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许家坝镇,追云逐雾中,潘家宅村干净整洁的房屋和宽敞硬化的路面让人眼前一亮,由于村里有不少养牛的村民,屋前堆放整齐的饲草给这个小乡村增添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符号”。前不久,村里养牛大户黎文国的牛陆续出栏,经鉴定品质优良,订单顺利落实,村干部们松了口气。
此前,有不少村民担心:“万一养牛不挣钱,我们靠什么吃饭?”
村民心结不破,养牛产业很难顺畅发展。怎么办?
为消除村民“心头之患”,当地党政各部门齐发力:愁饲草种植,农业部门全程提供技术服务;愁发展资金,政府帮着协调惠民金融信贷;愁卖不出去,政府牵头疏通市场购销渠道……
有了各种支持,村民们心里的“算盘”拨拉好几遍,100多户群众动了心。村里趁热打铁,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小户大养”,将全村养殖规模从500多头扩大到了1000多头,黎文国家的养牛场也增加了十几头牛,今年春节前获得了“大丰收”。
这样良好的“养牛生态”在思南县已成主流。县里聚焦组织和服务两个保障,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三个关键抓手,创优“企业+农户”、大户领养、小户大养、村企村社合一等发展模式,完善牧草种植、养殖规模、活牛交易市场、屠宰加工、黄牛销售平台五个产业链条,联农带农、实行“六方合作”模式有效助推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方合作——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来到思南县许家坝镇街联村的一处家庭肉牛养殖场,只见一袋袋草料堆放整齐,水泥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两排壮硕的肉牛顺着料槽一字排开,吃得津津有味。
“这是田老板两口子用勤劳双手干出来的。”许家坝镇党委委员顾金章介绍,从2019年起,田茂洪夫妻一直在这里脚踏实地经营着自己的一份事业,在当地小有名气。
“养牛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后,这些年身边养牛致富的朋友越来越多。”田茂洪告诉笔者,他从砂石开采改行养牛,也是因为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政府的金融扶持引导。
2021年,田茂洪夫妻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成功申请到肉牛产业贷款100万元,建好牛场基础设施,还流转60亩土地配套种植饲草。
得到金融支持后,养牛场规模得以扩增,田茂洪家庭肉牛养殖场存栏肉牛已达66头,其中能繁母牛30头,并且都买上了“牛保险”,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2022年初,我们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购买了饲料搅拌机和撒料车,申请到了农机购置补贴,日常管理的机械化让我们省了不少心。”
2019年起,思南提出将思南黄牛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为了让百姓在养殖肉牛时不受资金困扰,针对资金从哪里来、项目怎么找等问题,思南县委、县政府也开始了新思考。
“经过多番讨论研究,我们大力推进‘六方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思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刘开洪介绍,2021年7月“六方合作”正式启动,旨在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金融、保险、企业、农户紧密协作,打通养殖、销售、融资和保险等渠道,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打造思南黄牛产业集群。
“如今,我们还在探索‘见犊补母’、购牛补贴、特惠贷、牛病保险等金融支持政策,让政金企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养牛环境。”县牛羊专班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截至目前,“六方合作”撬动银行授信累计达2100余户5.6亿元,放款15251.56万元,推出“生态牧业供应链融资平台”“见牛贷”“兴新贷”等金融产品。实施肉牛“政策性保险+商业险”双保险,实现肉牛养殖保险全覆盖,2022年投保牛4.6928万头。培育500头规模养殖场11个,创建示范家庭牧场88户。带动全县3.542万户农户从事肉牛养殖。
完善体系—— 产销协同打造牛品牌
车行至思南黄牛产业核心区高山草原养殖示范园区(万亩草场),一条17公里的产业路沿园区穿插而过,25家现代化大型肉牛养殖基地分布道路两侧。抬眼望去,4500亩提级改良草地上,随处可见膘肥体壮、毛色靓丽的黄牛。
2021年4月,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思南县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入园区启动基地改造建设。通过补植补种改良草山草坡,提高其综合利用率,成为思南探索“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实现养殖节本增效发展的试点之一。
饲草料是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思南县持续推进牧草种植由山上转山下、分散转连片、低产转高产,中小养殖户已基本实现粗草料自给自足。在塘头、亭子坝、瓮溪等镇建立21个高产牧草示范基地,流转连片土地8000多亩,逐步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订单式生产、批量化销售。
越发完善的发展模式和日渐丰富的肉牛资源,让贵州文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嗅到了商机。2021年,这家已扎根思南近6年的肉牛养殖企业,将鹦鹉溪镇大城坨村养殖场扩建,增加“牛超市”。
“家门口有个‘牛超市’就是好!”“买牛更方便了,养牛成本节约了不少,牛源质量也不用担心了。”“牛超市”里,慕名前来看牛买牛的群众交谈甚欢。
“‘牛超市’的建设与运营,补上了思南黄牛产业的短板,解决农户‘买牛难、卖牛难’的问题,为本地养殖户与市场对接提供有效路径。”刘开洪表示,要让牛更“值钱”,建立完善产业链是关键一步。思南将不遗余力围绕黄牛品牌,从饲草饲料、规模养殖、市场营销等方面着手,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让黄牛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买牛方便,养牛顺手,卖牛也不愁。为打通产销一体的“最后一公里”,在贵州省牛羊协会帮助下,印有“思南黄牛”Logo的多款生鲜黄牛肉产品成功入驻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以及华润OLE等大型商超,销售区域覆盖华东、华南、西南、长沙、武汉等地。
“销售渠道的打通,订单农业的开启,使得生态绿色的优质牛肉,挂上统一商标,形成不同生鲜产品呈现给消费者。”贵州省牛羊协会会长杨泽补充道,基于思南完善的黄牛产业体系,通过统一规划、集中运营,品牌效益实现最大化,优势资源被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口袋也日益鼓了起来。
一笔笔专项金融贷款精准落地,一个个现代化养殖场拔地而起,一条条增收创收渠道不断外延内扩……思南黄牛产业其势已起,逐渐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壮大产业—— 政府引导科学谋划助农发展
“事实证明,相比发展蛋鸡产业,肉牛产业更适合青杠坝。”近日,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支书冷朝刚看着养牛场内百余头肉牛茁壮生长笑容满面。
“鸡的排泄物处理不了,使得村里臭味熏天。同时,村里土壤氮含量明显超标,环境污染严重。”冷朝刚说,这违背了当时发展产业的初衷,青杠坝需要产业,但更需要生态。
2018年,青杠坝村集思广益决定放弃蛋鸡养殖,转而发展肉牛养殖。
“选择肉牛养殖,一方面是肉牛市场相比蛋鸡市场较为稳定,另一方面肉牛不易遭病害。更为重要的是,牛的粪便可以用作村里果蔬产业的肥料,形成绿色循环,最大化地保护生态。”冷朝刚说,如今养牛场年存栏量近200头,村集体养牛纯利润每年超过35万元,养牛收益更稳定,村里环境也越来越好。
冷支书带头养牛,相邻村镇的村民纷纷来取经。思南县板桥镇村民周正安看准黄牛产业的前景,带领工程队劈荒山建牛场。原本的施工队老板摇身变为养牛倌,对于这个新入行的新手,县里给予了许多关怀。
“在我经济最接不上气的时候,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教我申请了‘黄牛贷’,获得100万元资金后,我的牛场才最后完工。县牛羊专班的干部还指导我买了养牛保险,让我少了许多养殖方面的担忧。”周正安告诉笔者,在养牛方面,他感受到了政府事无巨细的温暖。比如,在去年春秋两季,村级动物疫病防疫队伍就派专人到他的牛场来给牛“问诊”,县牛羊专班的领导还亲自下来指导养牛技术……
像周正安这样在政府引导下养牛的家庭农场主在思南县比比皆是,3万多户农户从事着肉牛养殖业,为全县的经济、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鼓了自家腰包。
2010年,“思南黄牛”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思南黄牛”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设专班、定方案、做计划……思南提出将思南黄牛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从产业选择到科学谋划、从“小散乱”到规模化、产业化,“牛”元素在思南全县的生产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