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汪宏胜) 9月23日,2022年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蟹好靠人养,肥美的大闸蟹背后,是一群默默付出的养蟹人。
新时代蟹农是怎样一群人?在养殖和销售上有哪些新变化?记者深入探访,试图以小见大,一窥为阳澄湖大闸蟹守湖的新农人当下状态。
做好“养”字文章,自建蟹苗基地探索九项技术
澄净的阳澄湖上,穿梭往来的开捕船中,苏州市阳澄湖九百亩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渔船是驶出最早的那一批。一排围网圈出的阳澄湖水域,占用了合作社负责人邢金元一年大部分时光。
这几天,是大闸蟹上市的关键期。几乎每天早上,邢金元都会划着一只小渔船,带上一个塑料筐,开始巡湖检测。湖水中每隔三到四米就有一个增氧装置,不停地冒着水泡,邢金元熟练地绕到一个个地笼前,捞起来,还是发现不少惊喜。
“你看,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个头也饱满,虽然受到持续高温影响,整体品质还是很不错的。”一圈下来发现,今年母蟹个头普遍偏大,最大的掂在手里有6两多。
这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投入,也是养好一只蟹的用心。“养好蟹,一个是苗,一个是水,一个是草,加上管理方法,这是最重要的四大影响因素。”他说,除了水是公共资源外,其他都是变量,也是评判各蟹农蟹品质的关键。
为从源头把控大闸蟹的质量,邢金元建起55亩的蟹苗基地。借助阳澄湖天然的优良水质,邢金元在精心喂养维护的同时,积极运用高科技,带领合作社专门探索出自育蟹苗、选种投放、微孔增氧、水草管理、菌群管理、“四定”喂养、水质调控、病害防控、巡湖监控等九种养殖技术,实现养殖全流程的及时监测和调控。
科技赋能的同时,邢金元坚持古法喂养,通过小杂鱼、小虾、螺蛳、河蚌、玉米、南瓜、小麦、地瓜、豆粕等均衡配比,确保大闸蟹自然生长。
拓展销售渠道,打造阳澄湖网红直播基地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阳澄湖大闸蟹开捕日,在阳澄湖水面下生长了半年多的大闸蟹将起笼上岸。现在请大家跟随镜头,来感受下阳澄湖的湖美蟹肥……”在九百亩合作社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基地,网红博主在抖音等平台上开启了一场场直播,短短时间里,在线观看粉丝超千人。
这也是阳澄湖上首家网红直播带货基地,在定期拍摄宣传阳澄湖美景和记录大闸蟹生长周期变化的短视频之余,还不时与网友进行直播互动,不断提升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影响力和感染力。
如今,在电商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实体市场的售卖已经不能满足五湖四海顾客的需求。邢金元率先“触网”,在天猫、京东等多个平台注册自己的水产店铺,参与到浩浩荡荡的电商队伍中,让阳澄湖大闸蟹从巴城“爬”向全国。
对于参差不齐的电商行业而言,如何在互联网上保持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九百亩合作社探索形成下单现捞、净重无水、天然香草捆扎等九项出货标准,为更好地服务市场,还研发蟹券提货系统,建设3000平方米的暂养池、400平方米的冷库,改造流水线塑封打包机等,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同时,与高校合作研发出熟醉蟹、秃黄油、蟹黄油等深加工农产品,让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味四季可享。
带动共同富裕,为乡亲增收赋能拓渠道
往年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把城镇武城村蟹农宋春伟,今年却显得异常从容。
养了20多年大闸蟹的老宋每年都有几个时间点让他发愁。一个是开春时候,寻访采购优质蟹苗难,不仅质量无从考察,而且常常要拼凑混养;一个是大闸蟹上市后,起早贪黑卖蟹,费心费力不说,也容易损伤甚至死亡。也因此,今年开始,老宋尝试加入到九百亩合作社,换了个养法。
春天,老宋从合作社采购蟹苗;秋天,将出笼的大闸蟹再集中打包卖回给合作社。养殖过程中,水草、饲料等物品还可借用合作社大批量采购的优惠价,遇到问题还有技术指导。“不仅省心,而且收入有保障,过上了‘懒人养蟹’的生活。”宋春伟说。
合作社不仅每月发工资,还有年底分红,每位村民每年平均最高可以增收5万元。近5年来,合作社常年为巴城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蟹季销售高峰期工作人员达30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村里五六十岁左右的村民。
“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气候,抱团取暖才是大家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邢金元说。合作社依托辐射带动作用,还开设职业农民电商培训班,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农户水产养殖技术,不断拓展电商营销,打造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获评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昆山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邢金元个人也获得了昆山第二届“十佳”高素质农民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