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猪(Meishanpig)由长江下游南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猪种大花脸猪演变而来,原分为大梅山猪、中梅山猪和小梅山猪。目前大梅山猪已绝迹。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小梅山猪中心产区在江苏太仓的浏河两岸;中梅山猪中心产区在江苏昆山和上海嘉定等地区。

该猪早期分布不广泛,主要分布于江苏太仓市、昆山市和常熟市东部的部分乡镇。20世纪80年代梅山猪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反响以后,其分布遍布江苏全省及国内很多省市,其中江苏省的南通、徐州、泰州、苏州分布较多。在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饲养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分别赠送少量梅山猪给阿尔巴尼亚和泰国之后,梅山猪的高繁殖力性能引起国外同行的广泛兴趣,并被一些国家引入研究。1979年10月18日我国农业部向法国农业部赠送了3头梅山猪(1头公猪、2头母猪)。1982—1988年间,有关部门从江苏省苏州市将梅山种猪出口到匈牙利、朝鲜、罗马尼亚、日本等国公猪33头、母猪169头。日本自1986年11月至1989年5月,共引进我国梅山猪107头,其中公猪18头、母猪89头。至1989年4月已扩群为公猪83头、母猪280头、仔猪930头,共1221头,分布在日本16个县市,8所国立或县立研究所,5所民间研究所,3处公园和11户农户饲养。1988年9月27日由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签订了出口144头种猪的合同(其中梅山猪母猪66头、公猪33头),同时美国迪卡博公司另购梅山猪公猪12头。梅山猪已在全球广泛分布,且对世界各国猪育种工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梅山猪产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太湖流域,河道密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有淀山湖、阳澄湖、澄湖、傀儡湖等。地表属湖积相或冲积一湖积相[],以青灰、灰黑色的砂质黏土为主,地表水位平均2.59m。地势平坦,海拔2.8m。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农业气候条件较优越,农作物以稻麦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陈效华等1964年调查,长江下游的沿江沿海地区(太仓、嘉定、上海、松江等地),早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产棉区,耕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最初,粮食与饲料供不应求,养猪头数较少。随着产区人口增多,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养猪逐渐增多。到了清代(1644年后),这里出现了一个与江北有所不同的猪种。据清同治(1862—1874)年间《上海县志》记载:“邑产皮厚而宽,有重二百余斤者”,这种猪体大骨粗,头大皮厚,皱褶多而深。毛色有全黑、全白和黑白花几种。它是近代称之为“大花脸”的猪种的祖先。梅山猪则是大花脸猪经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

中梅山猪品种的形成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江苏省昆山市的农户几乎没有饲养中型梅山猪的,1974年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建立县级种猪场。该场从太仓、上海嘉定及本县养猪户中引进梅山种猪。通过系祖建系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选优去劣,逐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型梅山猪保种场。

20世纪70年代前,受传统养猪方式的影响,人们偏好饲养大型梅山猪和中型梅山猪。小型梅山猪已近灭绝。从1986年起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立项进行小型梅山猪的选育和利用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型梅山猪得到了保护和推广。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太仓、昆山、海门、如东、南京雨花区、江浦县和镇江句容等县(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6年调查,江苏全省有存栏梅山猪母猪13.6万头,其中,南通市最多,占46%(基本集中在如东县),徐州占25.3%,泰州占2.9%,原产地苏州占3.8%,其他各市存栏在5000头以下;江苏全省有梅山猪公猪465头,其中徐州有376头,苏州25头,南通22头,连云港15头,宿迁11头,镇江10头,南京3头,无锡、扬州、泰州各1头。可见,近20多年来,梅山猪的分布区域已明显向北迁移,由江苏南部向长江北部的苏中、南通市周边迁移。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养猪生产方式的改变,江苏南部养猪数量逐年减少,且大多饲养瘦肉率高、生长快的外国猪种。在苏中地区则以梅山猪为母本的“土三元”猪仍受到欢迎。特别是南通市,用皮特兰猪公猪与梅山猪母猪杂交的皮×梅一代母猪,再与大约克夏猪或长白猪公猪杂交产生的商品猪,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梅山母猪的数量也大量增加。在上海嘉定区梅山猪育种中心有中梅山猪公猪12头、母猪120头。

据《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79年全省普查时梅山猪母猪数量是太湖猪母猪总数(45.44万头)的11%。当时仅分布于太仓市、昆山市和常熟市东部的部分乡镇。随着梅山猪输出到国外并产生巨大影响,梅山猪的遗传资源也引起了国内重视,各地纷纷引种,形成了江苏全省各地都有梅山猪、全国很多省市引入梅山猪的局面。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外貌特征 梅山猪原分为三大类群:大型、中型和小型梅山猪。目前,大型梅山猪群体已基本消失,尚存有中型梅山猪和小型梅山猪两类。小型梅山猪以其体型略小、皮薄、早熟、繁殖力高、泌乳力强、使用年限长和肉质鲜美而闻名。其身体紧凑细致。被毛以黑毛为主,四肢及鼻吻为白色,俗称“四脚白”。乳头9对以上。中型梅山猪体型较大,毛呈浅黑色、较稀、皮肤微紫或浅黑,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松弛,面部有深的皱纹,耳大下垂,胸深且窄,腹部下垂,腰线下凹,斜尻,大腿欠丰满,四脚有白毛,腿较短。

2.体重和体尺 据2006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测量,上海市嘉定区梅山猪育种中心测量,梅山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 繁殖性能 梅山猪的产仔数较多,性成熟早,母猪初情期为73.4~85.2日龄,5~6月龄性成熟,适宜配种年龄为6月龄;公猪第一次爬跨射精平均78.6日龄,4~5月龄性成熟,适宜配种年龄为8月龄。梅山猪母猪全年发情,且发情明显,发情周期约19天,易配种,妊娠期约114天。

2006年对太仓县种畜场的调查,小型梅山猪(28窝)平均81.42日龄初次发情,窝产仔数14.88头,窝产活仔数13.67头,初生个体重1.01kg,断奶个体重9.11kg,45日龄断奶头数12.83头。2006年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型梅山猪调查为2~7胎母猪(242窝)窝产仔数(13.8220.20)头。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77—1981年梅山猪(1566窝)窝产仔数15.61头比较,略有变化。

据张风袅(1983)报道,中型梅山猪(700窝)平均窝产仔数(15.3920.16)头,各胎(100)产仔数分别为:一胎(11.91±0.36)头;二胎(14.74±0.32)头;三胎(15.64±0.39)头;四胎(16.71±0.39)头;五胎(16.45±0.40)头;六胎(16.33±0.44)头;七胎(15.93±0.44)头。对100窝母猪统计,平均终生累计产仔107.71头。

梅山猪在我国其他地区也表现出高产仔性能。据阎玉华等(1987)报道,沈阳地区1983年从上海引入中型梅山猪,1~7胎(21窝)平均窝产仔数16.29头,窝产活仔数14头。据黄培祥等(1996)报道,福建省游仙县1993年引人中型梅山猪115头,1996年时调查平均窝产仔数达16.07头。

2.育肥性能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2005)对小型梅山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15头小型梅山猪,始重15.18kg,饲养期104天,末重49.29kg,日增重3289,料重比3.68,屠宰率66.86%22.46%,眼肌面积19.99cm2,瘦肉率45.83%22.28%,板油率5.18%。肉色2.33,pH15.97±0.02,失水率6.46%21.16%,熟肉率63.68%±1.16%。对5个背最长肌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含水分70.62%,粗蛋白20.58%,粗脂肪4.87%,粗灰分1.09%。

1

2006年太仓市梅山猪协会对6头宰前活重(57.32±4.35)kg的小型梅山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胴体重(38.75±2.80)kg,屠宰率67.60%±1.08%,平均背膘厚(30.5±1.7)mm,眼肌面积(9.10±0.48)cm2,瘦肉率45.59%±1.50%,板油率5.23%±0.54%。肉质分析表明,肉色L值41.29、a值9.68、b值6.56,肌肉嫩度(60.07±2.65)N,系水力63.87%±1.66%,肌内脂肪6.37%20.46%。

俞湘麟等(1994)测定37头中型梅山猪,从体重26.45kg至75.25kg(平均208日龄结束),日增重(419.38±10.30)g,料重比3.88。52头宰前活重(75.43±0.27)kg的猪,胴体长72.98±0.47cm,肋骨数(13.66±0.07)对,板油重(1.625±0.08)kg,其他指标见表2。

四、饲养管理

1

梅山猪耐粗饲、母性好、性格温驯、易管理,以圈养为主。产区养猪精料以大麦、稻谷、糠麸为主,青料以青草、蔬菜叶和水生饲料为主,辅以南瓜、胡萝卜等多汁的能量饲料。精料紧缺,因而形成了梅山猪粗食和耐低营养水平的特性。母猪在空怀和妊娠前期多以低营养水平饲养,日供给混合料1.0~1.2kg,以粥料形式投喂,并给予大量青饲料,精青比1:3~5。产前1个月的妊娠后期母猪,在妊娠前期日粮基础上,增投精料25%~35%,以保证胎儿迅速增重和母猪产前适量的营养贮备;同时保持适当的青料投喂量,防止母猪便秘和产后食欲不佳。在管理上,前期采用2~4头一栏的小群饲养或单栏饲养,后期常单栏饲养。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场已改为全部使用配合饲料,农户散养配合饲料占50%~60%。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江苏省太仓市和句容县(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建有小梅山猪保种场,江苏昆山市和上海嘉定区分别建有中梅山猪保种场。此外,在南通市,特别在如东县,由于皮特兰公猪与梅山猪杂交一代的母猪繁殖性能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梅山猪在那里已形成了一个保护区。2007年江苏、上海两地成立了梅山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挂靠太仓市梅山猪保种与利用协会。梅山猪作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对梅山猪的杂交利用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产区群众多用约克夏猪和长白猪与其杂交。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猪育种中心(2005)进行了小梅山猪与约克夏猪和长白猪杂交试验,以长×约×梅三元杂种猪日增重和瘦肉率最高(表3、表4)。

1

2003年马塘镇6000头母猪中有梅山猪830头,皮特兰猪与梅山猪二元母猪由1998年的215头增加到2000年的4200头。皮×梅二元母猪再与长白猪公猪杂交,生产长×皮×梅三元杂种商品猪,日增重610g,料重比3.2。

姜培良等(1996)用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与梅山猪杂交,在育肥猪杂交试验中,以(皮×杜)×(大×梅)四元杂交组合效果最好。日增重635g,料重比2.92。

梅山猪的高繁殖力特性已引起国际动物遗传育种界的普遍重视,法国、匈牙利、英国、日本和美国先后从我国引进太湖猪的不同地方品系(梅山、嘉兴、枫泾等)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认为,梅山猪的子宫内环境有利于胚胎的发育,胚胎存活率较高,因而产仔较多。法国曾用梅山猪和嘉兴黑猪、大白猪等杂交,培育成“嘉梅兰”和“太祖母”两个合成系。“太祖母”合成系猪2001年进入第7世代,窝产仔数达14.6头。

Rothschild等(1994,1996)通过候选基因法,利用中国梅山猪在内的两个极端品种杂交建起的资源群体,发现1号染色体上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SR)基因与产仔数有显著关联。他们对雌激素受体基因进行RFLP分析,监测到PvuⅡ酶切位点的一个等位基因B与高产仔数相关联。纯合子BB母猪第一胎总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都比纯合子AA母猪多产2.3头仔猪(P

六、品种评价

梅山猪以其优异的高繁殖性能,即产仔多、乳头数多、母性好、性成熟早、发情征状明显、配种受胎率高,享誉全球,且其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鲜美、杂种优势明显。以梅山猪为母本的二元、三元商品猪其育肥性能优于太湖猪其他类群杂交后代。梅山猪已遍布除台湾、西藏之外的国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母猪群体数量大,并出口到了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对其高繁殖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后应加强梅山猪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这一猪种的遗传优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