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致富经_致富养鱼视频_致富经养鱼视频大全集

江南清丽地——湖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老的鱼米之乡,瞄定了渔业绿色发展的目标,深化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一条条“生态鱼”“科技鱼”“文化鱼”渐渐地游向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带动了渔民增收致富,呈现一幅鱼跃人欢的美丽画卷,续写了新时代的湖州“养鱼经”。

去年,我市渔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增加值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我市农业的首位产业。

第1篇生态鱼

给池塘配备“塘长”,是德清县禹越镇积极探索渔业养殖尾水治理长效管理的新模式,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禹越镇是水产养殖大镇,目前全镇共有水产养殖户(场)630户,水产养殖面积约1.9万亩,全镇152个尾水治理点都有了“塘长”,以包干到人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了尾水治理成效,促进全域美丽。

发展绿色渔业,需要推动形成一批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近年来,湖州积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节水减排、清洁生产、低碳循环、持续发展。我市大力实施养殖尾水治理,着力提升渔业水域生态环境。2017年,以德清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018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域治理,探索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渔业发展新路子。

为治理养殖尾水,我市出台《湖州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谁污染谁治理”“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提出治理模式、验收考核、运行管护等要求,以“禁、限、转、治”分类推进全域治理。通过出台《湖州市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湖州市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明确工程设计、主要设施和设施占比面积等工艺要求,形成“三池两坝一渠一湿地”等治理模式,尾水设施按照要求运行后,悬浮物、总氮、总磷、COD等含量大幅下降。同时,加强与浙江省淡水所、浙江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院所和庆渔堂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建设尾水治理智能化监管平台,推进尾水科学治理和长效管控。

去年年底,随着长兴县、安吉县成为浙江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我市两区三县均成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覆盖。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将其作为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强化政策保障,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建立渔业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区,基本完成60万亩水产养殖尾水全域治理,养殖环境明显改善。

不久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0年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结果,我市南浔区、长兴县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示范县,21家主体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基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0%和30.9%,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同时,我市大力发展综合种养。全市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6万亩,成功创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区——德清清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创建全覆盖,培育市级万亩特色乡镇2个、千亩专业村20个、百亩示范主体133个,示范区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推动实现稻渔产业“强”、环境“美”、产品“优”、主体“富”。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水产养殖节能减排,2016年起,我市开始引进推广池塘循环水“跑道”养鱼模式,目前已建成养鱼跑道340余条。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可以实现养殖周期内的养殖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鱼类品质。

第2篇科技鱼

“目前我们正加强对‘跑道’养鱼模式中的最佳养殖品种、最适养殖容量、固液分离设施优化、水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日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原居林向记者介绍,研究所主要围绕水产遗传育种、病害绿色防治等重点学科,开展渔业基础应用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是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牵头单位。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科技支撑显著增强。通过全力打造科创平台,建成了“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1+N产学研联盟”“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平台”“渔都渔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平台,建成南浔区绿色渔业、德清县淡水智能渔业等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记者还了解到,在2020年度省级水产良种场名单中,我市德清隆升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华草龟良种场、浙江澳凌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华绒螯蟹良种场被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占全省新认定数的三分之二,位列全省第一。

我市坚持把水产种业作为渔业先导性重要产业来抓,着力打造水产种业强市。通过整合产、学、研、推资源,充分发挥省淡水所、浙江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院所作用,建立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开展特色优势水产新品种选育,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同时以水产原种场、良种场创建为抓手,促进种苗生产良种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市培育水产育苗企业80余家,水产种业年产值达5亿元,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7个,水产苗种外销率近90%,尤其是罗氏沼虾和鲌鱼苗种年产量占据全国的60%以上。

在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中,我市以数字化驱动渔业生产智能化,大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现代渔业的应用,大力发展工厂化设施养殖、池塘循环水跑道养殖等高效模式,打造了弘鑫渔业等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试点示范主体。重点扶持庆渔堂公司研发应用物联网智能养鱼模式,推广渔业物联网5000余户,助力养殖主体实现生产信息动态监测、设施装备自动控制。以数字化驱动渔业管理高效化,大力推进尾水治理智慧化监管,以德清县建成的全国首个尾水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示范,推进各级尾水治理监管平台建设,形成网格化管理。以数字化驱动渔业经营网络化,积极引导渔业主体加快“电商换市”步伐,以“互联网+”培育水产品营销新业态,培育了“渔业渔都公共服务”“水产1588”等平台,水产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6亿元。还创新推行“黑里俏芯片鱼”“数字生态渔仓”,实现了小、散养殖户水产品的库存数字化和品控全程化。

第3篇文化鱼

湖州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重点产区,享有“中国淡水渔都”的美誉,南浔鱼文化节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去年11月,湖州·南浔第十二届鱼文化节暨第三届鱼桑丰收节开幕,数万名长三角游客齐聚和孚镇荻港村,看村景、品民俗、尝鱼味、过鱼节,体验千年古村鱼桑丰收景象。

千百年来,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传统养鱼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我市孕育了鱼文化、蚕桑文化、桥文化、船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其中,桑基鱼塘系统所在的核心区千年古村荻港,一直致力于鱼桑文化的挖掘与整理,2016年桑基鱼塘系统专家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入驻荻港渔庄。荻港渔庄依托“鱼桑文化”,推进渔旅融合,利用桑基鱼塘系统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桑叶茶、桑鱼酥等产品,每年将价值50万元的鱼卖到2000多万元,增值近50倍。

据了解,我市桑基鱼塘系统,在2014年6月14日正式入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11月,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家评审,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去年,“湖州桑基塘鱼”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湖州淡水渔业历史悠久。在距今5300多年前的邱城遗址和4700多年前的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当时使用的捕鱼工具。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在太湖水域建池养鱼,创造了拦箔养鱼,我国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就是以他的方法写成的,德清县的蠡山、长兴县的蠡塘等也用他的名字命名。三国时期,杨俊成在湖州掘池养鱼,培育成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桑基鱼塘”,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也是我市“文化鱼”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清县淡水资源丰富,珍珠生产自古就是该县特色产业之一,养殖历史悠久,是中国珍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珍珠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是南宋时期叶金扬发明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以来,当地人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域资源从事珍珠养殖延续至今形成的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17年,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这一传统农业生产体系,对于保护德清的渔业资源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德清珍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德清形成了从河蚌养殖到加工成珍珠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河蚌的蚌肉可以食用,味道鲜美,蚌壳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装饰品和首饰,珍珠饰品的加工制作,更是促进了整个珍珠产业的良性循环,2020年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左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5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近万人。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珍珠文化和健康的生态产品促进了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

2927460-22801-1-改革创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