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8时20分,当人们正沉浸在元宵节的喜悦中时,年仅45岁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赵文强突发心肌梗塞与世长辞,离开了他热爱的扶贫事业,离开了他牵挂的瑶乡百姓,离开了他心爱的亲人和同事,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美丽的瑶山中。

就在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对同事说“龙安屯是我所到过的金秀大瑶山的最穷的自然屯,要想办法帮他们。”

就在离世前的一个星期,他还对瑶乡群众说“要好好种植石崖茶,富裕了,我来喝茶。”

就在离世前的那个晚上,他还对妻子说“这辈子要一起好好过。”

可是如今,满山偏野的石崖茶正吐露新芽,带领瑶族群众致富的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他却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像这满山的石崖茶,傲立在陡峭的石崖边上,仍挺直生长,翻炒在炙热的铁锅中,仍颜色无改,浸泡在无味的白开水中,仍清澈幽香。

情系瑶乡,八年倾注真情一心为民

六巷乡是金秀瑶族自治县最为偏远、环境最为恶劣的乡镇,赵文强整整在六巷工作8年。他心系瑶族同胞,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让这个偏远的乡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六巷终结了不通电和自来水的历史,原本只通到乡政府的公路也延伸至各个村屯,村民们感激道:“过去,出门运货只能靠马;现在,汽车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赵主任是真心为我们做事。”

2005年6月21日,六巷乡遭遇200年一遇的大洪灾,交通全部瘫痪。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赵文强正在县城开会,得知消息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尽管途中被洪水围困,他仍坚持步行40多公里艰难进山。

这场洪水将村民韦琦山家的房屋冲垮,韦琦山也被埋在了房屋底下。赵文强知悉后,立即带人用双手挖开沙石瓦砾,发现韦琦山还有呼吸,便大呼:“赶快救人!”由于乡卫生院条件有限,他当机立断,送其出山治疗。

当时通往县城的公路已被洪水冲断,大家只好找来木板扎成担架,24个人深一脚浅一脚轮流着抬,翻山越岭,整整走了8个小时。最后,韦琦山成功获救。

灾后,有7个村屯需要整体搬迁,其中六巷小村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新址。赵文强了解情况后,决定把计划给乡政府的搬迁地让给小村,尽管此时政府搬迁的图纸已经做好。他给乡干部的解释是:“先把群众建房用地问题解决好,政府搬迁的事,我们今后再想办法!”

洪灾过后,为了做好灾后重建工作,赵文强带领乡干部到一线昼夜加班。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只休息了3天。妻子覃干鸾至今还记得那次洪灾后进山看到丈夫时的情景:“他连续几天几夜没洗澡、没休息,胡子拉碴,连个人样都没了!”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她隐瞒了家中也遭水淹一事。

六巷村党支部书记李广告诉记者,得知赵文强离世的消息,不少当地人都悲痛万分:“他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生态发展,扶贫真抓实干引上致富道

2007年10月8日,赵文强被任命为县扶贫办主任,从最偏远的六巷乡回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城。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山区为什么穷?出路在哪里?那一夜,他久久未能入眠。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是金秀的优势。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对比,赵文强得知石崖茶的收购价格是普通绿茶的3倍。一亩石崖茶丰产期时每年可产生茶200公斤,每公斤卖26元,收入超过5000元。他看到了石崖茶的发展前景。然而,产业虽好,如何大面积推广却是个难题。

为给石崖茶种植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他走遍大瑶山,绘制出21幅精确的贫困村地图,期间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淋了多少场雨。他将调研成果做成一个幻灯短片,请求县领导亲自到自治区扶贫办汇报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秀石崖茶种植项目成功入选2012年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新增项目,获得9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同年,金秀有21个村被列为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村,三角乡甲江村便是其中之一。

扶贫产业到哪,基础设施就要跟到哪。为估算从甲江村古少到茶叶基地的距离,赵文强每走100步便摘一根树枝放在兜里,一步大约75厘米。一路下来,他兜里装了400多根树枝,3.5公里长的茶叶基地路竟然是通过这种方式测出来的。

“山区群众很困难,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赵文强时常说。为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他有一次熬夜到凌晨才回家。山里没有信号,妻子覃干鸾给丈夫打了无数个电话。

干部用心,群众积极。2013年,甲江村共种植石崖茶29万多株,面积达983亩。同时,县扶贫办还扶持甲江修建了2条水泥路、3条砂石路,分别通往3个自然屯和2个石崖茶种植基地。如今,这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正将甲江人民引上致富之道。

甲江的变化,只是赵文强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自担任县扶贫办主任以来,他利用大瑶山独特的生态环境,先后建成绿茶、石崖茶、香芋、水果、中草药五个特色产业基地,使全县的贫困人口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

2009年,赵文强被评为“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和县级“优秀共产党员”。此后,他拒绝了所有的评优推荐,将机会让给别人。

两袖清风,清廉制度创新严律于己

“他是真正的两袖清风。”谈到赵文强离开六巷时的情景,时任六巷乡党委纪委委员的蓝智荣顿生感慨:“除了一个包,什么都没有拿。”

为防止有人侵吞挪用扶贫资金,他指导制定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九项制度”;为提高产业项目的时效性,他开创了“以奖代补”的扶贫资金模式;为避免在选择项目施工单位时部分人说了算,他率先引入“票决制”。

2013年7月18日,大樟乡王田河涨大水,桥墩被一根直径达2米的大树卡住,洪水漫过桥身一米七八。水退后,村民们发现桥身安然屹立,而桥两头的路基差不多都被洪水掏空。人们对此赞叹不已。这样的扶贫桥仅大樟乡就有4座。扶贫桥如此牢固,“票决制”功不可没。

赵文强很少参加应酬。在大樟乡扶贫助理李太林的印象中,没有哪个老板能请到他吃一餐饭。他曾经告诉妻子,“一餐饭几百块钱吃得心痛,都可以买几吨水泥为群众做件实事了。”

2006年,已有意向调回县城的赵文强看中一套132平方米的商品房,然而5万多元的首付却让他感到为难。碍于情面,他只好请妻子出面向信用社贷款。当信用社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难以置信:“没听说一个乡镇书记买房要贷款首付。”

覃干鸾告诉记者,结婚20多年,丈夫只送过她两件礼物:一个银手镯、一个翡翠手链,加起来价值400元钱。好几次,他们夫妻俩专程到柳州,看到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却舍不得买。

如今,赵文强悄然离去。走的时候,他的银行卡里只有2500元,其中还要扣出每月800多元的房贷,以及还未打给女儿的1000元生活费……

瑶乡人民充满富裕的石崖茶已经沏好了,清香扑鼻,宁静透彻,然而赵文强却默默地走了,再也不能品尝到他亲手引进的石崖茶,再也不能履行陪妻子好好过一辈子的承诺了,但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这一群众路线的本质,给金秀人民留下了健全完善的扶贫工作制度,留下了为山区老百姓扎实办事的作风,留下了一座瑶山公仆的丰碑!他在大瑶山留下的足迹和精神将会随着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深刻,就像石崖上的那些石崖茶,经历过开水地磨练,清香幽远,让人难以忘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