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疏调气机汤系列的第二期。疏调气机汤的第二位药是白芍,也就是芍药。
芍药
《滇南本草》记载白芍,味酸、微甘,性微寒。主泻脾热,止腹痛,止水泄,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肝降气,止肝气痛。
《本草备要》记载白芍药补血,泻肝,涩,敛阴。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肺脾)行经药。泻肝火(酸敛汗,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则腠理固矣),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酸主收敛),散恶血,利小便(敛阴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谓也),缓中止痛(东垣曰∶经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益气除烦,敛汗安胎,补劳退热。治泻痢后重(能除胃中湿热),脾虚腹痛(泻痢俱太阴病,不可缺此,寒泻冷痛忌用)。
本草备要
芍药,又被称为离草、花中宰相、没骨花等。古人评花:牡丹第一,芍药第二,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古人形容美女还有“立如芍药,坐如牡丹”的句子,可见芍药花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开花较迟,故又称为“殿春”。
传说在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瘟疫,百姓都在水深火热当中,花神不忍心看到这种场面,于是偷盗了王母娘娘的仙丹下凡救人了,花神将仙丹变成了草本芍药和木本牡丹,所以,直到现在,芍药都带着药子,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芍药这一种花的药用价值也是十分之高,芍药可以分为白芍和赤芍,白芍能够养血和平肝,长于敛阴,而赤药则是凉血和活血,能够散瘀,在养阴,补血,调经的药方当中,也常常会有白芍这一种药物,因此,芍药花也被称为是女科之花。
白芍这味药在咱们学派里也经常用到的,是“疏调气机汤”中的必备药物,除与诸药搭配具有四逆散之意可助气机之条畅与敷布,有缓解抑郁之作用。它还能养血柔肝,敛阴抑阳,对于血虚、肝阴不济、肝阳上亢以及胸胁脘腹疼痛四肢痉挛等均有缓解之效,与当归配伍可以协同增效;与甘草相配则“甘酸化阴”更能发挥白芍柔肝养血缓急之功效;与柴胡相配伍可抑制淋巴细胞分泌MMP(基质金属蛋白酶)及B细胞之粘附,同时还可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的释放,保护细胞膜,主动消除对细胞的致损因子等。同时现代药理学还发现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平滑肌痉挛之功效。
白芍
芍药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位列草本之首,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在国外,芍药也倍受青睐,有“花中皇后”的美称。芍药自古就是中国的爱情之花,现在也被誉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芍药又代表着美丽动人、依依不舍、情有所钟的爱,平时适合将其送给爱人、情人、暗恋中的人,代表着对他(她)一见钟情,寓意着结情之约、惜别之情的含义,芍药还代表着真诚不变,送给朋友可增加两人的友谊。芍药蕴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是富贵和美丽的象征。古人形容美女还有“立如芍药,坐如牡丹”的句子。
唐代韩愈《芍药》云: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录盘龙。
觉来独对清凉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牡丹作为我们的中国的国花,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他在我们的心中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我们常说庭院植物配置中的“玉堂春富贵”其中的“富贵”便是牡丹。从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为“国色天香”,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牡丹统领群芳,雍容华贵。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诗里提起了两个做对比的植物,牡丹vs芍药。虽说这句诗把两类植物拟人化,做了很形象的区分。
上图为芍药,下图为牡丹
实际上,牡丹自唐朝武则天之后才大肆繁盛,在此之前,却碌碌无名。芍药却号称“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也就是从夏、商、周那时起就为人所赞颂了。李时珍称,芍药名称来自“婥约”一词的谐音,婥约本身的含义,就是指柔美的姿态。唐朝之前,本草学家们记述芍药时称,世间有“草芍药”、“木芍药”两种。而牡丹刚刚兴起之时,也假借了“木芍药”的名头,才被人们所接受。如今何为“木芍药”已无据可考,倒是植物学家在区分牡丹和芍药时,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两种花草的地上部分:牡丹木质,而芍药则为草质。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