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龙虾产地,人们往往会想到南方地区。而如今,小龙虾开始从温暖潮湿的南方一路辗转向北,成为寒地黑土上的“新来客”。小龙虾为什么能成为东北农民发家致富的新产业?寒地小龙虾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低温地区本土越冬、苗种繁育等技术难题?近日,记者前往黑龙江,探访小龙虾这个南方物种如何在寒地黑土上“安家落户”并“开枝散叶”。
10月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松南乡,馨祎家庭农场的140亩稻田间传来阵阵轰鸣声,5台大型水稻收割机正在金黄色的稻田里驰骋。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收割水稻,大概得持续一个星期。”馨祎家庭农场负责人冯国清说道,“这一年秋天忙得脚不沾地,9月中旬把稻田里的小龙虾捕捞完,马上就要撤水,转眼就开始收水稻了。”
这是冯国清探索虾稻综合种养的第二年。“今年不光是虾产量上来了,因为小龙虾可以吃稻田里的杂草、害虫,现在稻米品质也明显提升了。等明年6月,我们还要继续引进虾苗,虾稻收成指定比今年还好。”冯国清说道。
小龙虾为什么能成为东北农民发家致富的新产业?寒地小龙虾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近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探访小龙虾养殖户和科技人员,看他们如何让小龙虾这个南方物种在东北的寒地黑土上“安家落户”并“开枝散叶”。
01
小龙虾为何“落户”寒地?
9月13日上午9点多,松南乡黎明村党支部书记梁儒金走到村里的水稻田间,在田埂上蹲下,低头察看。
“你得在这蹲一会儿才能看见它们,这玩意机灵着呢。”梁儒金笑嘻嘻地说着。现在,老梁每天要操心的不光是水稻,还有一批稻田里的“新客人”。2022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为方正县带来2万尾寒地小龙虾苗,从此,当地多个乡村踏上了小龙虾试养殖之路。
对于老梁和村民们而言,起初听闻要引进这个从未接触过的陌生品种,心里也难免“打鼓”。“东北还能养小龙虾?我们听了都觉得闹笑话,那不是南方的物种吗?”梁儒金回忆道,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村里腾出十几亩地试养虾苗。“先试试,就算养不成,咱也没啥太大损失。”
黎明村的村民们没想到,眼瞅着小龙虾和水稻一起生长,不光是小龙虾养殖效果不错,水稻品质也大幅提高。“虾稻共作不施化肥,也不打农药,绿色安全。现在水稻的品质好,更好卖。”黎明村养殖户告诉记者,“原来一亩水稻田的纯收入是600多元,养了虾之后,每亩地平均增收500多元。”
说起小龙虾产地,人们往往联想到“水乡泽国、鱼米赛金”的南方地区。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3)》统计,2022年,我国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5个传统小龙虾养殖大省养殖总产量263.74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的91.24%。如今,在“91.24%”之外,小龙虾也开始从温暖潮湿的南方一路辗转向北,成为寒地黑土上的“新来客”。
在黑土地上养虾,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粳稻生产省,共有稻田5700余万亩、池塘养殖面积160万亩。2022年,全省12个市(地)、57个县(市、区)的水稻主产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102.9万亩,连续3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为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生产基础。“从育苗到养殖,发展寒地小龙虾不用和农民争水争地,还能提高水稻亩产收益。如果养殖成功,根据寒地小龙虾的生长特性,还可以实现与南方小龙虾的错峰上市。”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宋颖告诉记者。
自然条件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差异化的上市时间,为寒地小龙虾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政策支持也不可或缺。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水产领域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等方面加快发展,也试图在稻渔种养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赛道。小龙虾在南方大规模养殖的成效,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人员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2018年,依托哈尔滨市政府提供的小龙虾产业项目资金,哈尔滨市农科院组建寒地小龙虾研发团队,并建成首个寒地小龙虾研发中心,开始探路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
哈尔滨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在探讨寒地小龙虾生态性状。王彦文 摄
自2021年起,哈尔滨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前往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等10余个黑龙江省内地市进行小龙虾试繁育工作,寒地小龙虾的“落户”之旅悄然启程。
02
如何破解低温地区成活难题?
“‘小龙女’来了!”
在哈尔滨市农科院,董宏伟经常能听到这句熟悉的问候语。董宏伟是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院长、寒地小龙虾团队负责人,因为经常和水产品打交道,在院里,大家都打趣地称她为“小龙女”。
“在寒地小龙虾团队组建之前,我做了17年的鲟鱼养殖研究,但是接触小龙虾还是头一次。”董宏伟回忆道。从2016年起,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引进小龙虾,开始探索寒地稻-小龙虾共作技术等,但因当时南方引进的虾苗不耐长途运输,下塘成活率不足10%,越冬后所剩无几。2019年,依托黑龙江省淡水鱼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哈尔滨市农科院组建科研团队,探索寒地小龙虾亲虾培育及养殖模式构建。寒地小龙虾的研究课题,也由此落在了董宏伟和水产分院的科研人员肩上。
与先前尝试寒地小龙虾养殖的人们一样,董宏伟带领的团队与小龙虾打交道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虾苗能否可以在哈尔滨成活,成了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2018年,团队第一次从南方运来小龙虾苗种,到哈尔滨后,成活率高达95%。然而,刚入塘养了10几天,小龙虾便开始成批死亡,最后只剩下10%得以成活。其后,团队又尝试了干法、湿法、陆运、空运,结果无一例外,小龙虾入塘成活率都不足10%。
“最后再试一次。”董宏伟回忆说,2019年,团队采用空运、隔断加冰、降低运送数量的运输方式,并改水质、换饲料,下塘后的小龙虾成活率终于提升到40%至50%。
通过改良、调整养殖技术,2020年,团队培育出适合寒地气候的小龙虾地理种群,小龙虾下塘成活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寒地小龙虾苗种培育成活率达82%,高寒地区小龙虾养殖首次取得成功,实现从外引到内培转变。
经过多年试验,团队也探索出了小龙虾寒地越冬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越冬池塘的池埂四周设置防逃网,冰封初期向越冬池塘内进行注水至水深2.2-2.5米。越冬期间,定期清雪保持冰层透光度为50-80厘米,并保证冰下溶解氧≥5毫克/升。”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这项小龙虾在寒地室外池塘冰下户外越冬的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也突破了寒地小龙虾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水质调节等技术难题。
小龙虾成活了,让广大农民学会小龙虾养殖的技术推广工作立刻开展起来。哈尔滨市科技局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小龙虾寒地养殖示范。以此为契机,哈尔滨市农科院寒地小龙虾团队把虾苗带到全省多地,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给养殖户进行小龙虾技术教学。2021年,通河县虾稻共作试点首次获得成功。随后,方正县大罗密镇大罗密村首次试养5000尾寒地小龙虾取得成功。紧接着,哈尔滨市农科院又推广寒地小龙虾100万尾,通过设立育苗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七台河等地进行寒地小龙虾技术推广。
现在,全省寒地小龙虾养殖不仅突破了本土越冬、繁育技术难题,也突破了养殖模式技术壁垒。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方成熟小龙虾养殖技术模式不适宜高寒地区直接引进应用。黑龙江省根据寒地水资源特点,创建了寒地小龙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稻虾共作模式。
“小龙虾适合面积大的场地养殖,基于黑龙江省具备稻田、池塘养殖自然基础,这两种养殖模式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大收益。”董宏伟介绍道,“不过,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为保障小龙虾成活和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一些农药就不能再使用。考虑到水稻产量和农民们的种田习惯,我们也在探索进一步的解决办法。”
通过近两年的示范推广,适宜寒地气候的小龙虾池塘主养和虾稻共作两种模式开始在寒地黑土上逐渐稳下脚跟。池塘主养模式中,每亩池塘可投放2000尾虾苗,养殖周期在5月至8月中旬,亩产量120斤,池塘养殖的小龙虾单尾重量大、售价高,每斤售价35元以上,每亩最少净赚2000元。虾稻共作模式中,每亩稻田投放1000尾,养殖周期在6月上旬到8月中旬,每亩产量45斤,每斤售价30元,每亩最少净赚500元。“目前,我们基本解决了稻虾共作模式中农药的使用限制问题,通过施加一些低毒药物,既不影响小龙虾的养殖,也能使水稻的品质更佳。”董宏伟告诉记者。
03
如何突破养殖技术壁垒“站稳脚跟”?
“你这个地笼放得有点低,要提起来一点,按这个高度。”在松南乡,董宏伟弯腰提起下在稻田旁边沟渠里的地笼,回头跟冯国清说道。当天,水产团队几名成员坐了3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来方正县给小龙虾养殖户做技术指导。
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科研人员(中)与哈尔滨市方正县松南乡养殖户一同察看小龙虾长势,并讲解虾稻共作注意事项。王彦文 摄
科技人员一趟趟往乡下跑,回复养殖户微信、电话咨询,帮养殖户解决实际生产遇到的问题,是寒地小龙虾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稳定发展的关键一步。
冯国清告诉记者,去年自己试养了10亩寒地小龙虾,亩收益达到300元。为了比较不同产地小龙虾养殖效果,摸索寒地小龙虾养殖方法,冯国清还特意在自家的稻田里做起了“对比实验”,在另一块稻田里试养了5000尾南方引种过来的小龙虾做对比。实践证明,寒地小龙虾在这里的生长速度更快、亩利润更高。今年,他的家庭农场在140亩稻田里投放5万尾寒地小龙虾苗种,亩收益达800元左右。此外,农场还与当地米业公司签了订单协议,每斤虾稻价格可增加1角钱,每亩水稻因此可增收400余元,加上小龙虾的销售收入,每亩地预计可增收1200余元。“看这两年的收益,稻田养虾行得通。明年6月,我们打算引进新一批虾苗,继续养虾。”冯国清告诉记者。
从一门心思学技术到慢慢学会思考、学会论证,不仅黑龙江省多地小龙虾养殖户开始摸索出自己的“养虾法宝”,当地水产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开始成为寒地小龙虾养殖的“土专家”。
“小龙虾饲料成分都有啥?投喂多少?捕捞时地笼该怎么下?……”在距离方正县100多公里外的宾县,来自青海省乌兰县的养殖大户冯明军“连珠炮”似地向宾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工作人员取经。
近年来,寒地小龙虾也开始吸引来自其他低温地区养殖户的关注。2023年6月,乌兰县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市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寒地小龙虾“游”入三江源。冯明军主动申请,成为乌兰县试点寒地小龙虾池塘养殖的第一人。
“同样都是高寒地区,小龙虾在哈尔滨能养活养大,在我们这里没准也可以。”乌兰县副县长许洪斌说道,“小龙虾运到乌兰县之后,在苗种运输和投放阶段都很顺利,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总结养殖经验,突破技术瓶颈,通过技术指导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养殖经验。”
“虽然现在试养算成功了,但是在成品规格上和哈尔滨本地养殖户养殖的成品小龙虾规格还是有差距,这次来宾县,就是想看看当地养殖户是咋养殖的,把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回去。”冯明军告诉记者。
据介绍,自今年年初以来,宾县开始在35亩池塘内进行寒地小龙虾试验示范,6月初共投放7万尾小龙虾苗种,宾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技术推广股股长柏晓波说:“我们都是学水产的,但是在小龙虾养殖上却是个‘门外汉’,刚开始拿到小龙虾苗种后,我们水产技术人员都带几尾回家放进鱼缸里试养。通过观察,一点点研究生物习性,一点点看它们的变化,再不断地向科研专家取经学习。”
在当地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下,宾县小龙虾长势良好,单体大、肉质紧实。8月初上市后,每斤价格高达35至40元,目前已销售3000余斤,销售额约11万元。“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池塘是我们的养殖示范基地,预计还能捕捞1500斤,销售额可达5万元。整体来看,亩均效益能实现4500元。”宾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广成介绍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探索出一些适合宾县的养殖方法。从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现在也可以帮农户解决一些养殖问题,普及点相关知识了。”如今,哈尔滨市农科院授予刘广成“寒地小龙虾产业带头人”荣誉称号。
“我科技服务定点对接的就是宾县,去年这里开展寒地小龙虾养殖试点面积1.7亩,效益不错。今年我们把试点放在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养殖示范基地里,从养殖规模上有了提升。现在我们和水产推广部门合作,可以把寒地小龙虾的养殖技术真正普及下去,更好地为当地农户服务。”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高级工程师邹作宇介绍道。
今年8月,哈尔滨市农科院召开黑龙江省首届寒地小龙虾科技产业化合作大会,原本预留的300人的会议室,被来自全省各地的养殖户、水产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占满,现场座无虚席。“筹备会议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养殖户专程来听。因为会议室坐不下这么多人,我们后来又加了分会场,结果连分会场都坐满了,很多人甚至还坐在地上。”董宏伟告诉记者,养殖户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她更坚定了寒地小龙虾推广的信心。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哈农科”寒地小龙虾已辐射全省11个地市及吉林省、青海省等地,2023年累计推广面积3100亩。从2021年养殖10万尾,发展到2023年养殖200万尾,一批标杆性、示范性育苗养殖基地已基本形成。预计2024年,“哈农科”寒地小龙虾养殖规模将达1000万尾,推广面积1万亩,产值可达6000万元。
04
如何延长产业链推进规模化量产?
“我以前养四大家鱼,年年都不太赚钱,今年是第一年养小龙虾,我在3亩池塘里投放了1万尾小龙虾苗,从放到收才2个月的时间,就赚了2万多块钱。我保证,只要虾苗到位,我明年有信心把小龙虾养得更好。”在哈尔滨市农科院会议室里,延寿县小龙虾养殖户姜少强说道。
姜少强告诉记者,今年他在自家的德强绿色产业生态园里养殖小龙虾苗种,从放到收,短时间内就快速收益,这是之前养鱼从未有过的。同时,池塘里的田螺、小鱼刚好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2013年,德强绿色产业生态园被评为哈尔滨市A级农家院,他家的小龙虾为农家院带来了更多客源,一度火爆到一房难求。
当天,和姜少强一起来到哈尔滨市农科院的还有延寿县委书记张洪岐带队的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大家的目的很统一,就是想为明年多预订点小龙虾苗种,也希望通过洽淡合作让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落户延寿县。”张洪岐坦言。座谈会结束后,董宏伟略有为难地告诉记者,“不是不想给,是真的没有那么多苗种了,大家养殖寒地小龙虾的热情太高了,明年的苗种早就被抢订一空。如今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尽快解决苗种繁育场扩建和育苗基地在各县落地,另外还要打通从养到销的产业链,让更多养殖户通过寒地小龙虾养殖受益,才能真正实现让我们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方正县天门乡党委书记张迪告诉记者,方正县是全国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发源地。作为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县,随着方正大米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如何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成为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如今,发展虾稻共作模式成为提升绿色稻米品质新的着力点。为鼓励农户养殖寒地小龙虾,方正县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按照每亩500元的标准,给予农户寒地小龙虾苗种购买和生产补贴,激发农户养殖寒地小龙虾的积极性。
在天门乡沿江村,旺来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国玉望着眼前的2000余亩稻田,心里有喜悦,也有担忧。“这些稻田都是我们合作社流转过来的,我们开展虾稻共作也有两年了。现在靠着村里的景区和民宿,小龙虾不用出村就全卖光了,我们自家人都没吃着。”李国玉笑呵呵地说道。尽管如此,李国玉对小龙虾的未来也有担心:“以后养殖户多了,产量增加了,小龙虾还能不能这么好卖呢?我们会不会销不出去?”
哈尔滨市方正县天门乡沿江村旺来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国玉展示虾稻共作模式养殖的小龙虾。中国渔业报记者 胡婧 摄
2022年10月,哈尔滨市组织召开了寒地虾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投资签约会,并组织哈尔滨市农科院、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黑龙江省寒地虾产业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签约发起成立哈尔滨市寒地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助力推进寒地小龙虾产学研销一体化,增强农企养殖信心,扩大寒地虾品牌影响力。
“为解决小龙虾销售的问题,联盟与大润发超市进行深度合作,为养殖户解决后顾之忧,保证养得出卖得掉。在精深加工方面,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在做研发,把寒地小龙虾做成了煎饺、水饺,产品很快就可以上市。要延长寒地小龙虾的产业链,还要鼓励企业投资速冻虾尾、速冻虾仁等小龙虾速冻制品及预制菜,加强虾类加工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推进虾类产品综合利用,并向医药、化妆品、环保等领域拓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2024年将在哈尔滨市方正县、松北区、通河县建立3个育苗基地,可以孵化500万尾以上虾苗。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平台即将形成。”联盟负责人刘汉卿介绍。
记者从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获悉,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等12个市(地)均已开展寒地小龙虾扩繁或养殖,共建成虾苗规模扩繁基地5个,培育池塘、稻田成虾养殖基地20个。通过优化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2022年黑龙江省自主培育本地小龙虾苗种2000余万尾。如今,寒地小龙虾的规模化量产也为黑龙江水产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记者从8月11日召开的黑龙江省首届寒地小龙虾科技产业化合作大会了解到,围绕寒地小龙虾项目,哈尔滨市主动构建全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科技特派团、育苗养殖基地及餐饮销售企业合作共赢,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激发农业接二连三的新活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过努力,小龙虾产业已成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产业之一。
“下一步我院将依托寒地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苗种规模化培育基地,开展养殖培训服务,加快寒地虾产业化进程。”宋颖介绍道。“小龙虾是小而美的产业,如今我们要把它做成大而美的产业,通过小龙虾把农科院的成果推广出去,让科研人员发挥最大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黑龙江振兴贡献力量。”寒地黑土上,小龙虾养殖仍在进一步突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中国渔业报记者 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