花。苗族蜡染工艺流程分为烧蜡、画蜡、染布、蒸煮、漂洗等多个步骤,画蜡是其中最具创造力的一步。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最终留在布面上的图纹,就取决于手里的铜刀在布面上留下的融化的蜡迹。传统的蜡染丛植棉纺线织布,到种植板蓝根发酵制作蓝靛,再到画蜡的颜料蜂蜡,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苗族人民和自然相伴积累的智慧。

图片

△蓝靛染料浸满的双手图源/网络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即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会自然龟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类似瓷釉的“开片”,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极具艺术效果。

图片

△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图源/网络

蜡染实际上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蘸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等工序,显现出各式不同的美丽的花纹。

图片

△彩绘蜡染更艳丽夺目图源/网络

制作者们还喜欢在蓝、白相间的基础上涂上红、黄两色,称“笔彩”。古老的方法是红色用杨梅汁,黄色用黄栀子碾碎泡水,红、黄两色与蓝靛相碰,则成草绿、赭石等中间色调。这就形成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中并不多见的多色蜡染,或叫“五彩蜡染”。黑白蜡染的蜡绘、蜡染各只一次工序,彩色蜡染的蜡绘、蜡染各需二次工序,彩绘一次。这种多色蜡染色彩对比鲜明,如锦似绣,十分艳丽。

图片

△苗族妇女收卷已经晒干的蜡染布图源/贵州图片库徐朦

图片

艺术源于最朴实无华的生活,而最质朴的是最民族的,最单纯的是最用心的。蜡染中的图纹随心而做,传统工艺世代相传,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赋予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蜡染中的图纹是蜡染的灵魂。

图片

△丰富美丽的蜡染图案图源/网络

蜡染的传统纹样分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类。传统蜡染纹样为几何形的螺纹、云纹、回纹、太阳纹、踞齿纹、三角纹、带纹、光纹、雷纹等。自然纹也不少,有山雀、蝙蝠、鱼、花草、石榴、葛藤等,鹰纹多有出现。其显著的特点是白然纹中又套几何形纹,使图案更为丰富。对自然纹的描绘似乎比其他地区更大胆,有些动物只见轮廊或部分肢体,有些互不相干的动物、植物又奇妙地组合在一起。

鱼纹

在苗家文化蜡染中时常出现

鱼纹代表着对生殖与繁衍的憧憬

对多子多孙的祈福

图片

龙纹

苗族蜡染中的龙 不张扬传统龙威武的形象

显得稚幼 与人亲切

同时寓意驱祸迎福 龙腾升达

图片

鸟纹

苗族蜡染中的鸟纹多为欢快生动的形象

苗族姑娘借此纹样

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希冀

图片

铜鼓纹

铜鼓纹为贵州民间蜡染最为古老的纹样

苗族人通过铜鼓纹,表达对先祖的缅怀

亦表现了对太阳的崇拜

图片

蝴蝶纹

蝴蝶纹在苗族蜡染纹样中比较常见

其中蕴含着美丽而神圣的传说

以此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热爱与崇拜

图片

螺旋纹

各少数民族中都对此纹路有不同解义

苗族文化里,螺旋纹载负着对祖先的缅怀

图片

花草植物纹

为了记录迁徙途中的艰辛跋涉

便将路途中的花草印于衣物上

以志对故乡的怀念

图片

从图案来看,贵州各地区的苗族蜡染有很大差异:东南部蜡染神秘古朴,能看到很多古老的纹样,程式化较高;西北部蜡染线条精致,几何纹较多,图案极为抽象;南部的蜡染活泼豪放,图案多夸张变形,充满想象力。

图片

如今,充满“苗山野趣”的丹寨蜡染不再是被人轻视的“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的“山间野花”了,而是成为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它们逐渐走出穷山僻壤的封闭山寨,走进美术研究的艺术殿堂,走向城市、走向世界、走向市场,或成为珍贵的收藏装饰、或成为最时髦的服饰材料……

图片

△伦敦时装周“中国之夜”展示的蜡染服饰 图源/网络

1987年,蜡染艺术家王翀创作的蜡染国画《金陵十二钗》轰动一时,被印刷成明信片发行,作为图书插图等。

图片

△蜡染艺术家王翀创作的蜡染国画《金陵十二钗》局部

贵州蜡染是苗族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文化;是一门包括纺织、印染、绘画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综合技艺,因此它需要在民族的熏陶浸润中,在染织习俗的耳濡目染下,经过常年的勤学苦练,才能让蜡刀在自己的手中妙笔生花。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产品因为耗时耗力,却收入甚微;缺少设计感和生活实用性,很难打开市场;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却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

图片

△蜡染运用在现代服饰中图源/吾土吾生

图片

△蜡染运用在灯饰上图源/贵州人民政府网

祖祖辈辈传承蜡染的苗家妇女由于难以此谋生,渐渐放弃了蜡染手艺选择外出打工。由此可见,传统艺术需要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图片

△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冷衣村苗族妇女展示蜡染工艺品

图源/贵州图片库李长华

然而最好的传承,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非遗,让技艺获得市场的认可,助力精准扶贫,为苗家妇女带来可持续的收入,让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积极投身于蜡染的行业当中,也将带动贵州地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需要你我共同守护。

撰文 ·编辑 | 陈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